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典型地区和脆弱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区域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三江源地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异常敏感和脆弱。以典型地区玛多县为案例,基于RS和GIS技术,系统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探讨了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可为更广泛的区域性综合提供基础。研究发现:①10 a间,该地区湿地、水体和天然草地明显减少,湿地减少比例达到36.63%,大于6 hm2的湖泊减少近半数;沙地,裸地和盐碱地等明显增加,草地退化、沙漠化严重;②天然草地、裸地、沙地、水体、湿地和盐碱地之间的类型转化较为明显,且与水资源又有密切的关系。③多样性、均匀性指数和景观异质程度提高,土地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裸地、沙地优势度增加,湿地、水体和天然草地优势度减少;整体破碎化程度呈缓慢减少趋势,而湿地、沙地破碎度增加。④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98,天然草地、裸地、湿地、沙地动态面积变化较大。⑤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将深刻影响该地区的生态过程,同时还将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水源涵养和供给。  相似文献   

2.
该文研究了基于国土二调的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以辽宁省辽阳市太子河区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资料和数据,对数据库的结构和图层分层方案进行了设计。具体包括:数据库框架设计、数据库建设过程以及数据入库的质量控制。通过建设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不仅为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利用数据管理和处理工作提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同时还为土地变更调查、动态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RS和GIS的地面温度和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心怡  刘敏  孟飞 《遥感信息》2005,(3):66-70,76
对地面温度和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城市热环境变化的空间特征和动态变化,而且可为防暑降温、市政建设及土地合理规划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从遥感数据的获取、地面温度的反演、GIS技术的运用以及定量研究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文章提出此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工作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如实现地面温度的精确反演,获取多时段的地面温度数据,加强RS和GIS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深入两者关系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理论,设计了一种基于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技术的煤炭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并分析了该系统在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RS信息具有周期动态性、信息丰富、获取效率高等优势,而GIS则具有高效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灵活的空间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但两者均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GIS技术和RS技术的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将RS的强大的图像处理与GIS强大的空间分析等结合起来,解决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因此,GIS与RS的系统集成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综合分析GIS与RS系统集成现状,探讨GIS与RS系统集成的技术方法、关键问题和方式。随着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以RS为核心,融入GIS功能的系统集成已成为当前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6.
研究区域为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半干旱区,以中国定西县为例。从1990年和2000年的Landsat TM影像图中提取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图,包括9种土地利用类型。从1∶10万的等高线数据中提取坡度数据。参考景观生态指标,我们选择或修改了10个指标实现定量化土地利用特征,动态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并分析地形与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及土地利用变化与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所选择的指标可以量化中国典型的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土地利用及其变化特征,当转移矩阵采用不同的基数,可以体现不同的转换的量的特征;②土地利用与土地利用变化在不同坡度的空间分布上有很好的规律性;③政府政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包括梯田改造、集雨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与遥感集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监测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合理地进行土地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利用卫星遥感与GIS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状况具有快速、准确、及时的特点。本文以论叙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县为研究区进行的卫星遥与GIS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状况变化(SILUP项目)的方法。着重阐述了系统的总体框架、系统功能、实现方法等。  相似文献   

8.
研究湟中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准确把握湟中县土地利用动态、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意见、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1987、1999和2007年3期遥感影像,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利用程度等方法,研究了湟中县1987~2007年近20 a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① 近20a湟中县林地数量总体增加,耕地面积减少;②1987~2007年间湟中县耕地面积出现明显波动;③ 1987年以来,各土地利用类型年均变化幅度差异较大;④ 研究时段湟中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平均值为252.35,低于我国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偏远地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冀北地区为研究区,以TM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ArcGIS、Erdas等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设计了一套由“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屏幕目视解译与自动分类结合、GPS定位与野外校核”构成的遥感地学分析方法。分别提取了1987年和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分析了1987-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基本特征,为这一地区以土地利用调整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 GIS为工具 ,以 RS、前人资料为信息源 ,建立火山机构信息系统 ,研究长白山地区线形构造与火山机构。区内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火山机构受 NW向构造控制 ,火山作用向稳定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陆地卫星TM影像反射率和实测水深值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遥感信息与水深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给出了遥感图像去噪算法。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基于GIS组件MapX,采用C/S架构,使用VB和Microsoft SQLServer数据库相结合的集成系统,实现了水深探测的可视化以及水深信息的查询和管理功能。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预测精度高,系统具有可视化、集成化和可扩展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水深探测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通榆县作为松嫩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半干旱环境下典型的土地生态环境脆弱区。以1979年、1992年和2001年3期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在RS、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支持下,全面分析了通榆县22 a来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时序和空间景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以耕地、草地、林地和重度盐碱地为主,并且在时序上呈现出草地迅速减少、重度盐碱地大面积增加的趋势;在空间景观上呈现出耕地、草地、林地高度破碎与重度盐碱地高度集聚的特征。土地利用程度指数还表明研究区土地正处于由衰退期向发展期过渡的转型阶段。
  相似文献   

