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前言橡胶种籽油(Rubber seed oil)是以三叶橡胶树的果实为原料,经剥壳及壳仁分离后,从籽仁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热带植物油脂。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及台湾等地有着广泛的资源。橡胶籽仁含油率高达51.56%(干基),其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约83%(油酸24.81%,亚油酸34.61%,亚麻酸23.97%)。云南省热带作物研究所和昆明医学院多年的动物试验、临床试验和现场调查,证明长期食用橡胶种籽油对机体无不良影响,并能明显地降低血脂,具有食用和医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樟树籽仁油与长碳链食用油脂对大鼠血脂及动脉硬化的影响.实验分为6组:4%樟树籽仁油+8%大豆油组(A-1)、8%樟树籽仁油+4%大豆油组(A-2)、12%樟树籽仁油组(B)、12%大豆油组(C)、12%猪油组(D)、空白对照组(E).饲喂7w后,测定大鼠血清TC、TG、HDL-C、LDL-C、SOD、AST、ALT指标.结果表明,A-1、A-2各组大鼠血清中TC、TG含量极显著低于C、D组(p<0.01),且与D组比较,AAI指数极显著升高(p<0.01),AI指数显著降低(p<0.05);B组在降低TC、TG方面与D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降低AI以及升高AAI、HDL-C方面与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且HDL-C显著高于E组(p<0.05).在ALT、AST指标上,A-1、A-2、B各组与E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长期食用樟树籽仁油特别是樟树籽仁油与大豆油的混合油脂对预防大鼠血脂的升高及动脉硬化的形成明显优于猪油组,也优于大豆油组.  相似文献   

3.
葵花子属带壳油料,含壳率一般为22—40%目前已出现两种用途的葵花子。用作提取油脂的新型品种《小籽油葵》壳薄整籽含油率高达40—50%。另外一种《大颗粒品种》,以作食品为主。其整子含油22—35%左右。剥壳后的葵花子仁含油率高,一般约40—67.8%含蛋白质26—30.4%,粗纤维1.76—6.0%,灰份3.2—5.4%,无氮浸出物2—6.5%。  相似文献   

4.
茶叶籽油     
茶,是人们非常熟悉的饮料,它的学名是Camellia sinensisL,在植物分类学中与油茶同属茶科(Theaceae),在我国南方广为栽培。茶树的叶子经加工制作后就成为商品茶叶。茶树的种籽近似球形,含仁率约50~65%,茶叶籽仁的化学组成如下: 含油率:30.13% 蛋白质:13.28% 粗纤维:1.47% 非氮物质:51.67% 灰份:3.45% 茶叶籽出油率约为10~12%(压榨法)。 由于茶和油茶同属一科,故茶叶籽油和茶油的性质和组成十分相似(见表):  相似文献   

5.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液质联用测定分析了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分布、甘油三酯组成,测定分析了其理化性质、融化结晶特性。结果表明:樟树籽仁油中所含脂肪酸主要是中碳链脂肪酸,其中癸酸含量为60. 25%、月桂酸含量为35. 88%、辛酸含量为0. 45%,长碳链脂肪酸含量低于5%;樟树籽仁油的甘油三酯组成为CCC(12. 55%)、CCLa(56. 38%)、CLaLa和MCC(20. 36%);樟树籽仁油酸价(KOH)为0. 32 mg/g、皂化值(KOH)为267. 30 mg/g、碘值(I)为5. 70 g/100 g、过氧化值为0. 03 g/100 g;樟树籽仁油的融化温度为21. 63℃、结晶温度为1. 54℃,在人体体温下处于完全融化状态,利于人体吸收代谢。  相似文献   

6.
筛选和应用产中性蛋白酶能力强、产脂肪酶能力很弱的耐中碳链脂肪酸型菌株,是提高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产品得率及质量的关键。使用樟树籽仁粕粉平板富集,脱脂奶平板法、油脂平板法初筛,福林酚法、樟树籽仁培养基摇瓶复筛等方法,自樟树籽仁油生产废渣中筛选出产中性蛋白酶活力达4536.5 U/m L、产脂肪酶活力只有0.088 U/m L、适用于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等中碳链油脂的菌株Z16。经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菌株Z16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解淀粉芽孢杆菌Z16所产中性蛋白酶在50℃温度下的酶活力最高,Mn2+对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其适宜酶解温度为40~45℃、适宜酶解p H为7.0。  相似文献   

