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扩大入江、入海泄量对洪泽湖及其上游淮干水位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 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 年洪水时下降 0. 7 m,2003 年洪水时下降 0. 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 1991 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 0. 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 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 0. 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洪泽湖的出湖流量变化对洪泽湖的泄流能力以及淮河中下游水位的影响,建立淮河中下游一维、洪泽湖二维水动力数学模型,通过实测水文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基于数学模型,分析了扩大入江水道以及入海水道泄量对洪泽湖及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淮河入江水道泄流能力使其达到设计泄量,能使洪泽湖湖区内各个位置水位有所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1991年洪水时下降0.7 m,2003年洪水时下降0.62 m,同时使淮河干流沿程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从上游至下游沿程水位降幅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实施淮河入海水道工程对1991年型洪水洪泽湖湖区水位降低效果明显,其中蒋坝水位降幅最大,为0.06 m。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启用能够使洪泽湖内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其中蒋坝水位降低幅度最大,1991年洪水蒋坝水位降低0.3 m,溧河洼地区以及淮北淮南处降幅比蒋坝小,对淮干入湖河段水位的降幅相对比较小,到吴家渡水位降幅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安徽水利科技》2005,(5):45-47
淮河“03.7”洪水是王家坝站2003年汛期出现的最大一次洪水,潆洼蓄洪区自1991年以来首次运用。在洪峰到达之前,淮干水位出现异常变化,给当时淮河洪水调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从水文学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淮河引洪口门试用新型闸门毛世民利用原有湖洼滩地建成行洪区是解决淮河洪量大、河槽泄量小这一突出矛盾的一种措施,也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洪区行洪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洪水期间,临时扒口行洪,不仅影响引洪效果...  相似文献   

5.
淮河引洪口门试用新型闸门利用原有湖洼滩地建成行洪区是解决淮河洪量大,河槽泄量小这一突出矛盾的一种措施,也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洪区行洪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洪水期间,临时扒口行洪,不仅影响引洪效果,而且...  相似文献   

6.
淮河引洪口门试用新型闸门利用原有湖洼滩地建成行洪区是解决淮河洪量大,河槽泄量小这一突出矛盾的一种措施,也是淮河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洪区行洪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多。洪水期间,临时扒口行洪,不仅影响引洪效果,而且...  相似文献   

7.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行洪的干流,全长157.2km,设计行洪流量为12000 m~3/s,承泄淮河上中游约80%的洪水。沿线河、湖、滩串联,湖滩长度约占50%;地形、地貌、植被复杂实际河道糙率增大,致使水位抬高,行洪能力降低。该文分析了入江水道行洪能力降低的原因及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沈增成 《治淮》1991,(10):40-42
今年淮河洪水位高,洪水滞留中游,造成沿淮大面积内涝。将1991年的洪水情况与1956、1954等年比较,可以得出今年淮河水位、流量与往年的差异。一、1991年洪水与相关年水位、流量的差异 1、王家坝站在一般涨水情况下,王家坝水位28.83米,“91.6”与1956、1954年的河道流量分别为4570、7760、7030立方米每秒,“91.6”比1956、1954年分别减少泄量3190、2460立方米每秒。“91.6”王家坝洪峰水位29.54米,流量6630立方米每秒,1954年与此  相似文献   

9.
淮南市位于安徽省中北部,地处淮河中游,降水量适中,但年内、年际分配不均,洪、涝、旱、渍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仅建国后的50a里,就发生超警戒水位的较大洪水17次,约4年一遇。全市沿淮自上而下共设有董峰湖、上六坊、下六坊、石姚湾、洛河洼、汤渔湖6个国家级行洪区和瓦埠湖蓄洪区。行洪堤长98.85km,行洪区总面积164km^2,耕地面积1.33×104hm^2,区内人口7.14万人。淮河干流中游地势相对平坦,上游洪水向中、下游推进快,下游排水不畅等因素决定了淮南市行洪区频繁使用,除汤渔湖行洪区外,其它行洪区行洪机遇均不足5年一遇。  相似文献   

10.
淮河中游河道整治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年 《人民长江》2008,39(16):1-3
淮河中游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受黄河夺淮和人口增加的影响,淮河中游河道淤积,大量的湖泊洼地被围垦成圩区,造成中游行洪不畅.1983年以来,采取了铲除、退建行蓄洪区堤防,切滩、疏浚河道,整治束水河段,调整设计水位等措施,扩大了河道行洪能力,工程措施在防御1991、2003年和2007年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在对25 a来工程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工程实施的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泄洪河道,自三河闸起至江都市三江营止,全长156公里,流经淮阴、扬州两市的洪泽、盱眙、金湖、宝应、高邮、邗江、江都和扬州郊区等8个县(市、区)。50年代初期,入江水道按设计行洪8000立方米每秒、高邮湖水位8.5米、三江营5.24米的标准,加固、兴建水工程。1969年重新编制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初步设计,采用金沟改道段做大汕子格堤方案,按行洪12000立方米每秒、高邮湖水位9.5米、三江营水位5.66米设计。 淮河洪水经洪泽湖调蓄后,由  相似文献   

