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究当代高等校园中场所精神的营造,从高校文化、高校建筑、高校景观及高校中的空间尺度等方面为切入点,分别对其与场所精神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试图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特定的场所精神。由于校园扩大规模的需求,对传统校园的更新也是今后传统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新建校区还是对传统校区的更新,必须要平衡诸多矛盾,一方面要通过对场所文脉与地域的回应来获得贯注其中的"记忆",另一方面也通过发展场所新的用途和活动赋予其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
探寻传统聚落场所空间的场所精神,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协同是体验主体与体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其相互作用中,从体验者的体验心理结构出发,进行"以人为本"的场地设计至关重要,它引导着设计的发展走向,其内部各个因素与系统间产生相互作用,从而达到相对的稳定和有序。该文主要探讨了影响传统聚落场所空间设计者的体验心理构成要素,通过对体验心理结构特征的诠释,从而得出结论:体验心理结构触发体验者领会场所精神,同时提出了"体验心理结构"对于营造传统聚落场所精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英国建筑大师尼古拉斯·格雷姆肖的新作-实验媒体表演艺术中心(EMPAC)的解读,表明EMPAC的创新不仅在于用全球领先的声学技术、生态技术与建筑美学相结合,还在于它除了满足传统表演艺术的演出要求之外,也为实验媒体及科学技术研究提供表演场所.在某种意义上,EMPAC由于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先进的"浸没"式的表演空间,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演艺建筑类型,让演艺建筑从传统的演出场所转换为一种复合型的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4.
《安徽建筑》2019,(10):62-64
步行街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生活步伐不断加快,步行街逐步沦为商业的"附属品",失去原有的"场所感"。文章通过"场所精神"理论对徽州古村落中的街巷空间进行解读,从传统记忆、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尺度等角度进行分析,剖析现代步行街系统规划的不足与弊端,揭示古代街巷对现代步行街的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5.
建筑作为人类对物质环境设计与创造的产物,其最终形式反映了建筑师在特定的语境下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回应与平衡。本文以深圳大学演会中心为案例,试图从对"场所"的理解及"场所精神"的构建出发,剖析了其布局、形体、空间等表达方式,并探讨了其形式与建构背后的逻辑与意义。指出建筑尊重自然,反映场所特质,以当代技术与生活诠释传统地域文化仍然是建筑设计的普适性原则。期望通过对一个80年代优秀的校园建筑个案的剖析,有助于关于校园建筑与场所关系及空间与形式表达的讨论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有着"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美称,其传统村落有着独特的建筑环境和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传统村落环境保护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文章主要对山西省传统村落环境保护现状及发展模式进行探析,首先分析山西省传统村落环境及其保护现状,其次简单论述山西省传统村落的保护模式与效果,以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及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1、引言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古老戏曲之一,以发展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随着戏剧艺术的发展和建筑技术工艺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戏曲的演出场所也逐渐趋向完备。我国传统戏曲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宗教文化中对神灵的祭拜,至今发展成一门优秀的艺术形式,其演出场所也由原始社会的露天场地过渡到春秋战国至秦汉的人工场地,再发展到宋元明清的戏台最后在清末出现了完整室内的规模较大戏楼形式。  相似文献   

