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祥  张嫩江 《住宅科技》2020,(10):51-56
乡村景观基因是聚落特有的、可传承的因子,蕴含着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地域信息。对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梳理是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工作的前提。文章通过对青海河湟地区乡村景观特征的分析,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对该地区乡村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包含环境特征基因、布局特征基因、建筑特征基因及文化特征基因四方面;结合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构建乡村景观基因编码模型,形成青海河湟地区乡村景观基因信息库,为该地区地域性乡村景观营造提供系统的、数字化的指导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民族聚落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生态复合体,只有对聚落景观特征、文化内涵形成准确认知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该文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琼中县什寒村为例,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GIS识别聚落景观特征,同时剖析文化基因内涵,尝试构建聚落景观特征与文化基因嵌合关系谱,讨论什寒村聚落景观形成机制,为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与利用保护提供理论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8,(6)
蜀道作为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交通主线路,沿线传统聚落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延续的重要载体。文章运用景观基因理论对蜀道沿线(陕南段)的传统聚落进行研究,结合典型实例建立由传统建筑特征、聚落布局特征、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等四类因子构成的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结合景观基因识别原则及方法对传统聚落的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依据识别结果,从蜀道文化及自然地理环境两方面分析沿线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因素,为传统聚落的后续保护与更新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季松  段进  薛松  李亮  宫作成 《城市规划》2023,(12):4-12+48
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重视。基于空间基因视角的城市设计,从生态与农业、建成环境等空间要素的地域性组合模式及其机制入手,通过形态组织与场所营造,可以更有效地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环境与风貌。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为实践案例,从生态本底、聚落格局、聚落肌理、建筑风貌等方面对江南水乡的空间基因进行了识别提取与传承设计,对新时期城市设计技术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合生物学遗传基因"碱基配对"与"DNA序列组合"原理,系统建构了从地文区域、聚落体系、聚落单元、建筑组群、建筑单体五重尺度和"空间基因""文化基因"两大系统对传统聚落景观基因进行"多尺度"识别和"双系统"解译的研究方法,并分别拟定了包括地理分布、环境格局、簇群形态、街巷空间、建筑特色和职能导向、营造观念、价值信仰、社会约俗在内的传统聚落空间、文化基因识别要素。在此基础上,文章以川西传统羌族聚落为实证案例,系统识别、提取出其33项"空间基因"与21项"文化基因"因子,并就其与汉地聚落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我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特征、要素识别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传承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6.
陈代俊  杨俊宴  史宜 《中国园林》2022,38(12):115-120
村镇聚落空间形态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异性,表现出明显的群系特征。综合多学科视角构建基于空间基因的村镇聚落空间谱系,一是精准刻画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的地域特征类型,二是准确判读村镇聚落类型的内在关联,进而从群体关联的视角科学认知村镇聚落空间形态类型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规律。以重庆永川地区为例,对村镇聚落的多尺度空间形态特征进行数字化解析,在此基础之上,采用聚类方法,对村镇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类型划分,将永川村镇聚落分为5种类型;运用形态类型学等方法识别提取村镇聚落空间基因,并采用信息编码的方式,以空间基因序列信息为索引,构建村镇聚落空间谱系,为全面解析村镇聚落形态类型特征的共性和差异性规律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从而为村镇聚落的特色保护和风貌管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聚落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其景观基因的解译,是保护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举措。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侗寨景观基因信息链识别框架,解析其构成要素及特征,提出聚落景观基因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1)肇兴侗寨景观基因细分为整体布局、侗寨建筑、景观环境、制度信仰、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基因;(2)肇兴侗寨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宗族纽带型,在形态结构上形成树枝型的空间结构,景观要素分布均匀,且属于核心—边缘型;(3)肇兴侗寨景观基因保护策略为检视与修复侗寨景观变异基因、厘定侗寨景观信息廊道、创新侗寨旅游体验开发模式。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充分挖掘肇兴侗寨文化景观的特征,为后续聚落景观保护及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邹炜晗  张定青 《新建筑》2021,(1):121-125
蜀道沿线传统聚落作为蜀道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下蜀道文化线路遗产研究的重要线索.统计分析陕南地区蜀道沿线传统聚落基本信息,选取11个典型传统聚落进行研究.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建立包含物质性及非物质性两大类因子的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并基于景观基因形成的影响机制对传统聚落主体性景观基因进一步识别,采用图形提取、元素提取及含义提...  相似文献   

