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驱动液晶显示器(Optically Driv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ODLCD)是通过利用目标光轴排列以线偏振信息的形式写入光取向层,进而引导液晶微区取向技术的一种新型液晶显示器。ODLCD不仅具有功耗低的显著性优点,而且可以利用偏振光对信息进行擦除和改写。但由于目前ODLCD存在擦写时间较长这一缺点,限制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了降低ODLCD的擦写时间,本文通过在液晶中掺入液晶单体RM257和银纳米线(AgNWs)并在电场下发生光交联,探究了不同浓度(质量分数)RM257和AgNWs对ODLCD擦写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RM257和AgNWs都对ODLCD的擦写时间有着较显著的影响,在RM257浓度为12%和AgNWs浓度为1%时,ODLCD的擦写时间较短。该研究改善了ODLCD的擦写时间性能,对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
双稳态反射型胆甾相液晶显示的驱动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稳态反射型胆甾相液晶显示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新型液晶显示 ,针对响应时间长的不足 ,开发新的驱动方法是改善响应时间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文中较详细地介绍了动态驱动法、P态刷新驱动法和累积驱动法的驱动原理及过程 ,对比了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并归纳出各自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CS0108是一种新型图形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器,该器件具有64路列驱动输出,并内含显示存储器,可与行驱动器CS0107配合使用以对液晶屏进行行、列驱动,同时可直接和单片机连接来完成图形及文字的显示。  相似文献   

4.
郭强 《现代显示》1999,(1):46-51
介绍在点阵式液晶显示器中驱动与控制的工作原理,电路组成及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FPGA的液晶显示驱动IP核的实现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王骞  丁铁夫 《液晶与显示》2005,20(4):324-327
基于FPGA,研究了液晶显示驱动方法,参照TFT-LCDCJM10C11的逻辑和时序要求设计了32×32可变宽度像素点的液晶显示驱动电路,用硬件描述语言VHDL编制了用于液晶显示驱动的IP核,该IP核用来实现可变显示坐标、可变像素宽度和可变灰度等级的液晶显示。经实验确认,该IP核占用1K30中的458个LE,在1K30-3芯片中,最高时钟频率为25.71MHz,能够完成液晶显示时序及控制方面的要求且控制灵活;能驱动大部分的TFT-LCD,通用性好;在外扩SRAM或SDRAM后即可应用于更大规模的液晶显示驱动,可移植性强,是用FPGA驱动TFT-LCD的一套较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液晶显示驱动板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两种常用的彩色TFT液晶显示驱动板的系统组成、性能及优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工业级FPGA的设计方案,成功地研制出一款工业级液晶显示器驱动板,并通过了测试,从性能与成本两方面说明了该方案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液晶显示多行扫描驱动芯片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行扫描驱动方式具备低功耗、高对比度、响应速度快、串扰少、制造成本低和宽温度范围等优点 ,可大幅提高无源驱动的显示质量。文中采用 Hadmoard矩阵作为基本正交函数 ,设计了 4行驱动多行扫描芯片的系统结构 ,并采用动态 CMOS逻辑阵列结构设计了列驱动芯片中的关键电路 -码转换模块。结合 UMC0 .6μm工艺模拟验证后的结果显示 ,该模块 5V下的延迟时间为 11ns,最大工作频率可超过 2 0 MHz,功能和参数性能均符合实际设计和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8.
9.
TFT LCD的过压驱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苗延盛 《液晶与显示》2007,22(6):757-760
过压驱动技术是提高液晶显示器响应速度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分析了TN型TFT液晶显示的原理及影响响应时间的因素,探讨了过压驱动的原理和系统结构,对灰阶亮度上升和下降两种状态下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对液晶显示系统进行了实验分析以及响应时间的测量,结果表明通过过压驱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液晶显示器的响应时间,有效改善显示画面的动态模糊问题。在0℃的环境温度下,最大灰阶响应时间不超过80ms。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自行研制的CST-1型笔段式液晶显示驱动电源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了时间分割法的运用,行电压信号、列电压信号之间的时序关系,阈值的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
液晶显示驱动电路中Fibonacci型电荷泵单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郁海蓉  陈志良 《电子学报》2002,30(5):753-756
本文中所设计的电荷泵将用于手机液晶显示驱动模块中.通过对Fibonacci型电荷泵上升时间的估算,对减小上升时间和动态功耗进行折中考虑,本文提出优化开关频率的方法.用1.2μm CMOS双阱工艺参数对所设计的电荷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这个电荷泵具有较快的上升速度和较高的效率.通过提高VGS电平和保证开关管的衬底始终接在最高电位上,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Fibonacci电荷泵,它可以正常工作在从1.2V到5V变化的多种电源电压下.  相似文献   

