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宏军  宋凌  张颖  杨建荣  酒淼  张川  宫玮 《建筑科学》2020,36(8):131-136,151
近年来,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已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但仍然存在重设计轻运营、绿色建筑实施效果显示度不够、绿色建筑运营后缺乏长期、系统的评价和改进等问题,亟需建立一套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标准,用于指导绿色建筑投入使用后的实施效果评价,以推进绿色建筑实施落地。本文在调研国内外绿色建筑后评估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标准的基础框架体系和共性评价指标模型,介绍了绿色建筑运营后评估标准的指标体系、权重体系与等级划分方法,并通过6个项目的试评和对比,分析了该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各地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干旱地区农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更是表现出了自身的匮乏。对比国内外一些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分析干旱地区农村对"四节一环保"的体现情况,对干旱地区农村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发展提出评价标准差别化和提过绿色建筑认知程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绿色建筑”理念出发,在比较研究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建筑发展现状,提出分阶段和Q-L二维评价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综合采用AHP方法及Delphi专家咨询法,对绿色建筑评估的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及适应性进行了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能源、建材和水等各专项的技术专题研究;开发了配套的绿色建筑评估软件和包括建材、绿化和结构体系等在内的基础数据库;从而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通过在30多个工程项目中的试点评估,以及在多部国家和地方标准中的应用,检验了评估体系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绿色建筑开发与综合评价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参考建设部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的基础上,基于成本利益的视角,对绿色建筑开发、评估中各方利益主体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瓶颈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绿色建筑开发与综合评价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政府在绿色建筑的推广中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杠杆对不同主体实行激励,实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并积极培育绿色建筑中介评价机构.  相似文献   

5.
张如兵 《山西建筑》2012,38(3):207-209
通过对国内外节能型建筑发展以及评估体系构成、系统评价内容,以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对国外应用较多的评价体系机制和我国现有"绿色执行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对构建节能型建筑综合评价体系应用的可参性。  相似文献   

6.
程三宏 《山西建筑》2015,(8):252-253
结合绿色建筑的概念,介绍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的产生、评价对象及评价标准,从绿色建筑评估组织、经济指标、技术指标三方面对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筑使用后评价是指依据建筑性能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对建成建筑的性能进行测量和评价,检验建筑的实际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的设想。本文以我国现行绿色建筑能耗及满意度抽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取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并运行的一百三十栋绿色建筑的使用效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分析,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应用进行实物验证。研究结果证明了采用建筑使用后评估方法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验证了后评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正>1、标准修订工作概况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立了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自2006年发布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9.
我国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关于绿色施工中外评价标准的对比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将英国BREEAM评估体系中施工相关的内容与国内绿色施工评价相关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了评价方法、评价要素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并基于此对国内绿色施工评价相关标准提出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0.
1、引言绿色建筑是我国住房和城乡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则是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抓手,对评估绿色建筑性能、保障绿色建筑质量、规范和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调研和评估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发展现状、技术应用、成本水平、运作模式、实施效果等,有助于积累经验、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探索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和评价工作的主要技术依据之  相似文献   

11.
《四川建材》2017,(10):182-183
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的加剧,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由此在建筑工程领域便产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绿色施工、绿色建筑的观念。本文通过分析绿色施工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与之密切相关的绿色施工评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我国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BREEAM、LEED、SBTool这四种绿色施工评价模型与体系的分析、对比,提出对我国建筑工程建筑绿色评价标准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1标准修订工作概况原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是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立了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自2006年发布实施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十二五"以来,我国绿色建筑快速发展。随着绿色建筑各项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建筑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各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背景、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研究的过程.阐述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制定的框架与原则,采用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制定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学习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从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评价机制三个方面与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文章分析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内容和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该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立了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自2006年发布实施以来,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GGHC、LEED、BREEAM中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评估体系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其中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进行了详细介绍,总结国际绿色医院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评估经验。进一步结合对我国医院实际室内空气质量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我国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中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思路和指标。  相似文献   

17.
一、背景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是总结我国绿色建筑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的第一部多目标、多层次的绿色建筑综合评价标准.该标准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定义、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确立了我国以"四节一环保"为核心内容的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评价体系.自2006年发布实施以来,有效指导了我国绿色建筑实践工作,累计评价项目数量逾两百个(截至其修订工作启动).该标准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各类绿色建筑标准研究和编制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是评价认证绿色建筑的一种手段,但在我国广大乡镇地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上缺少一个合适的量化约束,对比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不断细化完善的过程,针对我国乡镇自身现状与特点,提出在乡镇建设过程中制定出切合乡镇实际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以指导乡镇绿色建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介绍绿色建筑的概念、特点、评价标准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提出绿色建筑的设计思路,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2019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颁布,我国绿色建筑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对投入运行使用的绿色建筑进行后评价能够反映我国推行绿色建筑的实际效益,根据知网检索关键词“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得到的现有相关文献,通过文献调研和内容分析方法,对近十年我国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进行概括分析。从使用后评价体系、绿建技术、客观参数、人员主观感受4个方面对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根据构建评价体系、客观参数、使用者主观感受、数据分析四大角度总结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未来开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的三大研究方向,以期完善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