7.
1.茶籽含油量与茶树品种关系很大。我国茶籽含油量的幅度,就种仁而言,含油量高的可达30~35%,低的在20%以下,多数品种的含油量在24~30%,平均约24~25%。 2.影响茶籽含油量的因素很多。根据本研究结果分析,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从品种类型分析,小叶种茶树的茶籽含油量高于大叶种茶树的茶籽含油量;从地理位置分析,偏北茶区的茶籽含油量高于南方茶区的茶籽含油量,从茶籽的仁壳比分析,仁壳比值大的茶籽含油量高于仁壳比值小的茶籽含油量。 3.仁壳比可作为鉴别茶籽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就小叶种茶树来说,其仁壳比的幅度为(85±2):(35±2)。作为油料用的茶籽,仁壳比值过小,将会影响茶籽制油的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浓香油茶籽油的概念,研究了浓香油茶籽油加工工艺对其挥发性成分、微营养成分、出油率以及主要理化指标的影响。通过对压榨原料油茶籽仁含壳率、含水率、炒籽温度和炒籽时间的研究试验,得出浓香油茶籽油较适宜的加工工艺条件为:油茶籽仁含壳率20%~30%,含水率4.5%~6.0%,炒籽温度130~140℃,炒籽时间30~40 min;在此条件下浓香油茶籽油微营养成分总酚、维生素E、角鲨烯及β-谷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93.63、18.70、15.55、36.56 mg/100 g,酸值(KOH)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0.99 mg/g、0.06 mmol/kg,出油率最高可达38%,香味最好。感官评价表明,影响浓香油茶籽油加工的主要因素是炒籽温度,其次是炒籽时间、含水率和含壳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产酶条件及水酶法提取樟树仁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与枯草芽孢杆菌AS1.398的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工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最佳发酵培养基为:玉米粉4.5%,麸皮2.5%,豆粕4.0%,Ca Cl_20.2%,KH_2PO_40.03%,Na_2HPO_4·12H_2O 0.4%,p H7.5,121℃灭菌20 min;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37℃、220 r/min,摇瓶培养44 h。在最佳产酶工艺条件下,解淀粉芽孢杆菌Z16所产中性蛋白酶活力为6984.3 U/m L,比产酶条件优化前提高了54.0%。解淀粉芽孢杆菌Z16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的最适酶解时间为4 h、最适加酶量为20%(v/v),相应的樟树籽仁油得率为91.1%、樟树籽仁油的酸价升高值只有0.3 mg KOH/m L。解淀粉芽孢杆菌Z16的水酶法提取樟树籽仁油的效果显著优于枯草芽孢杆菌AS1.398(常用的中性蛋白酶生产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八角籽仁油GC-MS分析和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油醚为溶剂提取八角籽仁油,通过GC—MS分析了八角籽仁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并对八角籽仁油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八角籽仁油中亚油酸含量34.658%,油酸含量34.986%,棕榈酸含量17.838%,山嵛酸含量4.096%,硬脂酸含量4.093%,花生酸含量1.550%,二十四碳酸含量1.336%;不饱和脂肪酸占69.644%,饱和脂肪酸占28.913%。急性毒性试验初步确定八角籽仁油小鼠最小致死量和最大耐受量均大于40mL/kg。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樟树籽仁油的食用安全性,以4.0、2.0、1.0、0.0 mL/kg剂量的樟树籽仁油对4组SPF级SD大鼠(20只/组、雌雄各半)连续灌胃90 d,研究樟树籽仁油的亚慢性经口毒性,探明其剂量-反应关系,毒作用靶器官和可逆性。结果表明:90 d经口毒性试验期间,大鼠的活动和生长均正常;除高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血糖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各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体质量及其增量、进食量及食物利用率、脏体比、血常规、血生化、血电解质和尿液等指标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检查未见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产生有意义的病理变化。综上,樟树籽仁油对大鼠生长和生理的影响无剂量-反应关系,对大鼠的作用靶器官无毒害作用且无剂量-反应关系,樟树籽仁油无亚慢性经口毒性,其未观察到毒效应的剂量(NOAEL)大于4.0 mL/kg,食用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樟树籽仁油为原料,研究在合成中碳链甘油三酯过程中醇解的工艺条件,主要对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参数,如醇油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的用量等作了探讨,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用正交法确定了醇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樟树籽仁油生产中碳链甘油三酯提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提取溶剂、压榨制油方式(冷榨和热榨)、油料是否含壳以及炒籽温度对花生油、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中蜡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花生油,采用乙醚和丙酮作为提取溶剂,油中蜡含量变化不显著(P 0. 05),但与石油醚(30~60℃)有显著性差异(P 0. 05);对于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提取溶剂的影响显著(P 0. 05),石油醚提取的植物油中蜡含量(30~60℃)最高,乙醚次之,丙酮最低;冷榨法制取的三种植物油中蜡含量均高于热榨法;与含壳花生制取的油中蜡含量与纯仁差异相比,葵花籽油和油茶籽油制取过程中,壳的影响非常明显;炒籽温度对三种植物油中蜡含量无规律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乌桕籽壳仁分离设备的改进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兵  漆江 《中国油脂》1993,(4):59-60
0 前言 带壳油料的制油通常须经剥壳与壳仁分离工序,脱壳有利于提高工艺效果,而带壳压榨(或预榨浸出)会使油色加深、处理量减少,同时机械磨损增大,出油效率也相应降低。因此,壳、仁分离是剥壳后控制仁中含壳率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我厂新安装的一套乌桕籽梓、皮油分榨工艺中,对于壳仁分离工序进行了改进,以前许多桕籽榨油厂大都采用传统的几台风车相  相似文献   

