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红曲对广东客家黄酒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试验分析了不同酒曲配方酿造出来的广东客家黄酒总酚含量、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差异,考察红曲对客家黄酒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红曲、酒药、麦曲三者复配酿制的黄酒总酚含量最高,达到183.78μg/m L,与单用红曲差异显著。红曲、酒药、麦曲三者复配、只用酒药麦曲、单用红曲酿制的黄酒对亚油酸自氧化的抑制率依次为52.3%、38.3%、25.8%;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值依次为75.33μL、195.79μL、113.58μL。红曲、麦曲、酒药三者复配酿制的黄酒还原能力最高,还原能力最接近BHT,与只用酒药麦曲差异显著。增加红曲的添加量,客家黄酒的抗氧化活性也会随之增强;但红曲对客家黄酒抗脂质过氧化作用不明显。因此,红曲、酒药、麦曲三者复配酿制的黄酒比只用酒药麦曲、单用红曲的黄酒抗氧化活性强,红曲对广东客家黄酒抗氧化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确定板栗糯米清酒的营养及保健价值,首先对酒样所含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进行分析,然后通过与糯米清酒及不同抗氧化剂之间的比较,对板栗糯米清酒的亚油酸体系抗氧化性能、还原能力、金属螯合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以及总酚含量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板栗糯米清酒中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糯米酒中的氨基酸含量,其中天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的含量是糯米酒中的二倍以上。板栗糯米清酒具有抑制亚油酸自氧化的能力,抑制率可达到80.70%,还原能力较强,金属螯合活性较低为11.57%,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38.67%,总酚含量约为187.1 μg/mL,板栗糯米清酒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优于相同工艺的糯米清酒。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板栗和生姜资源利用率,开发新型深加工产品,并探讨板栗生姜等不同发酵辅料对黄酒多酚含量的影响,以糯米为主料,板栗、生姜为辅料,以多酚含量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板栗生姜糯米黄酒的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板栗添加量30%、生姜汁添加量0.6%、红曲添加量13%、小曲添加量0.8%、发酵时间9 d、发酵温度22℃。在此条件下,其多酚含量高达3.45 g/L,远远高于其他3种黄酒含量(分别为糯米黄酒的3倍、市售糯米黄酒的2倍、板栗糯米黄酒的1.15倍),表明不同辅料对黄酒中多酚含量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杂粮黄酒的营养与功能特性,本文使用氨基酸分析仪及Folin-Ciocalten法测定小米黄酒、燕麦黄酒、藜麦黄酒和黍米黄酒等杂粮黄酒的氨基酸组成及多酚含量,并通过DPPH自由基法、ABTS+·法、ORAC法评价其及抗氧化特性。发现小米黄酒总氨基酸含量最高,燕麦黄酒、藜麦黄酒次之,黍米黄酒最低,不同酒种间氨基酸组成差距较大;总多酚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藜麦黄酒、小米黄酒、燕麦黄酒、黍米黄酒;小米、燕麦、藜麦黄酒的抗氧化性均显著高于黍米黄酒,其中藜麦黄酒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而小米黄酒抑制ABTS+·产生的能力及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最强。以上结果表明小米、燕麦、藜麦酿制的黄酒总氨基酸含量要高于北方传统(黍米)黄酒,在抗氧化特性方面也更具优势,因此这些杂粮可作为新型保健黄酒的酿造原料。  相似文献   

5.
以泰国香米、上海武育米、长粒香米、东北大米、扬州大米和扬州糯米为研究对象,考察其酿造特性和抗氧化性;分别以上述6种大米为原料酿制黄酒,研究主发酵期间醪液抗氧化能力的动态变化趋势,评估成品黄酒的品质和抗氧化性。结果显示,原料大米及相应成品黄酒中的多酚对其抗氧化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多酚含量越高,抗氧化活性就越强;以扬州大米为原料酿制的黄酒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且品质优良。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大米可以作为糯米的替代品或作为配料用来酿制具有抗氧化活性的黄酒。  相似文献   

6.
