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方针中指出,建筑设计应该作到“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在“美观”之前冠以“在可能条件下”这个限定词,那么,要是“不可能的情况下”是否不必注意美观呢?纵观现有各有关解释“可能条件”的论述大致是这样的,即“在不影响使用条件下处理好美观”;“不应该花很多的钱在装饰上来达到美观”;“在控制造价下花  相似文献   

2.
李岩 《安徽建筑》2007,14(3):19-20
美与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文章分析了建筑艺术“美”与“丑”的表现形式及相互转换关系,提出科学、客观的认识建筑艺术“美”和“丑”的相对性,使美与丑都为创造人类的美好生活及塑造优美的建筑服务。  相似文献   

3.
我读过了翟立林同志“论建筑艺术与美及民族形式”的文章,文章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美学观点,阐述了建筑形式与内容间的关系和建筑艺术的特征,以及什么是建筑中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过渡时期建筑艺术的方向。这些在建筑思想混乱的今天,无疑的是有其一定的价值和指导作用的。  相似文献   

4.
李晨  黄鹏斌 《工业建筑》2005,35(12):104-106
由方案投标引发思考,从“广义建筑与‘适用、经济、美观’”、“地域文化与‘适用、经济、美观’”、“‘建筑美’和‘建筑形式美’”三方面对新时期建筑的基本原则———“适用、经济、美观”的新内涵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萧默 《华中建筑》1993,11(2):16-19
该文由对《建筑是美学的误区》一文的商榷引起,首先从逻辑学和哲学角度,论证了“建筑艺术不是艺术”、“建筑不是艺术”等说法就和“白马非马”的荒谬命题一样不能成立,坚持建筑也是一种艺术。继从层级性角度,论述了建筑艺术的概念及其属性,即低、中层级的建筑,其艺术性体现为创造一种主要与其物质性的目的性规律性的和谐的美,类似于而不属于实用艺术,高层级的建筑,其艺术性则应已进入了狭义的、纯粹的艺术领域,除须取得与物质性外更须主要取得与其精神性的目的性规律性高度和谐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甚至必将更多地“违反”物质性的某些“合理”规定。  相似文献   

6.
李行 《建筑师》2007,(2):84-87
“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要讲清楚这个严肃而又带一定学术性的问题,必涉及建筑学基础理论。本文对某报上有同志提出《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艺术》(下称《创造》),就艺术“性质”,“建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其他艺术品一样……”、“社会作用”、设计原则中“美观”提法以及“风格和流派”等问题所持观点,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得出了与《创造》全然相反的认识论;并对“什么是”及“如何创造”这应有之议,提出了笔者原始理念与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7.
当今社会涌现出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建筑,各种风格、各种形式纷至沓来,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一度带给人们短暂的惊喜,然而惊喜之后,人们又开始期待着少一些“快餐式建筑”,多一些“精品建筑”。这是社会发展给当代建筑师提出的新课题,是人们思想意识进步的表现,而创作出适应时代的好建筑也正是一名建筑师终其一生的目标。那么,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前提须是:如何正确理解“精品建筑”? 首先,在城市的整体规划下,一个好的建筑必须具备单体美,这不仅仅是对建筑最起码的要求,也是对建  相似文献   

8.
一、传统建筑观与系统建筑观的矛盾 尽管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了二十世纪末叶,指导我们现代建筑师进行建筑设计的总的指导思想,仍然是古罗马时代鲁特鲁威提出的实用、经济、美观三大要素。 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我们建造的每一幢建筑就是建造一个系统。那么每个建筑系统的目标是什么呢?是实用经济美观吗?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9.
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和创作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凤祥 《建筑学报》2004,(12):79-80
建筑“美观”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每位建筑师对于美观和建筑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们在理论上却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比较认同的说法。为寻求起码的共识,这里谈点粗略的看法。一、建筑美是在实用功能和经济技术的基础上派生的建筑美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属性之一,是在实用功能和经济技术的基础上派生的,并贯穿于全部建筑史和当今的建筑营造活动。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是生活”,功能产生美。人们是先功利而后审美,美的东西一定是有用的或者曾经是有用的,又认为,科学技术产生美,技术和工艺达到高超和精湛就是艺…  相似文献   

