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为了研究TRIP钢不同变形量后的使用性能,对TRIP690冷轧镀锌板进行了分别为5%、10%、15%、20%的预应变准静态拉伸,研究不同预应变对TRIP钢的力学性能及加工硬化行为的影响,并通过XRD技术测量残留奥氏体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预应变对TRIP钢的屈服强度、屈强比、平均加工硬化值影响显著,其中屈服强度和屈强比均随预应变量增大而显著增大,抗拉强度和强塑积均小幅增大;同时由于随拉伸预应变量增大,残留奥氏体持续地向马氏体发生渐进式转变,残留奥氏体含量降低,且剩余的残留奥氏体较为稳定难以诱发相变,使得材料的加工硬化能力明显减弱。 相似文献
4.
5.
根据光滑拉压疲劳试验的循环加载滞后回线,分别测得5CrNiMo和5Cr2NiMoVSi钢住拉伸半周的初始弹性模量E_0,以及经不同循环周次Ni的受损弹性模量Eni。提出了低周疲劳过程中钢的弹性模量损伤率D的表达式,D值随循环应变幅和周次的增加而增加,弹性模量损伤率对疲劳损伤过程较敏感,该值可表征材料损伤的程度,是表示疲劳损伤的一种物理参量。 相似文献
6.
采用分离式Hopkinson压杆试验机、扫描电镜等对QP980、TRIP590钢进行不同应变速率下的高速冲击压缩试验,分析不同应变速率下两种汽车用高强钢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两试验钢应力计算值与测量值相对误差在1.2%~3.3%,该误差较小且比较稳定,所以试验所得数据与二波公式基本吻合。两种汽车用高强钢的工程应力都随着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但QP980钢板所能达到的最大工程应力比TRIP590钢板大;冲击后,QP980钢板的组织变得更加板条化且细小,组织为均匀的铁素体和马氏体,而TRIP590钢板冲击后的组织变得粗大且不均匀,随应变速率的增大,原始组织中的铁素体在挤压的过程中向四周延伸组织逐渐变大,贝氏体组织被变大的铁素体组织掩盖,马氏体组织增多。 相似文献
7.
新型奥氏体—贝氏体钢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种新型高碳低合金钢,经300 ̄370℃等温处理,获得板条状无碳化物贝氏体与薄膜状残留奥氏体交替均匀排列的奥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具有很高的强韧性。研究了该钢的常规力学性能,与淬火回火的AISI4340钢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奥氏体含量对常规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奥氏体-贝氏体组织与常规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9.
10.
本文对两种新型四级锚链钢的力学性能与显微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950℃淬火后,使20SiMnCrNiMo钢及22SiMnCrNiMoNb钢分别在600℃、660℃回火,可获得最佳强韧性。试验钢的主要强化机制是由于回火时析出分散性细微碳化物而产生的沉淀强化,基体的高回复与再结晶抗力也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选用合适的调质工艺是提高试验钢强韧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用18Cr2Ni4WA钢研究了拉压应变对粒状组织和粒状贝氏体和屈服强度和包申格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循环应变对σy和BE有显著影响,GS和Bg的σy和Be随着循环应变次数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有其特殊性,与调质组织的变化规律明显不同,但高温回火,特别是两次高温回火能有效地减少其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现有压力矫直理论的基础上,应用ANSYS软件针对钢轨端部弯曲的压力矫直建立了弹塑性分析模型,研究了矫直压力与残余应力、残余变形和压下量的变形规律。通过对比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对于现场生产和相应自动矫直设备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对LZ50钢的化学成分与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观察金相组织,分析拉伸断口,调查工艺执行情况,找出影响该钢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从而提高该钢的综合力学性能,生产出高质量的车辆车轴钢。 相似文献
15.
16.
17.
钢种、轨型及生产工艺对钢轨矫后残余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不同钢种(U74、U71Mn、BnbRE)、不同轨型(50kg/m、60kg/m、75kg/m)及在不同生产工艺下,钢轨矫后残余应力值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钢种生产的同轨型钢轨,矫后钢轨轨底中心部位残余应力值随着钢轨强度级别的增加而增加,同钢种、不同轨型的钢轨矫后轨底中心残余应值随着钢轨单位长度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钢种、同轨型的钢轨随着矫直力的增加,钢轨矫后轨底中心残余应力值也增加。而钢轨终轧温度的高低,矫前原始弯曲度的大小(Y轴方向)在现有生产工艺条件下,对钢轨矫后轨底中心残余应力值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