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化工》2015,(9):1680-1682
探究了臭氧预氧化方法对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泰乐菌素的去除效率,研究了泰乐菌素初始浓度、溶液p H值、臭氧投量和腐殖酸对臭氧氧化去除泰乐菌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反应20 min后,泰乐菌素的去除率基本稳定。随泰乐菌素初始浓度的增加,其去除率呈降低趋势;溶液p H值对泰乐菌素的去除率存在一定影响,泰乐菌素的去除率随溶液p H的增加而降低;随臭氧投量的增加,泰乐菌素去除率也随之升高;腐殖酸对泰乐菌素的氧化去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22,(9):1680-1682
探究了臭氧预氧化方法对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泰乐菌素的去除效率,研究了泰乐菌素初始浓度、溶液p H值、臭氧投量和腐殖酸对臭氧氧化去除泰乐菌素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反应20 min后,泰乐菌素的去除率基本稳定。随泰乐菌素初始浓度的增加,其去除率呈降低趋势;溶液p H值对泰乐菌素的去除率存在一定影响,泰乐菌素的去除率随溶液p H的增加而降低;随臭氧投量的增加,泰乐菌素去除率也随之升高;腐殖酸对泰乐菌素的氧化去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烈。  相似文献   

3.
探讨4种不同预处理工艺与超滤膜技术组合工艺(工艺1:原水+预臭氧+超滤;工艺2:原水+预臭氧+混凝沉淀+超滤;工艺3:原水+预臭氧+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工艺4:原水+预臭氧+混凝沉淀+砂滤+后臭氧+活性炭+超滤)对微生物的去除贡献。试验表明:四种组合工艺对浊度的去除率均达到99.5%以上,出水浊度低于0.1 NTU;工艺4出水的DOC、COD_(Mn)和UV_(254)含量分别为2.747、1.73 mg/L和0.013 cm~(-1),对DOC、COD_(Mn)和UV_(254)的去除率最大分别为32.77%、58.81%和77.97%;工艺4出水的AOC含量为88.59μg乙酸碳/L,出水BDOC含量为0.189 mg/L,对BDOC去除率最大。综合评价4种工艺出水水质化学指标和生物稳定性指标,选择工艺4(原水+预臭氧+混凝沉淀+砂滤+后臭氧+活性炭+超滤)组合工艺,效果最好,研究成果可为保障给水厂出厂水和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周春桥  李立  倪婷婷  赵婧宇 《广州化工》2013,(13):127-128,141
通过臭氧活性炭处理污水进行污水回用试验研究,在此过程中考察各项水质指标的处理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能够很好的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同时,水中的Fe2+、Mn2+以及色度浊度均被臭氧活性炭吸附,出水效果能够满足回用水水质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通过搭建具有新型工艺"臭氧预处理+常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臭氧-BAC)"的中试装置,考察了其对北太湖原水中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整套工艺能够有效降低各类有机物浓度,对COD_(Mn)、DOC、UV_(254)和三卤甲烷生成潜能(THMF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3.8%、42.1%、72.3%以及33.4%,其中COD_(Mn)的出水浓度为1.39 mg/L,出水中THMFP的浓度为316.1μg/L;对有机物和三卤甲烷(THMs)前体物去除效果最显著的是混凝沉淀阶段,其中对UV_(254)的去除效果最明显,去除率达到59.1%,UV_(254)能够间接表征水体中的THMFP含量;水中的余氯能够持续与有机物反应生成消毒副产物,因此三卤甲烷初始值(THM_0)与水中余氯含量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臭氧-BAC阶段THMFP浓度升高了13.0%。  相似文献   

6.
以高浓度制药废水为研究对象,以微生物的好氧呼吸速率(OUR)为指标,考察臭氧-活性炭氧化工艺对该废水可生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氧化工艺对该废水可生化性的提高效果远远大于单独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的提高效果之和;在臭氧-活性炭氧化工艺中,活性炭的加入能够加速臭氧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并且随着废水p H值的升高,出水OUR值逐渐增大,在p H值为10.5时达到最大;活性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连续使用5次后其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7.
臭氧组合工艺深度处理混合印染废水技术经济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某纺织印染工业园污水处理厂二级生物处理出水(ρ(CODCr)=100~150 mg/L),比较研究了臭氧氧化与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絮凝沉淀、粉末活性炭吸附的组合工艺对CODCr的去除效果,探讨了臭氧组合工艺用于该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达到GB 18918—201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排放标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臭氧投加量为40 mg/L,臭氧氧化时间为1 h的条件下,臭氧-活性炭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61 mg/L;臭氧-粉末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出水CODCr的质量浓度为57 mg/L。2种组合工艺的出水CODCr质量浓度基本达到GB 18918—2002一级B标准的排放要求,但两者在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臭氧-絮凝沉淀组合工艺仅降低CODCr的质量浓度10~15 mg/L,不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8.
采用臭氧氧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黑臭水。考察了臭氧投加量、p H在臭氧氧化阶段对COD的影响,p H在生物接触氧化阶段对COD和NH3-N的去除效果,得到了各单元的最佳反应条件。在臭氧投加量为90~150mg/L,黑臭水p H为7~8情况下,黑臭水经过臭氧氧化-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后,出水的平均COD为42.8 mg/L,氨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为3.9 mg/L,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
根据某炼油废水二级生化出水的水质水量特点,采用臭氧催化氧化-曝气生物滤池对炼油废水生化出水进行了试验研究。考察了臭氧投加量、p H对臭氧催化氧化单元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该单元最佳臭氧投加量和最适宜pH,同时考察了pH对曝气生物滤池单元COD和NH_3-N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系统控制进水COD/O_3比=2∶1,pH在7~8,COD在150~250 mg/L,NH_3-N在21.6~59.9 mg/L的水质条件下,该系统不但能够稳定去除COD,且能够高效地去除NH_3-N,COD平均出水浓度为44.1 mg/L,NH_3-N平均出水浓度为2.07 mg/L,出水水质指标完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0.
以焦化废水尾水深度处理过程为例,考察不同反应时间和p H条件下臭氧对尾水中残余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进行臭氧氧化焦化废水尾水和臭氧尾气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经臭氧流化床反应器处理2 h后,尾水COD和色度的去除率分别为49.1%和82.6%,挥发酚、氰化物和硫化物的浓度均低于检测限,初始p H=10.33的尾水COD去除效果优于p H=7.18和p H=5.27的尾水,O3消耗量/COD去除量的值随反应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利用臭氧尾气制得的聚合硫酸铁达到了国标要求。  相似文献   

