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建设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发展事关城市政策、城市竞争、城市形象、城市文化等.现随着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视,对于公共空间质量、可达性、公共公正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多,都比较侧重于中微观的视角,缺乏对公共空间格局整体的统筹研究.本文基于ArcGIS支撑下,主要采用多源数据利用数字化公式对长沙市都市...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步入后半程,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日益受到关注,城市绿道也在此背景下作为空间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受到重视。但当前绿道规划更多从自上而下的宏观视角出发,在分析框架中未有效纳入人本尺度的各类空间与行为要素。针对这一情况,整合经典设计理论、多源城市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以苏州河两岸片区为案例探索新数据环境下的精准分析框架,为高密度建成环境下绿道“在哪做”和“怎么做”提供科学化的分析路径。通过街景数据、位置服务数据、兴趣点数据、结构化网页数据、精细化建成环境数据等多源数据的整合,实现了高品质建成环境五要素理论(5D)中划定的密度、多样性、设计、目的地可达性与交通设施距离这5个人本尺度关键要素的系统性测度,结合现有街道的可建设性,进一步基于层次分析法开展选线潜力评估,并绘制各路段特征画像,为绿道选线和断面设计提供精准支持。这一新分析框架是将人本尺度的诸多要素与城市尺度分析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也是对绿道规划设计在分析技术上的有效拓展。经典理论与新数据新技术的深度整合,可为人本导向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5.
城市绿地的科学评价为绿地规划及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城市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在新数据环境下对城市绿地建立形态、品质、活力及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且在\"大模型\"的理论基础上,对中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心城范围内的绿地进行多尺度的评估,同时选取遵义进行城市绿地品质和活力的案例研究。研究解决了城市绿地空间数据的提取、城市中心城范围的界定等关键问题,使城市绿地的评估更具客观性、统一性和可比性。结果表明:在绿地斑块尺度,中国城市绿地整体紧凑度较高,且多数绿地分布在市中心附近。在城市尺度,中国城市平均绿地服务水平为57.45%,其中副省级城市绿地服务水平普遍较高,地级市最低。本文分析得出中国区域城市绿地格局的不足与问题,以期为未来城市绿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
8.
9.
多源GIS数据集成方法研究——以南京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南京市民用建筑能耗统计所需要的GIS数据来源,根据多源GIS数据特点和项目实际需求,制定数据集成方法和路线,最后完成多源GIS数据集成目标,结果表明该方法所集成的GIS数据满足民用建筑能耗统计需求。 相似文献
10.
在全国建设运动友好型城市与居民追求健康生活的背景下,城市社区慢跑环境日渐成为风景园林与规划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进行类别划分与空间优化,有助于提高社区健康宜居性、增强居民运动意愿。以福州市金山街道为例,展开需求导向的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评价研究,复合应用多重数据和分析方法,对城市社区慢跑环境进行了多指标、多层级评价,通过K-means空间聚类法将社区慢跑环境进行类别划分,根据不同类型空间特征从道路网络、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为宜居社区环境的规划提供了新视角,有助于启发运动友好型城市的营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塑造对城市结构的清晰认知是城市中心体系研究展开的基础,但目前的城市中心体系识别方法却仍存在精度差、成本高、维度单一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梳理中心体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城市中心体系主要存在人、地、业三种形式的表征。运用大数据的空间辅助分析技术洞悉三要素的实际分布情况,能更准确地识别城市中心体系的分布状态,并根据三要素的分布及强度分级情况,针对中心体系的局部板块进行精细化的剖析研究,多角度阐述了中心体系不仅仅是单一维度的中心,而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支撑的有机整体。尝试构建了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中心体系测度的理论及技术方法框架,并以南京为例探讨技术方法的可行性,使其在面向不断创新发展的城市中心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时,可以进一步拓展和调整,以适应不同情境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14.
张星阳 《建设科技(建设部)》2022,(1):92-96
在城际出行的研究上,传统的调查主要通过人工数据采集进行。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异军突起,由于其全覆盖性、高精度性、实时动态性等优点,可以实现不通过交通调查而对出行OD数据的反推。文章提出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城际出行信息采集的模型。该建模方法首先对现状城际出行研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结合无监督机器学习的城际出行信息采集模型框架,并且通过与实际出行指标的对比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城市以增量化发展为主的态势开始放缓。一方面,开始在增量的品质上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在城市存量更新上进行优化与创新。在旧城区面积增加、更新面临的矛盾与关系复杂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旧城更新实践理念已不能全面、精准地助力城市的更新优化,依托数据化定量、动态、综合地分析与智慧化功能的植入,无疑更有益于城市功能的优化与平衡。在实践应用中,多源的数据整合利用有助于城市的空间效益、社区效益、经济效益等层面的平衡与可持续,有助于科学精准地引导城市更新过程中对空间功能提升、重塑的量化取舍,为城市的更新工作实践起到了点、线、面多维度的支撑引导。益于城市地域人文特性的表达、空间功能的优化、业态体系的提升与重构,以及城市地块间功能的均衡、融合的构建实现。 相似文献
16.
适老型整体环境质量评价有助于在老龄化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改善人居环境和优化养老资源配置。以福州老城区45个街道为研究单元,融合多源数据,分别设计了人口老龄化水平和居住环境适老性水平评价体系,并通过构建耦合度测度模型综合评价了适老型整体环境质量。结果显示:人口老龄化水平最高的街道位于核心区和北部外缘;居住环境适老性水平最高的街道位于北部外缘;在适老型整体环境质量相对较差的街道中,人口老龄化水平明显高于和低于居住环境适老性水平的街道占比分别为27%和18%。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的涌现,使得基于大、小数据相结合的精准建成环境审计正逐渐成为可能。以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针对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品质、场所活力、城市可意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创新性地建构了以人为本的系统性技术框架,从访客画像、行为活动及空间感知3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域的建成环境审计:基于位置服务(LBS)、公交刷卡、兴趣点(POI)及美团数据,开展访客特征与功能需求研判;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和空间句法分析,了解人群如何使用场所空间;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与可穿戴传感器,对人体生理信息进行动态监控,最终从功能要素、空间形态要素、人本尺度景观要素3个方面提出新城更新的设计介入策略。这一技术框架有望为建成环境品质的精准提升与设计导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19.
20.
高密度城市中,高密度建筑街区容易造成微气候恶化,建筑形态的定量测度与微气候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可以为城市设计实践及导则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聚焦于上海市中心城区,通过对高密度街区样本的城市形态指标的提取并对其微气候核心评价要素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指标的关系统计、分布分析等方法,得出影响微气候评价的关键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