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兰州碑林博物馆营建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因地制宜,依托山势,俯眺黄河,体现特有的山地建筑特色和地域特征;文章通过对建筑空间环境和景观环境的论述,探索在山地建筑的创作中如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组织在一起形成优美景观的设计方法,为山地景观设计中创作出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生态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申丽萍  张凯 《华中建筑》2003,21(3):34-36
在建湖会议中心的设计中,以环境艺术为出发点,着眼于总体的和谐关系去完成艺术环境的塑造,并将建筑艺术与其功能结构以及建湖地域文化特质有机地结合,营造具有建湖地域文化氛围的会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张宇 《新建筑》2012,(1):148-149
《巴蜀摩崖石窟建筑环境研究》对巴蜀地区的摩崖石窟进行了多学科、全方位的系统阐释,详细地剖析了巴蜀摩崖石窟的发展历程、技术艺术背景、历史政治形成、分布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关系以及窟龛内反映的建筑形式等,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摩崖建筑环境观。摩崖石窟是集宗教艺术、历史文化于一体的宗教建筑类型,其内部空间营造布局采用的建筑手法,窟龛的结构构造、外部形制、装饰雕刻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水平。巴蜀地区摩崖石窟大多开凿于盛唐之后,兴  相似文献   

4.
严丹  阎春林 《华中建筑》2003,21(2):66-68
气候是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建筑中蕴藏着一系列适应气候的地域技术,如开敞的建筑布局、设置外廊与阳台、遮阳空间、空气间层的保温隔热构造等。在东南亚、西亚的新建筑中,以柯里亚和杨经文为代表,结合地域气候和传统技术,形成了以构造设计学为核心的营造技术思想,力图以低能耗创造建筑环境微气候。本文以环境工程学为指导,力图从地域技术、构造设计方面探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5.
陇蜀古道沿线的陇南市徽县郇家村位于秦巴山区嘉陵江水系的徽成盆地,村落背山面水,依山而建,其聚落和传统建筑体现出秦陇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融性特征。结合文献调研与实地测绘,通过对郇家村聚落与民居建筑选址布局、空间形态、营建技术等方面特点的分析,探讨陇蜀古道沿线传统河谷聚落与民居建筑的营建技艺,以及与地域自然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关联性特征,以期对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张鹏  季翔 《建筑技艺》2013,(1):210-213
以徐州市贾汪区影山接待中心设计方案为例,探讨苏北地区特殊山地小型建筑设计的创作方式。结合地域文化和人文关怀两个层面,对小型建筑设计从场地、形态、空间、材料、低技术及生态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试图寻找一种设计方法以营造一个融于当地环境、亲切舒适且适于人居的原生态平民建筑。  相似文献   

7.
肖扬  王志萍 《中外建筑》2009,(4):135-137
本文通过对永顺县行政中心的设计创作,结合其特有的地形地貌,探求山地建筑与自然环境、传统院落空间与现代办公空间的共生共融,营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开放性办公空间。  相似文献   