11.
The year 2021 is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neurotransmission phenomenon by Otto Loewi. Over the course of the hundred years, about 100 neurotransmitters belonging to many chemical groups have been discovered. In order to celebrate the 10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nfirmation of neurotransmitters, we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first two endogenous gaseous transmitters i.e., nitric oxide, and carbon monoxide, which are often termed as gasotransmitters.  相似文献   

12.
活性炭纤维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在讨论活性炭纤维的结构、吸附特性及其与粒状活性炭的吸附特性相比较的基础上,综述了这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在水净化、空气净化、废水处理、溶剂回收和氧化还原作用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并探讨了其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自来水厂氨氮的活性炭深度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佛山沙口水厂北江水源水为进水,考察了活性炭吸附(GAC)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两种深度处理方法对氨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低氨氮浓度下,GAC和O3-BAC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均为40%,最大去除率均为74%,BAC处理后的出水中三氯甲烷浓度较GAC的出水浓度低,而GAC处理成本低于O3-BAC,建议优先采用GAC工艺;在高氨氮浓度时,预氯化条件下如果控制沉淀池出水余氯≤0.1mg/L,则可以采用O3-BAC工艺除氨氮,适宜的氨氮浓度范围是0.59~0.62mg/L。  相似文献   

14.
15.
Yuezhen Bin 《Polymer》2006,47(4):1308-1317
The composites poly(vinyl alcohol) (PVA) and vapor growth carbon fiber (VGCFs) and multi wall carbon nanotubes (MWNTs) were prepared by gelation/crystallization from the mixture of dimethyl sulfoxide (DMSO) and water (H2O). The composite films were elongated to 5-10-fold uniaxially.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VA composites we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by introduction of VGCFs and MWNTs and also by the orientation of fillers. Compared to VGCFs, MWNTs was more effective to improve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the composites because of its network structure. The change in th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for the PVA/MWNT composites containing 5 wt% MWNT was independent of the draw ratio up to eight-fold indicating no disruption of the network formation. A certain high level of filler content was proved to be necessary for the promotion of both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in oriented composite.  相似文献   

16.
聚丙烯腈原丝的结构表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叙述了聚丙烯腈(PAN)原丝的大分子构型、超分子结构和形态结构;研究了PAN的组成、立体规整性、结晶结构、取向结构、横截面和表面形态、皮芯结构、孔隙及缺陷等对性能的影响规律;认为优化原丝工艺、提高原丝质量是制备高性能碳纤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试验考察了粉末活性炭的投加对超滤膜运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粉末活性炭投量的增加膜稳定运行时间延长,通量下降率降低。粉末活性炭的投加对膜过滤阻力影响不大。在此基础上又对PAC-UF组合系统去除有机物的效果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主要是对比研究了不同PAC投加量对5种不同配置水样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得出如下结论:在相同PAC投加量下,CODMn值大的水样的CODMn平均去除率高,且出水CODMn值相近。说明了PAC-UF组合系统出水稳定,受水质差异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南汇自来水厂从青草沙水库取水,原水加氯后在输送途中反应生成的消毒副产物(DBPs)使得原有处理技术和工艺难以达到上海市的新版地方标准DB31/T 1091—2018,为此,需要进行研究改进DBPs的控制方法和工艺。试验以水厂原水为研究对象,分析活性炭的吸附、多点加氯等工艺对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温度与消毒副产物产生的关系。研究发现,投加粉末活性炭15~20 mg/L后,三卤甲烷(THMs)的控制效果明显,即使加氯量达到3 mg/L,THMs也不超过0.15mg/L。多点加氯可以有效降低前期加氯造成的消毒副产物生成量,水温升高使得余氯量明显降低,从而影响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消毒后的水样中三氯甲烷浓度约为其他组分的一倍,控制三氯甲烷的生成是控制THMs的关键。本研究推荐采用添加粉末活性炭、控制水温夏天方法来削减南汇自来水厂出水中THMs的总量,研究也为自来水厂消毒副产物的控制提供了实操性的建议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从催化剂、碳源气体及反应器的选择等方面综述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进展 ,讨论了碳纳米管的合成机理。指出催化合成碳纳米管的研究难点在于管径的有效调控和大批量生产 ,今后的研究方向应为单层碳纳米管的有效合成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碳纳米管(CNTs)在EP(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情况,着重讨论了CNTs表面改性的原因及其对EP基复合材料性能(包括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等)的影响,并介绍了国内外该类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最后对CNTs/EP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