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92.8”洪水以来,黄河下游部分河段在中常洪水条件下多次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特别是“96.8”洪不属于低含沙中常洪水,但在夹河滩以上长达200km的河段内全线出现历史最高洪水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河床淤积及断面形态调整两个方面,提示了近年来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中常洪水水位偏高的原因,阐明了高含沙洪水与低含共水均表现出较同水位在发生机理上的异同,同时,定量估算了“96.8”洪水期三门峡水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实测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变动河床水面线计算中的设防流量、控制断面、过水断面的冲淤变化及断面平均流速计算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经验关系式。具体介绍了用水力因子法计算水位、流量关系的方法和步骤,通过验证核算,较符合实际。文章还介绍了水位相关法、冲淤改正法二种简便的估算方法,在断面形态变化不大,各河段冲淤变化比较均匀时,也可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4.
5.
6.
7.
针对日益严重的河流泥沙问题,掌握河流泥沙的影响因素和泥沙的变化过程是泥沙治理的关键。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建立场次洪水沙量预报模型,对多沙河流的洪水挟沙量进行预报,并取得较好的预报效果。选择辽西北多沙河流大凌河作为研究实例,首先将1984年-1998年间的29场历史实测洪水资料进行分析,得到影响下游沙量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上游影响因素与下游沙量之间的关系;最后,选取其中6场洪水资料进行验证。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精度符合要求,可以用于下游沙量的预报。 相似文献
8.
在基本相同的水量条件下,设计了4种出库洪水方案,其洪峰流量分别为2600、4000、5000、6000m^3/s,利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小浪底水库相同水量不同调控洪水过程中黄河下游特定河段水位的变化情况,比较了各方案洪水前后相应平峰流量的水位降幅。结果表明:①各方案均表现出随着历时的增加沿程各断面同流量水位降低;②总来水量和来沙量基本相同时,不同设计洪水前后同流量下水位降幅与设计洪水洪峰流量成正比;③总来水量和来沙量基本相同,设计洪水洪峰流量超过5000m^3/s时,同流量下水位降幅不明显;④漫滩水量增大时,洪峰前后水位降幅减小。 相似文献
9.
高含沙洪水强烈快速的造床作用是造成水位,流量异常的根本原因,在嫩滩淤积,高滩深槽塑造时期,过水断面面积大幅度减小,使水位陡涨,水位偏高,造成洪水漫滩,而当高滩深槽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高含沙水流使主槽发生强烈冲刷,水位陡落,并进而使前期漫滩水流迅速回归主槽,当水位陡落发生在洪峰顶附近时,即可造成最大洪峰流量沿程增大的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河上游唐乃亥控制断面以上地形条件复杂、流域面积大且控制站点稀少的实际情况,选取该区域主要产流区吉迈至玛曲段,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的日径流进行模拟。经分析验证,3层BP神经网络模型简单可靠,误差较小,能较好地反映研究区的产汇流特性,可用于该区域的产汇流模拟及相关预报。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洪灾经济损失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基于MATLAB的BP神经网络结构,构造洪灾经济损失评估的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了比较合理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严阔 《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6):43-46
针对径流量长期变化的因果关系复杂特性,常规的中长期水文预报模型又很难满足精度要求,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来水量预测模型。结合实际径流数据,验证了模型的预报精度,可用来进行中长期水文预报。 相似文献
14.
15.
黄河下游河槽萎缩与防洪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河道的形态是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来水来沙过程长期塑造的结果,通过定性分析探讨了河道滩槽结构形成的机理,证明了天然河流中滩槽稳定结构是洪水与枯水长期作用的动态平衡结果,来水来沙条件的趋势性改变将导致滩槽结构的改变,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出现无明显主槽的局面,一些季节性河流的例子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推论,从黄河下游这些年河床变化的特征分析,如不能有效改变长期断流和主槽泥沙淤积状况,大堤约束较小的河南河段也有向无明显主槽的完全游荡性河流变化的趋势,顺堤行洪,大堤偎水的频率将大大增加,从防洪减灾角度出发,提出了黄河下游今后河道治理可能主要在于来水来源的合理调度,河道河势控制工程的管理和滩区防洪减灾软环境的建设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