8.
以鄂西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以“地域背景-民居特点-建造策略”为框架,利用类型学与形态学方法归纳传统民居的形态分布、平面形制、空间组合与材料运用4方面特点,结合鄂西南地域文化特征,提炼传统民居在规划布局、空间营造以及在地材料3方面的绿色建造策略。通过深入挖掘与分析鄂西南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为当代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与新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小斌 《华中建筑》2013,(1):157-160
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生态景观和容易取得的建筑材料是构筑少数民族村寨建筑形态与营建工艺的重要物质基础条件。西南、华南、中南、东北、西北地域的少数民族村寨都是如此。同一族群在不同地区或在同一地区,如行政区划的地区,但处于不同纬度、气候环境生态资源条件之中,或因其身边的建筑材料有限,就会采取不同的建筑形态和材料、结构技术模式,从而形成多样化体系结构与民族建筑的营建策略。各地域少数民族民众长期生活的民居营建经验是不断积累和提高的,在此过程之中,其适宜自身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族群的价值认同始终是他们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0.
根据豫东南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圩子民居的调查,分析了该地圩子民居针对本地地理与气候条件所形成的独特建筑形态,营造建筑舒适的水环境、风环境、热环境等方面的传统营造经验和技术策略,体现出人居环境营建的地域性生态应对的独特经验和价值,对当前生态技术的地域特点和运用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民居营建过程中的技术方法以及所用材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价值的传统山地民居建筑在面临这些变化时盲目跟风,面临着损毁或者消失的可能,如何保护现有民居及发展态势迫在眉睫。以豫北山地高家台村独有的地域性聚落为例,研究了整个豫北山地传统民居的特征,挖掘了山地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及构造等方面的特点,对更好地保护和发展现山地民居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杰 《四川建筑》1995,15(1):51-52
一、巴蜀建筑文化起伏连绵的巴山,弯弯曲曲的蜀水,培育了无数文人志士,能工巧匠,这些先贤圣哲,巨匠大师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巴蜀文化。广汉三星堆出土的各种青铜器就向世人展示了3000多年前,巴蜀先民已掌握了复杂的制模技术,翻砂技术,青铜冶炼铸造技术,与这些青铜制造艺术技术相媲美的巴蜀建筑营造艺术技术,是巴蜀文化中的一枝奇葩。迄今为止,在中国大地上发掘出来的30余座石汉阙中,四川就拥有20多座,其中雅安的高颐阙,渠县的冯焕阙还基本保持完好,特别是高颐阙上的四阿顶式屋顶上筒瓦、瓦档、勾头完好。脊…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浙江是受西方近代建筑影响较深的地区之一,同时也保留和继承了该地域传统的营建特征与技术工艺。目前,浙江中西建筑的实物与文献的可依存度较高,但是仍有必要在营造样式与艺术倾向上进行梳理。本文基于浙江近代建筑风格的比较实证,论述其对浙江近代中西交融样式的承载特征,讨论其形制格局的演进与建筑细部的更替,进而提出西方营建形式对浙江近代建筑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商业环境中的古建筑,由于受到所处周围环境区域特征的影响,常常营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态。文章以现存古建筑为例,从建筑营建的视角出发,对位于传统历史商业环境中的古建筑营建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在总体布局、庭院空间形态、防灾营建手法的展现出的主动适应性加以分析,从而阐述了传统古建筑的艺术和技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垒翠园”是在传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营建的文旅项目,项目独具白族特色,建筑精美,彰显地域特征,凸显民族个性,是对白族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本文将营建过程中的研究、探索、设计和营造的点滴作了总结,详细介绍营造核心技术和白族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陕南安康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从移民文化与自然地理环境两个影响角度提炼了安康传统民居在选址布局、营建技术、建筑装饰与色彩等方面的地域特色,针对当前安康传统民居现状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传统民居建筑在地域特色营造方面的理念和手法,提出安康传统民居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为当代新民居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园林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部分,是物质与文化的双重载体,但现代山地公园的建设仍存在未能合理利用和保护山地景观资源的现象,且景观的城市化、现代化、同质化较为严重。文章基于地域视角分析了自然环境和人文要素对巴蜀传统山地园林的影响,总结了巴蜀传统山地园林的艺术特征和造园要素特征,希望能为当代川渝山地园林在地性设计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海静  董张 《室内设计》2019,(1):111-118
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在我国传统 聚落和建筑中独具特色,建造体系成熟,蕴 含丰富的地域适应性营造技术和绿色经验, 极具研究价值。以位于黔东南地区的岜沙苗 寨为例,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俗文化 等方面对岜沙苗族聚落及村寨建筑的地域 适应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传统聚落的 传承、保护和发展以及对适应地域环境的 现代绿色建筑的营造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垒翠园”是在传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营建的文旅项目,项目独具白族特色,建筑精美,彰显地域特征,凸显民族个性,是对白族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本文将营建过程中的研究、探索、设计和营造的点滴作了总结,详细介绍营造核心技术和白族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垒翠园”是在传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营建的文旅项目,项目独具白族特色,建筑精美,彰显地域特征,凸显民族个性,是对白族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本文将营建过程中的研究、探索、设计和营造的点滴作了总结,详细介绍营造核心技术和白族建筑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