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的开始,人类的文化和文明与饮食文化同步发展,可以说人文礼教是从饮食文化发端,经历数十万年,逐步走向“天下文明”的路程。 当代营养学专家于若木,曾将人类饮食的进步分为三个阶段:她认为其初级阶段只是‘吃饱求生存’;第二阶段是‘吃好求美味’;现阶段是‘吃得科学求健康’。 就‘吃好求美味’来说,相传商汤宰相伊尹,已“善均五味”、知晓“五味调和百味香”,距今三千多年前就开始了,到今天海内外都认定,“以饮食生活而言,东方胜过西方”,不少有关权威人士,大多评价中国饭菜饮茶,有益于人类健康! 笔者年届七旬,谨就怎样“吃得科学求健康”为主题,发表浅薄见识,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暇时不妨浏览像《四川烹饪》这样有益于人们生活的好杂志。她里面刊载了许多美食家、名厨师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包  相似文献   

2.
早在公元6世纪,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里就有“(鸡舌香)俗人以其子似丁,故为‘丁子香’也”一说。及后在公元16世纪,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丁香》里又补充道:“丁有钉之义,因其形似小钉,故名‘丁子香’,简称‘丁香’”。  相似文献   

3.
邵万宽同志的《<金瓶梅>与明人饮食》(下)一文在介绍当时品类繁多的食品时写道:“如《金瓶梅》中的点心制作,就其‘饼’类而言,其风味品种已是不胜枚举.有武大郎售卖的‘炊饼’,薛菇子未入佛门前卖的‘蒸饼’……”(见《中国食品》1990年第9期)按照此说,“炊饼”和“蒸饼”是二物.其实不然,兹辨如下:  相似文献   

4.
读者园地     
。来信选登 北京■秀荣: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饮食科学》.就爱不释手.订阅后更是百看不厌!真是看着精彩.读着有味.操作实际.尤其是我们老年人的知已。 我喜欢《饮食科学》.受益于《饮食科学》,也在宣传《饮食科学》。今年,就有一大批总在一起锻炼的老 ’同志都跟着我订阅了整年的《饮食科学》.说,也要知道 .我越来越有精神的“秘密”!而我们这些老年人也有一 ‘些小建议:能否再多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健身经.验谈.老年人易操作的健康营养餐7 · 吉林省吉林市辛振荣: ‘ 自从在朋友处看到了贵刊.就感到她确实是我们老 .百姓的“健康手册…  相似文献   

5.
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孙中 山先生在他为未来中国绘制的蓝图《建国方略》中第一章谈的竟然是养生问题。在题为《以饮食为证》的第一章里,孙中山先生极其自豪地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赞美了中国饮食的科学与文明,他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  相似文献   

6.
正小麦在远古就被捣碎食用,《周易》中就有神农氏‘斲木为杵,掘地曰臼’的纪载,其后在春秋鲁国人公输般发明了‘磨’,据《正字经》:‘碎物之器,俗谓硙,曰磨,合两石,中琢縱横齿,能旋转,碎物成屑’,即以片式石磨加工成粉,成为一种食粮。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就有了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的磨坊,在晋代就有王戎作‘水硙’的纪载,出现了利用水力驱动的石磨磨坊,其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在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就有图片和叙述,在其‘攻  相似文献   

7.
秦立虎 《烹调知识》1997,(10):35-36
在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与《金瓶梅》中,有着许多饮食和养生的内容。这里只把几种乳制品分别介绍于下,以飨读者。 1.甘美清凉的醍醐。《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写道:“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么一说’”。  相似文献   

8.
《餐饮世界》2023,(1):26-29
<正>年夜饭,特指农历除夕的晚餐。清代顾禄的《清嘉录》中提到:“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合家欢”这个词,承载了年夜饭在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愿景——合家欢乐,团团圆圆。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宴席,因为宴席起源于祭祀,包含很多礼仪礼俗和特定时间的习俗。其饮食习俗具有仪式性、伦理性、情感性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民主革命先行者,他不但在革命斗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理论,而且在饮食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80年前,他在《建国方略》中就饮食曾经作出过精辟论述:“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之进步,至今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  相似文献   