9.
侗族建筑与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围绕侗族建筑和水的关系、从生态环境着眼,探讨侗族村寨聚落与三种水系结构──溪流、堰塘和泉井的关系特征,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风雨桥、骑楼和井亭等。从侗寨在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得到启迪。  相似文献   

10.
干栏式木构民居一直是广西、湖南、贵州等地侗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侗族建筑的代表。在新的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下,传统民居的建设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制约和挑战。本文结合通道皇都侗寨的建设情况,针对侗族村寨中因无序建设导致村落整体风貌散失的问题,要求建筑更新需综合考虑建筑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以达到既不失传统特色,又融合现代文明的目的。建立新建筑的建设引导模式和老建筑的改造模式,对于以木结构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聚落环境的整体风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在许多原生态的聚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城乡风貌日渐趋同,传统的地域个性逐渐淡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化的特色。该文通过探索广西侗族聚落的文化内涵和技术本质,旨在推动侗族聚落的保护、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胡紫玥  曹伟 《园林》2024,(2):46-54
水乡古镇是具有独特景观特征的传统聚落景观,承载和传承乡土文化。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在挖掘传统聚落景观特征与历史文化特质研究中具备系统化、科学化的分析评估途径,有利于实现对传统聚落景观的有效保护与开发。以焦溪古镇为例,引入景观基因识别理论,对其隐性和显性景观基因总结评估,并构建焦溪景观基因图谱,从环境和村域两个尺度挖掘景观基因结构特征,从山水格局、生态智慧和布局营建三个角度总结景观特征。结果表明:(1)环境尺度上,焦溪水乡古镇具备三山两水的环境格局,同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商贸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2)村域尺度上,焦溪景观基因点分布集中形成两条核心廊道,构成“桥—河—街—弄—圈门”的独特结构,但是部分景观部件存在损毁、不存的现状;景观基因类型丰富,涉及生态、生产、生活,组成“山—河—田—村”自然格局。未来水乡古镇研究体系的完善和构建仍需要持续广泛的合作和深入研究,为水乡古镇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海宁 《规划师》2008,24(5):61-65
文化基因在城镇物质空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控制和影响作用,重视城镇文化基因,使之在物质空间中得以保留和呈现,是维护传统聚落风貌特色的关键.贵州青岩镇在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石文化、军事文化、崇儒尚礼传统及开放的文化心态等深层文化基因,至今仍对古镇形态有着较大影响.青岩镇在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对文化基因的整理和表达,使古镇文化、风貌得以延续,特色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4.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省宜丰县下屋村为例,梳理宜丰地区传统聚落特点,归纳其民居的建筑类型和空间形态,总结传统木构特征.通过实地测绘现有建筑,以数字化建模重现建筑风貌;通过对当地工匠进行访谈,整理当地营造做法,吸取传统智慧,为下一步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长溪流域畲族聚落与住宅为例,基于文献和实地调查,考察聚落的分布、形成及其构成,梳理畲族住宅的类型以及平面、空间和构架特征;揭示传统畲族聚落及住宅的生成原因及其从简单到复杂的建筑结构和空间构成演变规律;进而从山地环境、社会生活和营造技艺等方面归纳长溪流域畲族聚落与住宅的文化特征;同时引入耗散结构理论对畲族及其建筑文化的形成机制作出阐释。希望从流域的视角为民族建筑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侗族聚落是中华地域性文明的重要物质载体,明晰内 化在聚落中的空间特征和内生逻辑对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 有重要意义。以坪坦河流域侗族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边界 形状指数、空间句法,从流域聚落空间分布、村落空间环境结 构及村域空间形态特征三方面对聚落空间生成中的3类要素(村 落选址、外部边界与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空间逻 辑关系。研究表明:1)坪坦河流域侗族聚落呈现明显的空间集 聚,形成了以近水型村落占主导,择中上游而居,沿流域内线 性水网分布的特点;2)聚落空间环境呈现“山、林、寨、水、 田”等要素组成的立体化景观空间结构序列,但不同空间类型 的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存在明显差异;3)聚落边界形态以指状和 带状形态边界为主,内部形成以鼓楼等为核心的空间引领村落 发展,存在明显的等级与秩序,不同空间类型的聚落形态特征 量化数值有着明显的范围区间;4)聚落空间在自适应生态、自 组织社会和自发展生存3种逻辑机制的耦合中呈现多样化的空间 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流域聚落空间保护的策略引导。  相似文献   

20.
张颀  赖筱书  黄琼  张安晓 《室内设计》2023,38(1):141-146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 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 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 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 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 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 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 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 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 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 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