13.
以GIS为工具,以RS、前人资料为信息源,建立火山机构信息系统,研究长白山地区线形构造与火山机构。区内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火山机构受NW向构造控制,火山作用向稳定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信息解译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数理统计知识,分析了青海湖地区1986~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在数量与空间结构上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土地类型转换结果分析表明:耕地、水域和城乡居住建设用地分别增加了5 930.82 hm2、2 218.75 hm2和382.68 hm2。而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减少了7 542.64 hm2、894.34 hm2和95.28 hm2。在减少的7 542.64 hm2草地面积中,有6266.56 hm2草地被开垦成耕地,601.40hm2草地净转换为沙地。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和RS的长清区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清区南部山区是济南市地表水来源地和地下水补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水源地水土流失的监测和治理,有利于保证济南市的用水安全。本文利用RUSLE模型,应用GIS和RS技术,对长清区南部山区进行了水土流失研究。研究发现本区水土流失程度较轻,水土流失严重区集中在山区;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程度不同,荒草地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后根据本区存在的4种治理模式提出了不同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以位于黄河下游沿岸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格局计算软件,分析了该区域1990、2000年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找出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如下:研究期间居民点与建设用地增加2934.87 hm2,其它类型用地减少,尤其是旱地、水体分别减少1084.81 hm2、1717.92 hm2;以种植业用地为基质(旱地、水田用地比例之和近80%)的农业景观较为稳定,但农业结构单一、景观多样性较低;人口数量、粮食生产、对优越生活条件的追求等农业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是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地形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于土地利用优化及景观动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选择地形复杂、覆被类型多样、以旅游干扰为主的张家界市永定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区多个年份的景观类型图与高程、坡度、坡向分级图逐个叠加并进行分类统计;从景观水平指数和类型水平指数中选取斑块密度(PD)、聚合度指数(AI)、蔓延度指数(CONTAG)等8个景观指数,计算指数年份变化,探讨其地形分异规律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具有明显的海拔梯度特征,80%以上的土地面积集中于海拔300~800 m与坡度6°~35°的区域;(2)无论是景观水平指数还是类型水平指数,其地形分异特征明显,且高程与坡度的分异明显高于坡向分异;(3)地形梯度较大区域(高海拔陡坡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以自然生态演变导向为主,而地形梯度较小区域(低海拔缓坡区域)的演变受社会经济因子干扰较明显。  相似文献   

18.
张起鹏  杨鑫  王倩 《河北遥感》2009,(2):26-27,32
淹没区提取是自然灾害评估的一部分,本文在GIS软件支持下,介绍淹没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提取步骤。该方法无需编程即实现淹没区类型面积提取以及对相应类型面积进行计算。操作简单易懂,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油井、风机和道路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的主要人工地物,明确其时空特征对保障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Landsat、SPOT、高分二号等中、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提取并建立2000年和2015年黄河三角洲主要人工地物分布数据集,使用核密度法、平均最近邻法、加权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2000~2015年黄河三角洲人工地物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 2015年风机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呈现两大核心区为主、3个小集聚区为辅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空间集聚特征明显;(2) 2000年和2015年油井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且存在时间变异特征,2000年油井呈现两大核心为主,团块成片分布为辅的空间分布格局,2015年油井呈现三大核心区为主、核心区周围油井呈鞍状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3) 2000~2015年黄河三角洲路网密度不断提高,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路网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黄河三角洲中部地区,并呈现向西部和南部扩散趋势。总的来说,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工地物数量大、分布范围广、增长速度快,对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通过识别和分析黄河三角洲人工地物及其时空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野鸭湖湿地的Landsat—TM影像和印度的IRS影像进行融合处理,得到卫星影像分类图。结合实地调查,标定土地利用类型,运用ArcView的解译及数据统计功能,分析研究野鸭湖湿地6年来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面积减少,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其主要是由自然条件、人口和经济增长所致。水域面积、植被覆盖率的减少,使栖息和越冬鸟类丧失了大量的栖息地。为保护湿地环境,应逐步退耕还草、还林;恢复芦苇、沼泽,确保区内生态平衡和系统生态质量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