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推动张公巷窑时代和东沟窑性质等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本文对张公巷窑和东沟窑青瓷胎、釉元素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表明:(1)张公巷窑和东沟窑青瓷胎体元素组成具有明显差异,张公巷窑胎体具有高Al_2O_3、ZrO_2和SrO_2含量的元素组成特征,而东沟窑青瓷胎体中Fe_2O_3含量较高。(2)相对东沟窑青瓷而言,张公巷窑青瓷釉式SiO_2/Al_2O_3摩尔比值均值相对较低,b值均值相对略高,且其数据皆波动范围小;另张公巷窑绝大部分青瓷属于高钙釉,而东沟窑绝代部分青瓷则属于钙碱釉。(3)综合胎釉元素组成特征,推测张公巷窑沿袭了汝官窑青瓷制釉技术,具有官窑特性;而东沟窑仍为生产民用青瓷的窑口,其生产仅仅受到汝官青瓷技术的一定影响而已。  相似文献   

2.
广州西村窑是我国宋代一处以生产外销瓷为主的规模较大的窑厂。本工作利用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西村窑不同种类的瓷器进行成分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瓷器胎料大多具有高铝低硅的特征,瓷胎不同的外观颜色,主要与其中氧化铁的含量有关;瓷釉中,印花青瓷与刻花青瓷的瓷釉均属于钙釉,而其他种类瓷器既有钙釉,也有碱钙釉,瓷釉原料中均添加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不同颜色釉中氧化铁的含量不同;彩绘瓷中黑褐彩与黄褐彩的呈色元素均为铁。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北方窑系对淮北烈山窑瓷器胎釉组成的影响,通过使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测试了淮北烈山窑出土白釉瓷、黑釉瓷以及三彩釉枕共计13片瓷片的胎釉化学组成,对比分析了烈山窑与定窑白釉瓷、磁州窑黑釉瓷和巩县窑三彩釉瓷胎釉组成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四个不同的窑口在制胎原料上均是采用含杂质量不同的高铝质黏土;在釉...  相似文献   

4.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岳州窑马王墈遗址出土青瓷的胎釉组成和配方。结果表明,岳州窑马王墈出土青瓷瓷胎中Al_2O_3含量相对较高,与一般南方青瓷"高硅低铝"的组成特征略有差异,推测其原料配方可能是沉积粘土。瓷釉是以CaO为主要熔剂,釉料中可能掺入了一定量的木灰。从晋代到隋朝,青瓷的胎釉原料组成差异不大,可能使用了相同的原料配方。  相似文献   

5.
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的明代青瓷EDXRF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EDXRF)对龙泉大窑枫洞岩出土的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明代青瓷进行测试,并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从胎、釉化学成分入手,将测试结果与早前测试的北宋、南宋龙泉大窑青瓷以及南宋官窑青瓷瓷片的化学组成进行对比,发现从北宋到明代,龙泉青瓷釉中CaO含量显著下降,K2O+Na2O的含量逐渐增加。明代龙泉青瓷与南宋龙泉青瓷相比,CaO的含量平均下降了6.05%,碱金属氧化物总量平均上升1.51%。从胎体成分上看,龙泉大窑青瓷从南宋到明代制胎原料取用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同时,探讨了釉色成因与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武昌青山窑古瓷制作工艺的科学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在历史上还没有发掘过瓷窑,在中国古陶瓷的考古和科技史上一直是空白点,直到1989年才在武昌青山窑揭开了一个一千多年前的瓷器生产地.本文对新发现的青山窑五代至北宋白瓷、影青和青瓷样品作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从而发现:(1)青山窑瓷器样品胎的化学组成是以高硅(69.7~75.3%)、高钾(2.8~4.5%)和低铝(18.8~22.1%)为特征,这与北方的高铝质瓷胎有明显区别,其组成属南方瓷胎系统.青山窑白瓷是由精选的细白泥配制,选稍白的细胎泥制影青瓷,而青瓷胎是由不加挑选的胎泥制作.(2)青山窑瓷釉组成的SiO_2/Al_2O_3比(4.08~4.85)比较接近,主要差异是氧化钙的加入量.影青、青瓷样品和五代白瓷的釉属钙质釉,而北宋白瓷釉属钙碱釉.青山窑瓷釉是由釉土加石灰和草木灰配制而成.(3)青山窑白瓷、影青和青瓷都是在龙窑中由匣钵、垫饼和支柱作窑具,一匣一器烧制而成.其中白瓷烧成温度为1251~1291℃,胎致密,气孔率低(0.3~08%),烧成质量属样品中最好;影青瓷烧成温度为1240~1250℃,胎致密,烧成质量居中;青瓷烧成温度为1230~1280℃,烧成质量不及白瓷和影青瓷.  相似文献   

