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印染废水强化混凝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印染废水强化混凝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试验取得了所选用工艺中的强化混凝。砂滤等单元过程的适合条件。试验表明它能去除印染废水中84.3~86.8%的CODCr和去除色度的95.5~96.8%,为印染废水开辟了一条费用低、效率高的有效治理途径。  相似文献   

2.
3.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工艺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要介绍了印染废水的特点、组成以及常规的二级处理工艺,再以深度处理工艺为主要研究对象,综述了应用于印染废水深度处理的各种方法、特点和应用情况。目前,经深度处理后的印染废水可以达到排放和回用标准,但各种方法在工程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提出了优化组合工艺、开发分质回用技术和耦合生产过程与废水处理3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以咸阳某厂实际印染废水的COD、氨氮及色度为控制指标,以铝炭微电解连续处理系统对该废水(COD=1100~1400 mg/L,p H=12.0~12.5)展开了处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在处理p H为12,处理时间9 h时,对该废水的COD、氨氮及色度去除率分别达到55.6%,71.1%,68.0%;(2)15天连续运行的结果表明,铝炭微电解连续处理系统(处理时间9 h)在不需对废水进行p H调节的情况下COD、氨氮及色度去除率分别稳定在50%,60%,70%以上。  相似文献   

5.
印染废水污泥的资源化焚烧综合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染废水污泥的量大、污染重,目前印染废水污泥处理处置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污泥处理处置率低、工艺不完善、技术设备落后、管理水平和设计水平低、投资低等问题。因此如不进行有效的处理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文章就印染废水处理的污泥来源和危害、印染污泥的处理、印染污泥的干热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着重介绍了污泥的焚烧处置技术。  相似文献   

6.
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印染废水治理技术研究现状,介绍了各方法的特点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为印染废水处理方法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本源微生物菌为母菌接种于印染废水中,向改造后工艺复合生化池、接触氧化池中投加培养驯化后的复合微生物菌和生物铁填料,在稳定运行期研究了生物量、水力停留时间、溶解氧、pH、温度等因子对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控制因子的最佳值或范围是:在本源菌剂投加量为池有效容积的0.5%;水力停留时间复合生化池为38 h左右、接触氧化池为28 h左右;溶解氧启动初期为1.1~1.8 mg/L、稳定运行期为3.0~4.1 mg/L;调节池进水pH在9~10内;温度控制在35~38℃。在最佳处理条件下,排水口最终出水达标,出水色度13倍,去除率99.3%;出水COD 93 mg/L,去除率95.24%。  相似文献   

8.
董建威 《广东化工》2014,(1):106-107
文章在分析印染废水水质特征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该类废水处理过程中常用的各种物化法、化学法、生化法及其他组合工艺技术,同时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中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某印染废水处理站的现场实际调研,总结问题,进行了以"生化+臭氧+反渗透"为主的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该工艺的条件下,系统出水稳定,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回收率为50%的情况下,反渗透出水完全可以满足生产回用要求,同时反渗透浓水还可以达到当地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技术的研究现状。根据国内印染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提出在现有常规工艺基础上。增加一套投资低、运行成本少、易建设、可操作性好的深度处理技术处理印染废水,可以使出水稳定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并能实现回用。而开发不同处理方法的有效组合是印染废水回用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新型脉冲循环流化床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脉冲循环流化床与物化沉淀池的组合工艺对某公司的印染废水进行了处理.工程规模为5 000 m3/d,处理前废水:CODCr 800~1 200mgL、BOD5 200~300mg/L、SS 150~200mg/L、pH 8~10、色度300~800倍.处理后废水:CODCr92.1 mg/L、pH 7.49、色度15倍,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该技术工艺投资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管理方便、出水水质稳定,处理费用0.410元/t,且基本无污泥产生,处理结果表明:新型脉冲循环流化床与物化沉淀池的组合工艺具有体积负荷大、抗冲击能力强和处理效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黄思远 《净水技术》2023,(S1):167-172+352
印染工业区集中式污水厂普遍采用芬顿工艺作深度处理以确保出水达标,但芬顿污泥处置问题亟待解决。通过研究芬顿氧化效率、污泥成分、从芬顿污泥制备再生催化剂及中试试验,文章探索了芬顿污泥原位再生回用至水处理系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生化出水的芬顿反应中CODCr去除主要通过芬顿污泥的吸附实现,氧化作用去除率仅为20%。芬顿污泥中80%以上为无机质,剩余为有机物。经酸化、还原后形成的再生催化剂铁元素以Fe2+为主。中试试验中投入再生催化剂,芬顿出水CODCr质量浓度稳定低于50 mg/L。因此,印染废水采用芬顿污泥原位资源化利用实现污泥减排60%以上,费运行成本减少约9%。  相似文献   

