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熏鱼"是本帮菜诸多青鱼菜式中名气最响的一道,但这道菜不是由本帮菜馆首先研制出来的,它是由一家叫"真老大房"的苏式茶食店里研制出来的。说起来,"老大房"也有一段类似于"老正兴"的复杂历史,上海滩上也曾出现过40多家来路不正的"老大房",以至于最老的那一家老大房不得不像"同治老正兴"那样在店招上做文章,最终改成了"真老大房"。"真老大房"的创始人是嘉定人陈奎甫,这是一个像张焕英、金阿毛那样的小手艺人,不同的是他是做茶食糕点的。清末光绪年间,以苏、扬、京、粤四地的茶食最为著名,而这其中又以苏式茶食技法最为细腻。光绪25年,陈  相似文献   

2.
正烂糊肉丝原本是早期本帮菜中与肉丝黄豆汤齐名的一道名菜。可能是因为这道菜实在太不赚钱了,如今的本帮菜馆里早就看不见这道名菜的影子了。而随着这道菜一起消失的,不光是一套独特的本帮技法,那种附着在烂糊肉丝上的独特的美食审美理念也随之失传了。光绪二年,也就是张焕英的荣顺馆开张后的第二年,宝山人金阿毛在上海老城厢小东门外大街(今方浜中路)开了爿"一家春菜馆"。此时的金阿毛和离他不远的张焕英一样,最多只能算是个饭摊帮主,但既然敢从郊区闯进城来开饭馆,当然要有几手绝活。  相似文献   

3.
正第一次去本帮菜馆的人,往往会看着菜单上的"四鲜黄酱"、"八宝辣酱"发呆,他们往往会坚定地认为:酱不是调味品吗?怎么上海人把调味品也当作菜来卖啦?这就说来话长了。如今人们下馆子,虽然名为"吃饭",但实际上往往是奔着品尝美味佳肴去的,至于到底席间是不是还要吃  相似文献   

4.
王明军 《食品指南》2014,(4):104-106
杭州本帮菜博物馆内容之广,历史跨度之大,展品之精美、规模之浩大,令人赞叹。该馆展示南宋期间的一套御筵下酒菜十五盏模型非常显眼,它是那个时期中兴四将之一的武将张俊在府邸供奉宋高宗的下酒菜;也是杭州自古以来,史籍记载最为珍贵的御筵食单。《宋史·高宗纪》记载:绍兴二十一年十月甲戌,高宗“幸张俊第”。当年,宋高宗赵构端坐在御辇中,  相似文献   

5.
“上海菜就是浓油赤酱”,这似乎是许多人对上海莱的总体印象。仔细考察“上海味道”的形成过程,“浓油赤酱”跟海边渔村的饮食习惯好像是“浑身勿搭界”。几千年来,上海的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开头是一日两餐,后来慢慢衣食丰足了,才得以一日三餐。据我在40年前下乡搞“四清”时,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体会,  相似文献   

6.
周彤 《食品与生活》2014,(12):42-44
当历史进入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承平日久的上海终于迎来了本帮菜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标志之一:本帮菜中的许多经典菜式,如虾子大乌参、草头圈子、八宝鸭、青鱼秃肺、油爆虾、糟钵头、八宝辣酱等,基本上是在那以前的短短十几年间集中诞生的,这标志着本帮风味到那个年代已经基本成形.  相似文献   

7.
如今下馆子,还有人吃上海本帮菜吗?估计做个调查,十个人里头,有一增亍时髦吃辣去了,还有几个假模假样,拿起刀叉品西餐,又或者打着“追求健康” 的牌子陪美眉尝日本,韩国料理,惟独剩下那一半想起来吃上海菜,那半个还是吃得大兴的。  相似文献   

8.
历久弥新的“老人和”饭店挺进上海淮海路商业街啦!粉丝们乍一听到这一喜讯便奔走相告,从此,淮海中路商业街上又多了些人气。“老人和”的前世今身“老人和”饭店创始于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屈指数来,已有215年历史,其品牌历史之悠久、底蕴之深邃,沪上至今还没有一家饭店可与之相媲美。  相似文献   

9.
正从去年9月刊起,《食品与生活》杂志开辟了新栏目"跟着大厨逛菜场",每个月记录跟着李强买菜、做菜的过程。我看着有趣,也有点馋,申请"轧只脚",竟获批准。遂起个早,和李强一起买菜,然后吃他做的菜。其间,有一位厨师进门,去厨房做了个炒鳝糊,味道很传统。这是谁?大侠说:"他叫张明德,是建工锦江大酒店厨师长。"我问张大厨:"如此说来,你是黄才根的徒弟?"他说:"我磕过头的师傅是顾明钟,黄老师也是老师,对我们教导、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0.
正大厨简介周元昌1953年出生于浦东三林塘厨师世家。1971年人行,师从传统本帮泰斗李伯荣。在40多年厨艺生涯中,历任武宁饭店、鸿宾饭店、华夏宾馆、浦东绿波廊、廊亦坊、鼎丰人家、品悦酒店等餐馆厨师长、行政总厨、技术总监、出品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不但继承了源于三林塘的本帮传统菜,又有无限创意,以至自成一格,自成一派,体现了上海菜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许多作品都成为经典本帮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