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上风电场海缆路径布置形式多样,不同路径形式对海缆综合成本影响较大。文中根据海上风电场电气组网特征,研究海缆布局优化设计方法,建立海缆建设成本和海缆运行损耗成本的优化模型,采用退火算法优化集电海缆拓扑结构,并考虑输电海缆路由结构,以海缆综合成本最低为目标,在全风电场范围内利用MATLAB插值拟合函数构建海缆综合成本与升压站位置的非线性函数关系,据此计算综合成本最小的目标升压站位置,从而确定海缆优化布置方案。通过案例计算,得到了良好的海缆优化布局方案,海缆综合成本有较大降低。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优化设计方法有效,可为海上风电场海缆布局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1座300MW风电场原并网方案为建设3座容量为100MVA升压站,将集电线路电压等级由35kV升至220 kV,经3回线路并入电网。为降低升压站建设成本,结合站址相对位置特点,将原方案中的3座升压站改为2座35 kV开关站和1座220kV汇集站,大大降低送出线路长度,减少对侧站新建进线间隔数,降低出线部分投资。同时,将汇集站内3台100MVA主变压器改为1台100MVA双绕组变压器和1台200MVA分裂变压器,达到降低设备投资,减少占地面积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海上风电场建设已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形式.海上升压站是海上风电场集电系统的重点组成,其可 靠设计对于海上风电场的安全高效运行至关重要.但是,国内海上升压站的运行年限较短,海上升压站的布置设计尚 处于起步阶段,完整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尚未经历长期运营的考验.以超高压交流海上升压站为例,考虑海上升压站 总体布置配置,开展升压站总体结构布置设计,并综合考虑消防、舾装、暖通、逃生和安全疏散系统的设计,以达到 海上升压站设计合理可行、运行安全可靠、维保方便快捷的目标,对我国已规划的沿海海上风电场的升压站设计制造 和施工运营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由于初始投资方面的优势,风电场无功补偿装置的型式一般为SVG+FC,全SVG型式应用较少。借助风速威布尔分布建立无功补偿装置损耗计算模型,对无功补偿装置型式的优化设置进行分析,同时对SVG+FC和全SVG两种型式进行初始投资和运行损耗方面的比较,供风电场设计相关同行及有关研究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源  汤翔  辛妍丽 《中国电力》2020,53(7):24-28,71
海上升压站选址对风电场投资成本起到关键作用。提出一种海上升压站最佳位置的确定方法。首先,根据海上风电场与陆上集控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确定海上升压站离岸最近点。然后,根据各台风机位置坐标,通过重心法求取海上风电场的重心。随后,连接海上升压站离岸最近点与海上风电场重心,沿着其间直线移动,利用改进Prim算法确定海上风电场集电线路布局,求取增加的中压海缆距离和减少的高压海缆距离,并检验中压海缆电压压降。结合海缆成本和建设条件要求,寻求海上升压站的最佳站址。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简单可行,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6.
鲁加明  赵云  郑明  余宏强 《电力建设》2015,36(6):114-118
基于海上风电场输电系统模型和海底电缆参数,分析了海上风电场无功补偿配置方法和海缆损耗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海上风电场输电系统简化模型,计算了不同规模、不同传输距离海上风电场采用两端补偿和陆上单端补偿两种方案时输出海缆导体损耗,得到了海缆导体损耗-风电场出力曲线。在风电场低出力水平及长距离传输时,两端补偿损耗更低,而在风电场高出力水平或短距离传输时,单端补偿损耗稍低一些。  相似文献   

7.
从技术、经济、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影响海上风电场升压站主变压器选择的相关因素,提出符合不同工况下海上风电场升压站特点的主变压器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风电场及升压站设计方案,从主接线形式、设备选型、配电装置选型、电气总平面布置、风电场特殊问题的考虑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优化出的方案不仅安全、经济、合理,而且具有很高的通用性,可大大提高设计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介绍海上风电场升压站结构设计和电气设备设计要求的基础上,以江苏省某200 MW海上风电场升压站工程为背景,论述了220kV海上升压站的一次设备选择及二次系统设计。该海上升压站的监控系统设置在集控中心,一次系统设备遵循最小化、共用化、模块化的设计原则;采用无人值班运行方式,陆上集控中心建立智能一体化监控管理平台,在集控中心内实现对海上风电场的实时远程监视与控制。采用整体式海上升压站,便于更换和维护,也缩短了海上作业时间。  相似文献   