7.
浙江龙泉窑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场,南宋以釉色青翠的梅子青闻名于世,但梅子青只是其中一部分精品,大量的宋代青瓷则主要以刻、印、镂雕、堆塑等技法装饰瓷器。到元代以后,龙泉窑更加追求在青绿釉层上加以各种技法的装饰,並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新创了一些工艺,如露胎印花、露胎贴花等,这些技法给元代龙泉瓷器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使其在国内外获得了极高的声誉。现归纳几种主要的技法如下: 一、贴花:贴花是元代龙泉窑盛行的装  相似文献   

8.
本文追循浙江温州地区瓯窑褐彩青瓷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对陶瓷重要的传统着色剂——含铁的天然矿物原料、铁元素在青瓷胎、釉与彩饰中的作用进行了关注和论述,提出了对瓯窑青瓷、青瓷上的褐彩进行传承仿制和进一步创新的大致思路,尤其是提出要研制新瓯窑节能环保型中温釉下五彩,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9.
长沙窑器型、品类多样,釉彩绚丽丰富,并且享用结合,曾经作为晚唐、五代中国最主要的外销瓷生产地,研究长沙窑釉彩工艺的文献很多,但主流观点存在极大误区。先后介绍了长沙窑的胎釉工艺、釉彩的特征、施釉技术、铜红的特色及发色原理,重点介绍了长沙窑新的釉彩工艺和特征。特别分析了单色青瓷和高温釉上多彩。指出单色青瓷和釉上多彩瓷是长沙窑的主要品种,之前学界流行的长沙窑的釉下彩其实是高温釉上彩,并且是长沙窑彩瓷工艺的主流,唐三彩(低温釉上彩陶)和岳州窑(高温青瓷)嫁接衍生了丰富的长沙窑高温釉上彩。重新厘清长沙窑的釉彩工艺有独特的艺术和科研价值,对当代陶瓷设计和创作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溪口窑为龙泉青瓷窑系的一大组成部分。文章从田野考古及其史实材料研究出发,阐述了溪口窑址为黑胎青瓷的主要窑址、溪口窑走宫廷官窑精品路线、溪口窑宋至元代均在烧制哥窑瓷器的特性,并从工艺特征角度,初步探索了龙泉黑胎青瓷(哥窑瓷)紫口铁足、自然开片、胎釉特性繁杂、器型雅致等基本特征。文章以事实为依据,条分缕析,论理透彻,对溪口窑和哥窑瓷的研究与烧制均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龙泉大窑窑址是宋代龙泉窑极具代表性的窑址之一,其发掘出土的龙泉大窑青瓷中部分样品有别于其他窑口梅子青和粉青,釉色呈蓝绿透明、气泡少且小、玻璃质感强。本文针对这类典型样品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EDXRF)、X-射线衍射仪(XRD)、超景深显微镜(SRM)、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UV-Vis)等仪器对样品进行组成和微观结构检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胎、釉配方具有高硅低铝的特点,釉中SiO2与Al2O3物质的量分别为3.20~5.20 mol和0.30~0.50 mol,瓷胎中SiO2物质的量为3.67~3.89 mol,Al2O3物质的量为0.63~0.75 mol;瓷釉中碱金属氧化物的平均物质的量为0.73 mol,碱土金属氧化物平均物质的量为0.27 mol,是典型的石灰釉,釉中气泡稀少,气泡尺寸大都在50~100μm之间。  相似文献   

12.
广元窑是川渝地区烧制黑釉瓷的重要窑场之一,除烧制黑釉瓷以外,还烧制酱釉、绿釉、黄釉、白釉瓷等器物。本研究主要以广元窑采集的白釉瓷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对样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发现:广元窑白釉瓷胎使用了铁含量较高的本地原料,同时为了遮盖胎体颜色与质地的瑕疵,胎体上均施有含铝较高的化妆土;广元窑白釉瓷釉因受南方制瓷影响,采用石灰石加草木灰的制釉方法,瓷釉多为钙釉,个别样品为钙碱釉。  相似文献   