10.
建筑艺术“美”、“丑”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建筑美与丑的基本现象、相互转化以及“丑”在建筑艺术中的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建筑美学中这一独特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工程质量》2006,(1):25-25
现在,人们习惯于将干活磨磨蹭蹭、只出工不出力的消极怠工行为称为“磨洋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我国旧时讲究一些的墙体建筑过程中都有一道重要的工序——“磨砖对缝”。所谓“磨砖”就是对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以使之变得平整、光滑、美观,民间习惯上将这道工序称为“磨工”。1917年至1921年,美国为扩大在中国的影响,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修建了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整个工程占地22公顷、耗资500万美元,且建筑质量要求甚高,在墙体建筑过程中采用了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工艺。由于这项工程是由外国人出资设计、建造的,中国工人就称…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语:“精品”,即是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建筑精品者,当展示出民族传统、时代风尚和人文精神;应给人以结构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同时,因之建筑又是一种实用艺术,“它必须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成为艺术”(贝幸铭语),所以要求它的表现自由只能存在于适当范围里的运动之中,这就是建筑与自然、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总之,优秀的建筑作品未必是足赤的纯金,但必须给人以启示或借鉴。本刊自1998年第一期始新辟“精品相册”一栏,着重介绍一些在国内外获奖的建筑精品,愿与您共享,也希望您将自己所知的“名筑”插入…  相似文献   

13.
张佑民 《华中建筑》1996,14(1):75-76
论建筑画“最完美的形式”追求张佑民“艺术的最高目的是追求最完美的形式,这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也是艺术的本质。”[1]建筑画作为艺术它所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应该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从狭义角度看待建筑画创作,它是建筑师以绘画形式手段...  相似文献   

14.
“楚辞”中透射出的建筑艺术光辉李春富作图(参见本期《楚辞中透射出的建筑艺术光辉———文学“幻想”,楚乡土建筑艺术的全息折射》一8楚“乡土建筑”的绝艳之美《楚辞》中所写楚建筑之艳丽,体现斑谰缤纷,被誉为是深沉的哲理启示与怡悦的感官刺激交乳浑融的。《九歌...  相似文献   

15.
徐振远 《建筑工人》2021,42(4):43-45
装饰装修工程,是建筑工程中的十项分部工程之一,是现行GB 50300-2013《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按照建筑工程专业性质、建筑部位划分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屋面工程、建筑电气工程等10项分部工程之一.那么,现代建筑的“装饰装修”工程,与传统建筑的“装饰”与“装修”有哪些区别?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呢?  相似文献   

16.
“绿色建筑”体系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筑学是为人类建立生活环境的综合艺术和科学。本文试从生态科学与建筑科学的有机结合这个崭新的立场、观点出发,讨论赋于建筑以“生命之绿色”及建立“绿色建筑”新体系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建筑理论界对国内“会展中心热”的讨论大多集中于建筑技术、艺术与规模投资等方面 ,笔者最近因论文选题调研接触到一些信息 ,触发了对“会展讨论”相关的另一方面问题 ,即旅游与经济方面的探究 ,并将感受写成本文 ,以期用“另类”视角为“会展中心”讨论补充些观点  相似文献   

18.
建筑与雕塑是姊妹艺术,中外建筑历史和近代建筑与雕塑的发展,都说明两者是紧密结合相互增辉融合成为完美的艺术形象。译者认为:“纽约浪山雕塑公园,颇负盛名,引人注目,它荟萃了世界各国著名雕塑精品,不同的材料,迥异的形象,真是千姿百态,集中反映了各种流派、风格和手法。在这里介绍公园的11座雕像及其作家的简历,使人们对现代欧美的雕塑有所了解”。雕塑艺术的社会功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建筑和环境空间的影响,更是如此。建筑工作者很有必要了解给人民居住、工作、生活环境创造“美”的享受的雕塑艺术。我们对译文作了一些删改。  相似文献   

19.
《钢结构》2005,20(4):107-107
在中国建筑学会第11次全国会员大会暨2005年学术年会上,建设部部长汪光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倾向于新时期仍重申并贯彻“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  相似文献   

20.
建筑,在中国真正从哲学的观点出发,把它看作一项伟大的人类艺术,始于何时呢?中国之传统哲学,除去东方性的一种对世界的总体观外,还剩有多少系统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呢?其就真善美的定义——“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给我们留下什么呢? 中国的建筑历史,我们圈内人都已明白并有各自的看法,自不必多费笔墨,但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中的现代人如何对待这幕背景、奋斗现时、企望未来——建筑——艺术呢? 中国的文化是伟大的,同时也是东方的。——主题之出由 80年代,中国正式对外开放,重新加入到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生活的行列里。我们的大学在停办了十几年(多么关键的十几年)的建筑学专业之后,建筑再次由气息奄奄逐渐恢复元气,犹如一个被抛弃的“少年”(我觉得不能称之为成年)又重新受人抚养.十几年的压抑,伴着委曲与心酸的泪水吐露,“少年”又回到哺育自己的亲人怀抱。然而,这世界实在有太多的缤纷了!强灌了十几年“绿色”(军装的颜色)的眼睛,要承受这突然的七色,确也应接不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