12.
应用MIKE建立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水动力数学模型,利用典型年2007年实测洪水过程,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通过建立一、二维模型,将淮河干流河道与行洪区进行耦合连接,进而对100 a一遇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建立行洪区不同启用条件下的水位—流量关系,从而对调整规划实施后行洪区启用条件进行合理性分析及优化,为行蓄洪区的调度运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遭遇100 a一遇洪水时,规划条件下花园湖行洪区按照临淮关水位达到20.60 m时启用,并且以进、退洪闸同时开启的闸门调度方式运用,行洪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金鑫  杨林 《治淮》2020,(9):13-15
行洪区行洪口门宽度不同,分泄流量不同,对行洪区的行洪效果产生影响也不同。本文主要利用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涡河口段实体模型,通过对董峰湖和寿西湖行洪区口门宽度变化进行研究,分析行洪区口门宽度变化对淮河干流水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维达 《治淮》1998,(10):18-19
淮河入江水道承担着洪泽湖百分之七十洪水入江任务,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造成入江水道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如下泄不畅,过水断面的糙率加大,下游水位抬高等,加大沿线防洪压力,影响防洪调度决策,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阻水情况及原因 入江水道通过40多年的治理,行洪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与设计行洪标准1.2万立方米每秒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根据三河闸泄量与金湖水位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际发生的水位较设计水位要高。1991年3、4月份,三河闸下泄3000立方米每秒和4000立方  相似文献   

15.
高福生  朱玉龙 《治淮》1994,(7):24-24
1991年汛期,淮河入江水道自5月31日至8月25日连续行洪118天,宣泄淮河上中游来水444.68亿立方米,为确保淮河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由于河道中存在诸多行水障碍,尤其是改道段大面积的阻水柴草,使得入江水道自尾渡至漫水公路水面曲线全面超过设计值,在三河闸下泄8900立方米每秒时,金湖站水位达11.69米,相当于设计行洪10000立方米每秒时的水位。入江水道上段在长时间、高水位的浸泡和冲刷下,出现了多处险情。当年入江水道除险  相似文献   

16.
王文龙 《治淮》2002,(12):14-15
一、基本情况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中现有行蓄洪区28处,总面积3924平方公里,耕地360.9万亩,人口163万人,其中淮河干流22处,支流6处。在历年的淮河防汛中这些行蓄洪区对拦蓄洪水、加大行洪流量、减轻洪水压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分析:在1954年洪水中,淮河中游4处蓄洪区拦洪73.5亿立方米,行洪区的行洪流量约占淮河总泄量的20%~40%;1982年,南润段、邱家湖、董峰湖、荆山湖的行洪流量占淮河总量的30%~72%。  相似文献   

17.
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是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提高洪泽湖防洪标准的主要骨干工程。入海水道行洪前,排涝达到了高低水、清污水分开的设计要求,但行洪时,因洪水未漫滩,造成南、北泓水头差相差较大。致使部分隔堤损坏,甚至影响调度闸的安全。因而有必要进行南北泓水位调节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8.
杜红志 《治淮》2003,(8):3-4
2003年7月4日,洪泽湖水位不断上涨,防洪形势严峻。来势凶猛的淮河洪峰,冲过正阳关,经怀洪新河分泄后,分两路进入洪泽湖。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它对淮河的洪水具有重要的调蓄作用。历史上由于它只有入长江这一条出路,加上下游落差小,水流慢,每到汛期淮河水便会雍堵在湖中,导致中下游水位居高不下形成洪灾。而洪泽湖由于自身地势较高,已成为悬湖,也极易出现险情。阻挡滔滔洪水凭借的只有洪泽湖大堤,1950年修建了苏北灌溉总渠,可以导流部分洪水入海,1991年起对洪泽湖大堤进行了除险加固,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建成通水,使淮河有了真…  相似文献   

19.
由于淮河今年发生了较大洪水,“治淮”又成了举国上下的热门话题,议论最多的是行、蓄洪区问题。现就1991年淮河洪水中有关行洪区的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中洪水、高水位,原因何在 1991年淮河遇到中等洪水。据初步分析,今年洪泽湖30天洪量为360亿立方米,约为20年一遇,大于1956年,小于1954年。但淮河水位却居高不下,正阳关超过警戒水位历时35天,蚌埠超过警戒水位历时25天。润河集、正阳关、蚌埠的最高洪水位分别为27.64、26.51  相似文献   

20.
长江流域 "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防洪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宁磊  翁朝晖 《人民长江》2000,31(12):23-24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洪水过后,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封山植树,退耕还林;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湖"的灾后重建政策措施.其中"平垸行洪,退田还湖"旨在通过扩大长江的江湖槽蓄,提高长江调蓄洪水的能力.通过槽蓄对洪水的调蓄作用机理分析,结合1998年冬至1999年春长江中下游"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的计划实施情况,初步分析计算了"平退"前后长江再遇1954、1996年及1998年型洪水,中下游水位及分洪量的变化,从而阐明"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对长江中下游防洪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