13.
详细地研究了唐代新会官冲窑的器形和装烧、胎与釉的化学组成和显微结构。研究结果与唐代六大青瓷作了对比,指出了新会窑在唐代青瓷中的一些明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汝官瓷、钧官瓷和刘家门窑青瓷的多元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刘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相似文献   

15.
谷下坑窑址群与龙泉青瓷溪口窑系具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本文从形成条件、胎釉特点、造型艺术、以及遗址保护等方面对宋代至元代谷下坑窑址群做了简单梳理。  相似文献   

16.
耀州窑是历经唐至元五个朝代,以青瓷著称的窑场,研究它历代不同地址出土的青瓷,有助于揭示它的烧造历史和工艺发展轨迹。利用白度仪测量所有样品的L*a*b*色度值,使用手持显微镜测量样本气泡大小并计算出方差,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EDXRF)测定耀州窑不同朝代青瓷胎和釉的化学组成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耀州窑青瓷属于典型的北方"高铝低硅"钙釉青瓷,各个朝代青瓷样本的胎釉特征相互之间基本上都具有继承性,西安市西大街出土的"唐代"青瓷片更符合五代青瓷特征。  相似文献   

17.
龙泉东区窑址众多,多次的考古发掘,龙泉东区源口窑主要烧制盘、碗、壶等日用品,产品制作工整,刻花精美,釉层较薄,釉色青中泛黄,颇具文化底蕴。本文从考古、窑址、青瓷特征等角度进行阐释,对研究东区及源口窑青瓷有较大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龙泉窑区云和出土的西晋青瓷虎子和水盂看,龙泉窑当时烧制技艺在一部分窑口已经达到与越窑、瓯窑相近的水平。只是在瓷釉上色泽偏深,造型上偶尔出现较为粗疏之处,但龙泉窑青瓷在西晋时期已经较为成熟。文章以龙泉窑西晋青瓷虎子和水盂,与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同类青瓷器物进行比较,阐述龙泉窑青瓷西晋时期的自身特点,对研究龙泉窑西晋青瓷有良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代南北方青瓷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25种历代南、北方青瓷标本。对青瓷胎、釉的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烧成温度以及显气孔率均作了详细测定和研究。历代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十分近似于浙江当地瓷石,但钛、铁着色氧化物含量较高。这表明青瓷胎是以瓷石和掺少量高含铁量粘土(紫金土)配制而成。从北方青瓷胎中含Al_2O_3较高推断,北方青瓷的胎主要是采用含铝量高的粘土原料制成,这也是大部分北方青瓷胎常常呈现多孔的原因。从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上也得到了证实,这些气孔多为开口气孔。 南、北方青瓷釉中的钙含量及其演变规律很相似。五代以前的钙含量为15~20%,北宋以后降低到15%以下,而钾、钠含量则有所增加,显示了北宋以后由石灰釉演变成石灰-碱釉的巨大进展。南北方青瓷釉中钛铁着色氧化物的含量也比较接近。然而,该两类釉的着色色调郤不十分相同,除与钛铁含量有关外,主要由于烧成气氛和基釉组成不同的缘故。 大部分青瓷釉中均含有少量P_2O_5,并随CaO含量成比例增长。作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使用了部分动物性骨质原料有关。广西永福窑釉呈深豆绿色,这是釉中所含铜、铁混合着色的效果。釉中CuO含量为1.25%。 物性测试结果表明,东汉晚期越窑青瓷的瓷化程度都很高,其显气孔率在0.5%以下,扫描电子显微镜只发现一些闭口气孔,从物理  相似文献   

20.
考据龙泉窑五代大窑、金村窑址,发现龙泉五代时烧制青瓷已极为谨慎,原料精选,加工工序繁杂,工艺成熟,做工精细,器型规整,装饰精细华美,修整简洁干净。瓷釉淡绿青翠,釉质透明温润,色泽与法门寺唐代地宫瓷器釉色相同。本文从窑址发掘出表明五代龙泉窑烧制秘色瓷之特征、文献资料表明龙泉窑分担五代钱氏贡瓷烧制任务、法门寺秘色瓷与大窑五代瓷片之瓷色一致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阐述龙泉窑五代时期烧制秘色瓷的情况及其工艺特征。对龙泉窑的历史研究及工艺文化探讨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