13.
郑钦炜  李明汉  董宏宇  高湘 《广州化工》2010,38(5):212-214,218
采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分置式膜生物反应器(RMBR)-反渗透(RO)-浓水氧化(Oxidation)工艺组合处理印染废水,既可以实现处理出水回用,又满足了RO浓水达标排放要求。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组合RO出水的各项水质指标平均值为CODMn=0.82mg/L、色度5度、总硬度=3.75mg/L、总铁=0mg/L,各项指标均达到回用要求。Fenton氧化RO浓水的适宜条件为:(质量比)CODcr/H2O2=1:1.5、CODcr/Fe2+=1:1.5、反应时间=5h、初始pH=5。氧化后CODcr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53.6%和49.3%,处理出水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可见,ASBR-RMBR-RO-Oxidation工艺组合处理回用印染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韩雅妮 《广东化工》2014,(7):169-170
为了改善印染废水的色泽,降低印染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文章采用双氧水加助剂的方法研究了印染废水的脱色工艺。采用L9(34)正交试验,确定硅酸钠、尿素、柠檬酸钠了三种漂白助剂的最佳用量:硅酸钠用量为0.1%,尿素用量为0.4%,柠檬酸钠用量为0.1%,在此脱色工艺下的产品的脱色率达到98.83%。  相似文献   

15.
印染废水的混凝脱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旭龙  崔家琪  赵小华  汪晓军 《广东化工》2012,39(3):236-237,240
采用佛山市南海西樵纺织工业园园区的印染废水进行混凝脱色处理研究,对硫酸亚铁(FeSO4)、聚合氯化铝(PAC)及双氰胺-甲醛(F3)脱色剂和阳离子有机脱色剂(A6)进行混凝脱色性能测试和成本分析。结果表明,A6脱色剂产泥量少,处理成本较低,能够较好地脱除原水的COD和色度,在投加量为20mg/L下,COD去除率和色度去除率分别为32.7%和76.9%。实际运行结果中,平均COD去除率为39.4%,平均色度去除率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新型电解槽处理印染废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新型电我妥槽运用废液再循环和清洗极板工作原理,对印染废水脱色的试验研究,在模拟染料染液条件试验的基础上,用实际印染废水做了正交试验,确定了电解的最佳条件,处理后的印染废水的出水色度、COD等指标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絮凝法处理印染废水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云  邓忠良 《广州化工》1997,25(2):6-11
文中介绍了絮凝法处理印染废水常用的几种无机和有机絮凝剂,对现代发展起来的与絮凝法联用综合处理印染废水方法与流程也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目前在研究工作中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胡婷婷 《江西化工》2004,(4):174-175
针对本单位分厂印染废水的特点 ,设计采用生化一物化法处理印染废水 ,废水经处理后己完全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9.
印染废水脱色方法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印染废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污染源,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在去除这类废水的色度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李昊  王坦  王恩革 《山东化工》2010,39(12):46-49,52
介绍了印染废水的水质特点及回用难点,详细介绍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如膜分离技术、吸附法、絮凝法、高级氧化技术和曝气生物滤池,并列举了各类技术的研究进展或工程实例。指出选择适当的组合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印染废水中的各类污染物含量,使之达到某些印染工艺用水的回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