10.
对现有海上风电场的集电系统及就地升压站系统进行了分析,从系统至元件层面分析了升压站主接线、框架结构和环境控制系统,并提出了海上风电场高可靠设备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海上风电场就地升压站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减少维护成本。  相似文献   

11.
正海上升压站是整个海上风电场工程的心脏,而主变压器又是海上升压站的关键设备,其绕组型式和容量的选择非常重要。针对不同规模的海上风电场,提出了主变压器绕组型式选择的依据,并结合工程实例进一步提出一种主变压器容量选择的方案,以期在满足可靠性的基础上,减少整个工程投资。  相似文献   

12.
风电场无功补偿计算方法与容量配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阜新已投运的华能阜北风电场无功补偿计算为实例,通过箱式变压器、集电线路、升压变压器和风电送出线路的无功计算得到风电场的无功损耗,再结合风电场自身的无功出力情况以及电网的结构特点研究风电场无功补偿计算的方法以及无功补偿容量的配置原则。把理论计算的无功补偿结果与实际运行中的风电场投运的无功情况进行比较,验证无功补偿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同时提出根据电网结构的特点考虑在系统侧补偿无功的建议,以指导风电场并网工程中升压站内的无功配置。  相似文献   

13.
湘赣电讯     
《大众用电》2015,(4):54-55
<正>江西第二座高山风电场正式并入赣州电网安远110千伏变电站至九龙山风电场110千伏升压站输变电工程日前顺利完成启动送电,标志着江西省第二座高山风电场——安远九龙山风电场正式并入赣州电网。国网江西赣州供电公司为支持新能源建设,在此项目建设初期,积极主动为业主单位做好接网咨询和答复工作,从项目的接入系统设计到风电场配套110千伏外送线路的可研设计和项目核准、后期施工建设大开绿灯,从而保障了风电项目的  相似文献   

14.
集中式并网风电一方面要防止在系统轻微故障时机组脱网,另一方面在风电场升压站本侧送出线故障时要求能迅速解列。针对工程中一起典型的风电场升压站本侧送出线接地故障后解列保护拒动的事故进行了分析,遵循风电场低电压穿越特性,通过增加进线保护动作辅助判据,对低压解列保护进行了改进。改进后保护即可在系统轻微故障时保障风机不脱网连续运行,维护了并网风机的经济效益;同时又保证了在风电场升压站本侧送出线故障时可迅速解列风电,提高了电网的安全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是风电场安全运行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对风电场升压站中性点经电阻接地、经消弧线圈接地两种接地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某风电场为例,提出了风电场升压站中性点接地方式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前,国内风力发电一般采用低压风力发电机,其输出电压为0.69kV。风力发电机组分布较分散,距离风电场中心变电站较远,为了减少电能在传输过程的损耗,通常将风机的出口电压经风机旁的小型升压变电站升压之后传送至风电场中心升压站。  相似文献   

17.
随着风电接入电网的比例逐渐加大,对接入点电压水平的影响越来越明显。电压稳定性是风电场并网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大多采取在风电场升压站添加无功补偿装置的方式来控制并网点电压。本文主要分析风电场无功损耗的来源,结合我国内蒙古地区某风电场接入系统实际情况,利用德国电力系统仿真软件DIgSILENT进行模型搭建,提出保证风电场可靠并网的无功补偿方案,并进行算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
针对风电场内集电线路回路数量的选择影响着线路的设计、设备的运行维护及工程的造价问题,从不同回路连接差异(导线截面、杆塔型式、基础型式、升压站终端布置)、工程造价等方面对3回路与2回路进行了系统比较研究,并以2个风电场为例对回路设计进行了实例验证,认为在进行风电场内集电线路回数规划时,应在对上述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着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减少投资和高效输送电力资源的原则确定集电线路的回路数量。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大型海上风电场的关键构成设施,海上交流升压站是海上风电场电力送出的枢纽,它的设计优化对于整个风场建设和运行的经济性、可靠性、可利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等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内首个海上交流升压站在2015年于中广核如东风场投入运行[1],与成熟的陆上变电站系统相比,国内海上升压站无论是在设计还是运行方面都处于起步...  相似文献   

20.
结合电铁牵引负荷的谐波特性与包含大量异步风电机组的风电场中升压站低压侧谐振点频带较宽的特点,针对新疆部分地区电网在同一点同时接入电气化铁路和风电场的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电铁谐波对风电场运行特性的影响,并在仿真软件中搭建了新疆某地区电网模型,对风电场投运风机数量不同时电铁牵引负荷在不同工况下可能引发风电场升压站低压母线处谐振现象进行了仿真分析和评估,提出了减小电铁谐波对风电场影响的建议和措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