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朝晖  常玉霞 《治淮》1999,(6):20-21
举世瞩目的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已进入最后攻坚阶段。五年来,党和国家对淮河的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技术、人力、物力进行治理,并多次召开有关部委参加的“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督促和检查沿淮污染源治理。在领导小组各部、委和流域四省的不懈努力下,1997年底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1998年是淮河实施第二阶段目标“实现淮河水质变清”的第一年,达标后的水质与“达标”年相比的数据是检验淮河污染治理成效的重要依据。本文根据淮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1998年逐月省界监测数据,对淮干和省界河段水质进行评价,并与1997年(淮河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年,简称“达标年”)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对豫、皖、苏、鲁四省出境河段水质分别评价,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水质状况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鹏程 《治淮》2002,(11):22-24
一、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淮河流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质呈逐年恶化趋势。至1995年底,全流域80%以上的河流和水域已受到污染,水污染事故频繁发生。尤其是1994年和1995年汛期初发生的水污染事故,使淮河中游300多km的河段受到污染水体的冲击,给沿淮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及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根据1995~2000年全流域149个国家基本站水质监测资料,按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相似文献   

3.
2004年淮河流域水质状况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年淮河流域水体水质监测资料,采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评价分析淮河流域总体、干流及12个主要断面的水质状况,并与“九五”期间和2001~2003年淮河流域水质进行比较,还对12个主要断面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总体水质污染程度为中度污染,水质好于2001~2003年;水质Ⅴ类和劣Ⅴ类之和由“九五”期间的58%降至39%;干流1月、2月和12月水质较差,6月至9月水质较好;属严重污染的断面有4个。聚类分析的结果为12个主要断面分6组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评价淮河流域的水污染状况,分析淮河干流、省界监测断面和全流域历年水质变化情况,结合入河排污口的实测资料,评价主要河流以及流域内河南、安徽、江苏和山东四省入河污水量和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基于流域内已发生的水污染事故、现状水质和入河污染物的状况,简要分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结合流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对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需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贾利 《治淮》1998,(7):26-27
一、监测概况 从1994年6月开始,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组织实施省界监测,监测的河段有25条主要跨省河流共28个省界断面。其中豫皖河段14个,鲁苏河段10个,苏皖河段1个,皖苏河段3个,监测项目有COD_(mn)、NH_3-N、NO_2-N、挥发酚、氰化物、Cu、Pb、Zn、Cr、DO、PH、水温,监测频率为每月一次。1997年对部分省界河段进行了调整和完善,调整后的省界河段有30条跨省河流共32个省界断面。其中豫皖河段14  相似文献   

6.
徐宗道  崇梅 《治淮》1995,(1):30-31
为了摸清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水污染趋势,原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办公室,于1984年10月开始组织四省环保和水利部门进行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工作,并对半数以上的城镇排污沟口进行了实测,实测的城镇混合污废水量、污染物质量约占180个规划城镇总排放量的80%以上。当时,水资源保护规划现状以1984年为基准年,2000年为预测年,根据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8.
依据佳木斯市入河排污口的水质监测资料,进行了水质评价,废水量分析,入河污染物及污染源分析,总结了水体污染的程度,对入河排污口污染问题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淮河流域水质及回顾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对 1995~ 2 0 0 0年淮河流域水质进行评价及回顾分析 ,充分利用河道径流量资料 ,分析了淮河流域豫皖边界、皖苏边界、苏皖边界、鲁苏边界和淮河王家坝、颖河界首、洪河班台、涡河付桥闸以及淮河干流 6个断面的输污量及污染成因 ,指出目前的水质改善是高污染水平上的初步控制 ,实现淮河水变清的任务依然艰巨  相似文献   

10.
金立新 《治淮》1998,(1):4-6
一、淮河流域水质现状 1、省界河段水质状况 按照《水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的规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负责跨省河流省界断面水质监测。1994年6月以来的监测结果表明,淮河流域31条跨省河流中大部分省界断面水质有不同程度改善,有的明显  相似文献   

11.
贾利  万一 《治淮》1999,(9):10-11
进入9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94年5月,国务院环委会在蚌埠召开了淮河流域第一次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提出了要使淮河水到2000年变清的目标;1995年8月,国务院第183号令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1996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提出了1997年底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COD最大允许排放量为89.02万t,实现污染负荷削减40%的第一战役目标。到  相似文献   

12.
试对1997年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后的排污量进行预测分析,指出由于近几年来生活污水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增加很快,且尽管近几年污染治理取得一些成效,但部分企业生产规模有所扩大,在一些地区污水和污染物排放量均增加较大。由此看来,淮河流域污染治理形势仍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13.
金立新 《治淮》1994,(4):34-35
本文介绍了淮河流域概况,分析了淮河流域水质,水污染现状和污染损失情况,并对流域水污染治理情况和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淮河流域的水污染已经造成农作物死苗、绝收,工厂被迫停产、污染严重的支流鱼虾死亡。这促使中央下定决心首先关闭那些产业技术层次低、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到1997年,淮河流域已经取缔、关闭了近5000家污染严重的15种小型企业。这些小型企业绝大部分都在乡或乡以下,都是80年代初期或中期在政府大力鼓励和扶持下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张义丰 《治淮》1989,(4):23-24
淮河流域多年平均人均水量只有450立方米,约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加之淮河的降雨量和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大,供需矛盾突出,使流域内绝大多数城市用水紧张,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据调查:淮河流域城市的河段水源已失去饮用等功能。县级以上城镇及县级以下重要乡镇污染源181个,日排污量628  相似文献   

16.
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能源基地和交通通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淮河治理,特别在1991年洪水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但是淮河治理任务仍相当艰巨,水患尤其是水污染问题依然困扰着淮河沿岸人民。本文拟就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治理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芜湖市长江排污状况,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比的方法进行评价,直观地反映了各排污口所排污染物对长江污染所占的比重,同时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对近岸水域的水质进行了评价,反映了长江芜湖段近岸水域的水质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水质污染状况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洞庭湖多的环境监测资料的详细整理与分析,从物理化学指标,水生生物以及底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分析,摸清了水质污染的一些主要特征(主要污染物,污染水域,营养程度)。对湖区污染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动态变化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表明,洞庭湖的污染存在分层现象,洞庭湖水质状况基本良好,但局部污染的危害程度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19.
褚金庭 《治淮》2001,(5):7-9
根据《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及“九五”计划》(以下简称规划及计划)的要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自1994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流域四省人民的艰苦努力下,经过近8年的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基本上完成了《条例》和《规划及计划》所确定的目标。一期目标到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由1993年的150.14万吨削减到89.02万吨,削减率为  相似文献   

20.
《水利水电快报》2005,26(13):30-31
近日,淮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我国第1个流域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明确提出淮河流域水域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总量,为该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