以苦荞黄酒发酵过程为监测对象,探究多酚与总黄酮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多酚和总黄酮含量进行了动态检测,并测定了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biazo-bis (3-ethylbenzothiazol-6-sulfonic acid) diamimium salt,ABTS)的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ABTS还原能力,以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苦荞黄酒中多酚含量在第8 d达到最高值,为195.57 mg/L;黄酮含量在9 d达到最高值,为179.65 mg/L;DPPH自由基清除力较强,最高可达93.59%;ABTS自由基清除力相对较弱,最高达65.31%,还原能力最大时吸光度为1.119。受发酵过程的影响,苦荞和糯米中的天然功能性物质容易溶出,抗氧化能力得到加强,使得苦荞黄酒的营养价值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红曲米添加量对红曲酒多酚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曲酒是我国华中、华东和南方地区流行的一种黄酒,酚类物质含量较高,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该实验研究了红曲米添加 量对红曲酒中5种酚酸、2种黄酮成分的影响及其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力的差异。 结果表明,随 着红曲米添加量的增加,红曲酒总酚含量与单体多酚成分增加趋势一致,红曲米添加量为10.0%时总酚含量达到470.07 mg/L,没食子 酸、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芦丁、芥子酸、阿魏酸以及槲皮素的含量分别达到5.54 mg/L、11.33 mg/L、3.18 mg/L、9.14 mg/L、12.42 mg/L、 4.46 mg/L和2.12 mg/L。 红曲酒的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及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FRAP值也随着红曲米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 红曲酒中3种酚类物质(芥子酸、阿魏酸、芦丁)与其总抗氧化能力、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还原力具有较高的相 关性(R>0.890,P<0.05)。  相似文献   

8.
苦荞红曲保健酒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苦荞红曲保健酒的总黄酮和总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值),并且与市售黄酒、VC、Trolox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苦荞红曲保健酒有一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力。被测样品的抗氧化活性与总黄酮、总酚的含量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9.
香辛料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及其作用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慧芸  孔保华  孙旭 《食品科学》2010,31(5):111-115
采用不同的抗氧化活性测定体系对丁香、迷迭香、桂皮、甘草、肉豆蔻、白豆蔻6 种香辛料提取物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抗氧化作用模式。首先采用脂质体氧化体系测定香辛料提取物对TBARS 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测定样品的清除DPPH 自由基能力,还原能力(FRAP),及对Cu2+ 和Fe2+ 的螯合能力,同时与商品抗氧化剂BHA 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并通过福林- 酚法测总多酚含量。6 种香辛料醇提物均有较强的抗脂质氧化活性和较高的总多酚含量;其中总多酚含量与TBARS 值呈显著的负相关性(r =- 0.69,P < 0.05),与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相关性(r = 0.84,P < 0.05),说明香辛料醇提物中的总多酚含量越高,其所具有的抗氧化能力越高。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还原能力显著相关(r = 0.84,P < 0.05)。TBARS 与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 值不相关(P >0.05),Fe2+ 螯合活力与TBARS、DPPH 自由基清除能力和FRAP 值均不相关(P > 0.05)。香辛料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与总多酚含量密切相关,其抗氧化性主要是通过清除自由基,螯合金属离子和还原能力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燕麦多酚化合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我国裸燕麦为试验材料,总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盐酸含量、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燕麦粉中多酚提取效果的影响。以水溶性维生素E为对照物,通过FRAP法、DPPH法对燕麦多酚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体外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燕麦多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乙醇体积60%,料液比1∶20,提取液中盐酸含量0.024%,温度75℃,提取时间50 min。此条件下燕麦总多酚得率为6.42g/kg。燕麦多酚具有较强的铁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且在一定的范围内,燕麦多酚提取物浓缩液中多酚质量浓度与其抗氧化活性呈显著的量效关系(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原料对米酒发酵过程中多酚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6种大米原料进行甜米酒的传统固态发酵工艺酿制.通过Folin-Ciocalteu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分别测定米酒的总多酚含量和主要酚类成分,根据ABTS自由基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力(FRAP)检测米酒的抗氧化活性,并对米酒多酚含量与抗氧化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对...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红曲米样品抗氧化性差异,考察了10种红曲米样品中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DPPH、ABTS自由基清除力,并进一步分析了多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红曲米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与其DPPH和ABTS自由基清除力呈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其中广东红曲的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性的指标最高,其次为福建红曲,浙江红曲最低。同时多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在不同的红曲米样品间差异较大,以多酚类化合物种类和含量作为区分依据,10种红曲米样品被分为4组,呈现产地聚集。