15.
1 前言油茶是多年生木本油料作物,全国每年产茶籽约6.5亿kg。茶油存在茶仁中,茶籽壳基本不含油。未脱壳的油茶籽在压榨过程中,茶籽壳反而要吸附一部分油,降低出油率。另外,茶籽壳中含碱性很强,影响茶油  相似文献   

16.
采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方法对黑龙江省产酸浆和毛酸浆籽进行萃取,分别以19.67%和26.69%得油率获得了籽油,用气质联机(GC/MS)对籽油成分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酸浆籽油和毛酸浆籽油成分由亚油酸(73.91%和75.52%),油酸(11.21%和12.89%),十六(烷)酸(11.58%和8.54%),十八(烷)酸(3.30%和1.47%)构成。还分析了两种籽的一般化学成分以及籽油的各项理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苍耳籽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苍耳是一种很有开发价值的野生油源,苍耳籽仁含油量高达45.46%,经气相色他耳籽油中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含是为65.9%,油酸含量为20.8%,而和脂肪酸含量较低。OSI法测定其氧化稳定性,结果显示苍耳籽带壳烘烤后提取的油脂氧化稳定性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仁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超临界CO2对樟树籽仁油进行了萃取试验,主要考察了原料粒径、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和萃取温度的影响,并对萃取出的油的组成及物性参数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料粒径80~100目、萃取时间3.0h、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55℃和CO2流量为4L/h的条件下,樟树籽仁油的萃取率达57.2%,并且油的色泽淡,酸值低,质量好.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樟树籽仁油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癸酸和月桂酸.  相似文献   

19.
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油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邓丹雯  张彬  周武 《食品科学》2003,24(9):108-110
对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和CO2流量对樟树籽油萃取的影响,在萃取压力20MPa、萃取温度40℃、CO2流量35kg/h条件下,萃取2h,樟树籽油的萃取率可达94.3%。  相似文献   

20.
一、新疆红花生产的概况 红花属一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品种按叶形可分为有刺和无刺两类;有刺开黄花,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无刺开红花,种籽呈白色或灰白色。红花籽千粒重在33.6—49.8克,种籽含油率在29.2—34.47%,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0%左右。 红花的花可作药用、红花的籽可取油。是一种很好的油料作物。它具有含油量高、油质好,用途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