8.
亭台楼阁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其特殊的体式、功能及其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独特意境,成为历代文人登高临远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大量诗文,这些作品往往寄寓了游子怀乡、壮士悲歌、文士不遇等情感,许多名篇对后人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吴书驰  田垠 《华中建筑》2015,(3):187-190
场地的空间形式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种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精神意义,使之超越场地的内涵,而成为"场所"。以天津泰安道五大院地区为例,通过对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来揭示其对场所营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舒尔茨总结布拉格的场所精神体现在建筑环境形式对天地关系的解释中——"亲地"与"向天"。而布拉格场所精神的最终呈现是由其城市所处的地理空间位置、时代变迁、政权更迭、文化交流,以及民族自身的性格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本文通过对历史各时期的布拉格渐进式发展的城市空间进行分析,探究布拉格城市场所精神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金中一 《山西建筑》2009,35(7):41-42
通过对泸沽湖地区落水、里格等摩梭村落的实证对比研究表明,地域传统场所精神在现代旅游业冲击下正面临物质结构和文化形态的双重变迁,呈现文化失真问题,指出重建旅游发展战略下的泸沽湖传统场所精神,需要从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民俗文化建设两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2.
威利剧院     
方朔 《建筑技艺》2012,(4):206-209
达拉斯演艺中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Bill Lively说,"达拉斯演艺中心的创建是我们城市文化产业投资的一部分。演艺中心和表演公园会一道成为激动人心的全天候度假场所,这将会给达拉斯和整个地区带来活力。这个新的演艺中心将会让达拉斯及本地区的后代享受到来自于全世界的最好的音乐、戏剧、歌剧和舞蹈。"在传统的剧场中,与演出相关的附属空间的激增影响到了观演厅自身的空间,人为地在外部世界和演出  相似文献   

13.
洪涛  孙升 《工业建筑》2014,(5):9-11,60
"场所精神"是对场所、人及其精神认同感的体现。徽州古聚落历经沧桑,为满足当前人们的生活需求,必须对其进行保护和改造。以江村为研究对象,采用"场所精神"营造方法,分别从空间格局、风貌恢复以及景观节点构造等方面介绍江村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力图为徽州古村落文化精神延续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场所性"不仅能引起人们对其视觉环境的关注与思考,还能从情感方面触及人们深处的记忆,使人与环境之间产生共鸣,是观者心理要素及客观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从物质和精神的层面分析了成都"东郊记忆"工业建筑的空间、形态、材质及景观方面的"场所性"特点,重点探讨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场所性"的营造对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场所精神理论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场所的关注,建筑材料对于场所精神的传达与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分析了建筑师在材料语言的表达上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地方材料、继承地方传统建造工艺及应用传统图案符号等对场所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作为古代重要的经济文化发展区域为我国留下了众多优秀的传统民居.但随着时代发展,该地区的传统民居渐渐不能满足人民日益提升的精神追求和对居住环境适宜性的追求.本章通过分析民勤地区传统民居的院落形态、营建技艺和装饰色彩,对现代乡村规划中民居部分提出三点建议:院落空间形态的发展应适应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结构技术应注意因地制宜、对于传统民居的装饰色彩特点要提取其要素进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时代的变迁,多数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空间被人们忽视,导致其本真意义丢失,比如充分融合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文章在全面阐述场所及场所精神的基础上,对场所及场所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鄂东南地区的传统民居为例,从礼仪观念视角切入,利用类型学方法将民居空间及其结构的连接方式进行抽象,并通过比对研究方法,解析不同规模的传统民居空间结构于时空变化的外部环境中的动态演化机制,推演礼仪空间于空间结构中逐步析出的过程,以揭示民居空间结构及礼仪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而从维系传统文化内涵生长与发展的角度,为礼仪空间这一核心空间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以保护传统村落中重要的精神场所及其场所精神,保护传统村落的内核根基。  相似文献   

19.
广州历代佛教寺院分布及其形成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韶颖 《华中建筑》2011,29(2):154-157
佛教寺院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场所,与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研究其分布状况及制约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历史上,广州是岭南地区佛教传播和发展的中心,其寺院的分布变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形态中的佛教场所具有代表意义.在描述各个历史时期广州佛教寺院分布状况的基础上,总结其分布特征,并探寻影响佛教寺院分布的相关因素,以尝试深入...  相似文献   

20.
《新建筑》2015,(4)
以"风土信仰一空间形制"合一的视角考察巴蜀地区传统建筑空间。通过对祖先崇拜与祭祖场所的"中堂"和"祠堂",神灵信仰与宫庙场所的"重门序列"和"主从流线"的双重考察,揭示了传统空间形态作为风土信仰的真实载体,是巴蜀文化地理区域内空间格局与时间变迁的地缘性文化产物。这种空间构成关系凝结了巴蜀地区丰厚的风土文化及自然地理经验,成为风土信仰的结构、观念与仪式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