12.
多种图形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器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几种常用的图形液晶显示驱动控制器——SED1520、HD61202U、T6963C、SED1335、HD61830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给出它们的异同点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液晶分子的初始排列在液晶显示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纳米粒子掺杂到液晶体系可扰乱液晶分子的排列,从而改变液晶的自组装特性,进而影响液晶的各项性能。将制备的Au八面体纳米颗粒掺杂到向列相液晶4-氰基-4′-正戊基联苯(5CB)中,灌入液晶盒后,通过使用偏光显微镜对液晶盒的观察发现,掺杂的八面体Au纳米颗粒诱导5CB液晶分子发生了垂直取向,而球形Au纳米颗粒不能诱导液晶分子垂直取向。这归因于八面体Au纳米颗粒的表面能比较小,液晶分子间的作用力比较大,使液晶分子易于垂直取向。随着O-Au NPs的浓度增大,液晶分子的取向效果先变好又逐渐变差。这是因为O-Au NPs的浓度越高,可诱导越多的液晶分子垂直取向排列,但随着纳米粒子浓度的增加,纳米粒子团聚,减少了与液晶分子的作用,使取向效果变差。动态过程实验显示,0.1%的八面体金纳米颗粒可诱导向列相液晶5CB在2 min内快速完成垂直取向,表明O-Au NPs具有优异的诱导5CB取向的动态效果。  相似文献   

14.
纳米粒子掺杂的液晶显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翼  许军 《现代显示》2007,18(3):54-58
液晶显示器需要快速响应来显示动态画面,纳米粒子掺杂技术能够改善液晶材料的特性,提高液晶显示器的光电性能。本文介绍了四种主要的掺杂纳米粒子类型:碳纳米管、金属纳米粒子、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和铁电性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15.
手机用TFT彩色液晶显示驱动芯片的可配置接口电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FT彩色液晶显示驱动芯片的接口电路是手机主机与其显示驱动芯片之间数据通讯的桥梁.常用的接口类型主要有68、80和SPI三种,它们的动作时序与所用信号线各不相同.文章首先分析了这三种接口类型的读写时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这三种数据格式相兼容的可配置异步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案,并给出相对应的验证结果及其在0.25μm CMOS工艺库下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介绍健康测试仪中的液晶显示技术。给出了该测试仪中液晶显示器的设计、液晶驱动芯片的选择、与控制器的硬件接口和部分驱动子程序。  相似文献   

17.
介绍健康测试仪中的液晶显示技术。给出了该测试仪中液晶显示器的设计、液晶驱动芯片的选择、与控制器的硬件接口和部分驱动子程序。  相似文献   

18.
介绍健康测试仪中的液晶显示技术.给出了该测试仪中液晶显示器的设计、液晶驱动芯片的选择、与控制器的硬件接口和部分驱动子程序.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液晶显示器(LCD)的能耗,制备了Ag纳米线-液晶复合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直径约为50nm的Ag纳米线掺杂在液晶中,制备了扭曲向列相液晶显示(TN)模式液晶盒,研究了Ag纳米线对TN显示模式液晶盒的驱动电压、开态响应时间以及频率调制特性的影响。液晶电-光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Ag纳米线的加入能显著降低TN显示模式液晶盒的驱动电压,最大降幅可达14%;但液晶盒的响应时间在掺杂Ag纳米线掺杂后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此外,Ag纳米线掺杂的液晶显示出很强的频率调制特性。Ag纳米线的掺杂可以有效改善TN显示模式液晶的电-光性能。  相似文献   

20.
手机用彩色TFT-LCD驱动控制芯片的驱动电路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TFF-LCD彩色液晶显示屏被广泛应用于中高档彩屏手机中。TFT-LCD驱动控制芯片作为手机主机与TFT-LCD显示屏之间的接口电路,控制和驱动显示屏的彩色显示,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显示画面的质量和系统功耗。文章从TFF-lED的驱动原理出发,提出了手机用26万色彩色TFT-LCD驱动芯片的驱动电路设计方法,包括gamma校正电路,gate driver电路和source driver电路的结构与功能分析,最后给出了Hspiee的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