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慢应变速率拉伸、电子显微镜等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了35CrMo钢动态应变时效现象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应变量为5%、应变速率为5×10-4s-1的不同温度(293、323、373和473 K)下动态应变时效后的35CrMo钢的伸长率变化不大,但动态应变时效后的抗拉强度均明显增加;35 CrMo钢动态应变时效的最佳温度为373K.35CrMo钢试样在室温下经过动态应变时效处理之后的室温屈服强度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对HC300LAD低合金高强钢板分别进行应变量为0%、3%、6%、9%和12%的拉伸预应变,通过金相、EBSD分析和准静态拉伸试验研究了拉伸预应变对其微结构、织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预应变量的增加,铁素体晶粒逐渐拉长变形,细小珠光体接近水平线性排列;{111}织构随预应变量的增加而减弱,而{001} <1...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TRIP钢不同变形量后的使用性能,对TRIP690冷轧镀锌板进行了分别为5%、10%、15%、20%的预应变准静态拉伸,研究不同预应变对TRIP钢的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并通过XRD技术测量残留奥氏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应变对TRIP钢的屈服强度、屈强比、平均加工硬化值影响显著,其中屈服强度和屈强比均随预应变量增大而显著增大,抗拉强度和强塑积均小幅增大;同时由于随拉伸预应变量增大,残留奥氏体持续地向马氏体发生渐进式转变,残留奥氏体含量降低,且剩余的残留奥氏体较为稳定难以诱发相变,使得材料的加工硬化能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5.
根据光滑拉压疲劳试验的循环加载滞后回线,分别测得5CrNiMo和5Cr2NiMoVSi钢住拉伸半周的初始弹性模量E_0,以及经不同循环周次Ni的受损弹性模量Eni。提出了低周疲劳过程中钢的弹性模量损伤率D的表达式,D值随循环应变幅和周次的增加而增加,弹性模量损伤率对疲劳损伤过程较敏感,该值可表征材料损伤的程度,是表示疲劳损伤的一种物理参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试验机、扫描电镜等对QP980、TRIP590钢进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高速冲击压缩试验,分析不同应变速率下两种汽车用高强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两试验钢应力计算值与测量值相对误差在1.2%~3.3%,该误差较小且比较稳定,所以试验所得数据与二波公式基本吻合。两种汽车用高强钢的工程应力都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但QP980钢板所能达到的最大工程应力比TRIP590钢板大;冲击后,QP980钢板的组织变得更加板条化且细小,组织为均匀的铁素体和马氏体,而TRIP590钢板冲击后的组织变得粗大且不均匀,随应变速率的增大,原始组织中的铁素体在挤压的过程中向四周延伸组织逐渐变大,贝氏体组织被变大的铁素体组织掩盖,马氏体组织增多。  相似文献   

7.
新型奥氏体—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新型高碳低合金钢,经300 ̄370℃等温处理,获得板条状无碳化物贝氏体与薄膜状残留奥氏体交替均匀排列的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具有很高的强韧性。研究了该钢的常规力学性能,与淬火回火的AISI4340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奥氏体含量对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奥氏体-贝氏体组织与常规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表面机械研磨技术(Surface mechanical grinding treatment,SMGT)的改进,加工出具有梯度结构的IF钢板。并且通过准静态拉伸试验,研究得出:SMGT加工过程中,随压入深度的增加,屈服强度越来越高,但均匀塑性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对两种新型四级锚链钢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950℃淬火后,使20SiMnCrNiMo钢及22SiMnCrNiMoNb钢分别在600℃、660℃回火,可获得最佳强韧性。试验钢的主要强化机制是由于回火时析出分散性细微碳化物而产生的沉淀强化,基体的高回复与再结晶抗力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选用合适的调质工艺是提高试验钢强韧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用18Cr2Ni4WA钢研究了拉压应变对粒状组织和粒状贝氏体和屈服强度和包申格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应变对σy和BE有显著影响,GS和Bg的σy和Be随着循环应变次数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有其特殊性,与调质组织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但高温回火,特别是两次高温回火能有效地减少其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现有压力矫直理论的基础上,应用ANSYS软件针对钢轨端部弯曲的压力矫直建立了弹塑性分析模型,研究了矫直压力与残余应力、残余变形和压下量的变形规律。通过对比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对于现场生产和相应自动矫直设备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功明  陈崇木  李春平 《轧钢》2011,28(3):27-31
针对长尺钢轨前端易出现不均匀弯曲的问题,分析了弯曲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大变形矫直方案,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该方案下的优化工艺.矫直工艺优化后,钢轨前端平直度完全满足了标准要求,并稳定控制在较窄的波动范围内,同时矫后钢轨平直度的弹性回复也基本消除.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LZ50钢的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观察金相组织,分析拉伸断口,调查工艺执行情况,找出影响该钢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从而提高该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车辆车轴钢。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焊接工艺方案对高锰钢与低合金钢异种金属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能获得满意综合力学性能的实用工艺。  相似文献   

16.
17.
钢种、轨型及生产工艺对钢轨矫后残余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钢种(U74、U71Mn、BnbRE)、不同轨型(50kg/m、60kg/m、75kg/m)及在不同生产工艺下,钢轨矫后残余应力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钢种生产的同轨型钢轨,矫后钢轨轨底中心部位残余应力值随着钢轨强度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同钢种、不同轨型的钢轨矫后轨底中心残余应值随着钢轨单位长度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钢种、同轨型的钢轨随着矫直力的增加,钢轨矫后轨底中心残余应力值也增加。而钢轨终轧温度的高低,矫前原始弯曲度的大小(Y轴方向)在现有生产工艺条件下,对钢轨矫后轨底中心残余应力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ER7车轮钢经不同工艺热处理后,可获得珠光体片层间距以及铁素体含量不同的显微组织,并对不同工艺处理试样的拉伸性能及-20℃冲击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冷却速度的增大,车轮钢铁素体含量增加,珠光体片间距和珠光体球团尺寸减小.增大冷却速率,会使车轮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都随之增加.随着珠光体片间距和...  相似文献   

19.
采用计点法定量金相、静态拉伸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含磷低硅TRIP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两相区退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延伸率、n值、强塑积都上升,而随着贝氏体区等温时间的增长,试验钢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延伸率、n值、强塑积都下降.试验钢经800℃退火1.5min和400℃等温50s处理后可以获得好的相变诱发塑性和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强塑积可达21876 MPa%.  相似文献   

20.
以双辊铸轧工艺生产的低碳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退火工艺对其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退火后该组织会逐渐发生分解。在500 ℃进行长时间保温退火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上升,伸长率变化不大。退火后试验钢强度的增加是由Nb析出强化引起的。当保温时间为3 min、退火温度650 ℃时,试样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