表明红曲米样品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受产地来源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一种低度芡实酒理化功能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利用芡实这一地方特产资源,拓宽其应用领域,将一定比例的芡实与糯米混合发酵,制备一种低度芡实酒,对其主要营养组分、酚类物质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所得芡实新酒和陈酿1年的成熟酒中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和总酚,风味浓郁,相关指标达到了一级半干型黄酒国家标准。HPLC分析显示,芡实酒中含有较丰富的多酚类物质,如没食子酸、阿魏酸、槲皮素和芦丁等。在陈酿期间,芡实新酒中的芦丁几乎全部转化为槲皮素。此外,芡实酒显示出很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亚硝酸盐清除能力,这与其中丰富的还原糖和多酚含量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所得芡实酒营养丰富、具有较强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使用武宣地区3种红曲米作为发酵剂酿造红曲柿酒,分析其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差异,并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3种红曲米的细菌多样性,以解析不同细菌群落在红曲柿酒发酵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不同红曲柿酒总酸和挥发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挥发性酸类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红曲米样品WX-2制成的红曲柿酒挥发性酸类物质含量最高(10.0%)。从3种红曲米样品共检测出19个细菌门,239个细菌属,共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共有优势菌属为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WX-2样品中优势菌属还有醋菌属(Acetobacter)、小球菌属(Pediococc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均为产酸菌株。表明红曲米细菌群落结构与红曲柿酒酸类物质的形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章林  冷雪娇  黄明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9):143-146
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鼠尾草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50%丙酮和70%乙醇两种溶剂对鼠尾草进行提取,用Folin-Ciocalteu法测定提取物中的多酚含量,并用四种方法,即清除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法、螯合Fe2+法、还原力法和磷钼络合物法测定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50%丙酮提取物中的多酚含量显著高于70%乙醇提取物。鼠尾草提取物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螯合Fe2+能力、还原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鼠尾草50%丙酮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总体上比70%乙醇提取物高(还原力除外)。   相似文献   

16.
中国黄酒中香草醛的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不同黄酒中香草醛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用香气活力值法分析了香草醛在黄酒中的香气贡献,并对黄酒贮存过程中香草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酒中香草醛的含量低于市售成品酒的含量,普通市售成品酒中香草醛的浓度低于同品种高档酒中的浓度;在所研究的黄酒中,香草醛的香气活力值均大于1;香草醛主要来源于黄酒贮存过程,并且其含量随着黄酒贮存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是: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能有效地分析黄酒中香草醛的含量,香草醛是黄酒中有重要贡献的香气化合物,贮存过程有利于黄酒中香草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用两种不同的酒曲制作米酒,并对两种酒曲的糖化液化、能力及其发酵米酒的pH、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总酸和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酒曲发酵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成分 差异。 结果表明:酒曲2发酵米酒的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固形物都明显优于酒曲1。 酒曲1发酵米酒中检测出24种物质。 酒曲2发酵酒中共检测出23种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和醛类物质,两种酒曲发酵米酒主要风味成分组成种类基本相同,差异主 要表现在成分相对含量上。 酒曲1发酵米酒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丙酸(41.85%)、乙酸(31.48%)、糠醛(9.99%)、乙醛(6.90%),酒曲2发酵 米酒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丙酸(65.86%)、乙酸(17.68%)、戊酸乙酯(4.06%)、乙醛(3.46%)。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wo extraction methods employing tetrahydrofuran and phosphate buffer (pH 7.4) respectively were used to process tomatoes. The antioxidant contents and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of extracts of four tomato cultivars were measured.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antioxidative capacity of the tomato extracts, an antioxidative performance index (API) was used, defined as the average of four antioxidative assays, i.e. relative reducing power, ferrous ion‐chelating ability, 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 free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and superoxide radical‐scavenging activity. RESULTS: A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otal antioxidant content (TAC) and API of tomato extracts was found that was independent of the extraction method and tomato cultivar. CONCLUSION: The concept of representing multiple antioxidant activities by a single index is useful for evaluating the overall antioxidative capacity of antioxidants in tomatoes. Copyright © 2007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