10.
正"新蝉叫,荔枝熟"。伴随悦耳的蝉鸣,南国名果荔枝又熟了。荔枝为我国南方特有的珍贵果树,早在公元前已人工栽培,《汉书》载:"汉初南越王尉陀以之备方物,于是荔枝始通中国(此处‘中国’指‘中原’)"。唐代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它"实如丹,夏熟"。荔枝,有不少芳名,相传唐代杨贵妃喜食荔枝,玄宗命人自岭南七日快马送至长安,故亦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家庭外饮食设施的国家,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熟食店铺就已普遍。至今,中国餐馆遍布全球。有外国学者认为,为近代世界各国接受的饮食文明,只有两种:欧洲的饮食文明和中国的饮食文明。欧洲的食品和饮食方法是在近代所谓西欧化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背景下走向世界的。而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却只是由于世界各民族的人都感觉中国饮食真正美味。  相似文献   

12.
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孙中山先生在他为未来中国绘制的蓝图《建国方略》中第一章谈的竟然是养生问题。在题为《以饮食为证》的第一章里,孙中山先生极其自豪地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赞美了中国饮食的科学与文明.  相似文献   

13.
<正>据《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了发酵的概念,人们已经开始以五谷作为原料酿酒。发酵还被运用于加工药(食)材治疗疾病,《黄帝内经》醍醐篇记载:"将黄豆研磨成粉,蒸煮入槽,发酵数日至呈半透明胶态,是为‘醍醐’......醍醐治百病。"而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已懂得用发酵法酿造酱和食醋。北魏时代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利用微生物制作食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日本著名学者石毛直道先生就曾指出:“从宏观上看,……为近代世界各国所接受的饮食文明,可以说只有两种,即欧洲的饮食文明和中国的饮食文明。欧洲的食品和饮食方法是近代世界的所谓西欧化这种政治、经济的背景下走向世界的。相反,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国家权力毫无关系,只是由于各国人民赞誉中国饮食的真正美味佳肴,中国餐馆才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点说明了中国的饮食传统是何等的优秀。的确如此,要想了解中国优秀的饮食传统,进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明,必须对历史上饮食发展的状况做一番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与生活》2001年第5期载《鲙:就是生鱼片》一文,内云:“至迟在宋代,中国一直有食生鱼片的习惯,生鱼片也是传统菜肴中的佳味。但是不知从何时起,中国人才开始放弃和改变食生鱼片的传统?”又云:“从隋唐开始,日本不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到中国,沟通中日文化交流 日本的‘鱼生’或‘刺身’是否曾受到中国鲙的影响,不得而知。”上述两题,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试答之 “脍”,《辞海》解释:“细切的鱼肉,特指生食的鱼片”我国人民食用生鱼片已有2800多年历史,在古代,它常作为美馔犒劳凯旋的将士,《吴越春秋》载:“吴  相似文献   

16.
饮食中的禁忌是人们对自然物产的选择,伊斯兰教的清真饮食禁忌源于《古兰经》的规定,其核心是“善”,表现为“净”在世界三大菜系中,清真饮食禁忌最符合人类健康的要求,可以说是文明饮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家庭外饮食设施的国家,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熟食店铺就已普遍。至今日,中国餐馆遍布全球。有外国学者认为,为近代世界各国接受的饮食文明,只有两种:欧洲的饮食文明和中国的饮食文明。欧洲的食品和饮食方法是在近代所谓西欧化的政治、经济甚至军事背景下走向世界的。而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却只是由于世界各民族的人都感觉中国饮食真正美味。  相似文献   

18.
中国调味 世界之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发展史上,如果说用火来熟食使人类结束了原始的茹毛饮血的混沌状态,那么调味品的应用始产生烹调这一技艺使人类进人饮食文明恐不为过。我们的祖先对美食美味的追求与探索,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饮食文化。正如孙中山先生所云:“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建国方略》)中国烹调以其独特的风味而风靡世界,为祖国赢得了“烹饪王国”之美誉,“而尤以中国调味为世界之冠”。  相似文献   

19.
坐落在上海河南中路91号上的雷允上南号,是一家中华老字号国药店,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冬至将临,笔者就如何进补问题,请教国药权威章爱瑛经理。 为什么专门要冬至进补呢? 章经理说:“每到冬至,我国民间都有进补的习惯。早在二千年前,《内经》就有‘冬至之应,养藏之道’、‘虚者补之’的记述。那么,何以要特别选择在冬至节气进  相似文献   

20.
廖慧  蔡晶晶  徐进 《烹调知识》2009,(7X):32-35
李万民,汉族,1955年生, 1971年开始涉足饮食行业。其人博闻强志、幽默儒雅,有‘中国烹饪大师’、‘餐饮业国家一级评委’等称誉。现任四川省成都市饮食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川菜技术培训中心主任、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