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深水油气是当今世界勘探的三大热点之一.基于板块构造理论,全球海洋深水油气盆地沿"三竖两横"5个巨型带分布,"三竖"是近南北走向的大西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东非陆缘深水盆地带、西太平洋陆缘深水盆地带;"两横"是近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陆缘深水盆地带与环北冰洋陆缘深水盆地带.在以上5个盆地带均有巨型—大型油气区发现,共15个...  相似文献   

2.
深水勘探自1975年至今已发展40余年,其勘探发现历程总体可划分为起步阶段(1975—1984年)、早期阶段(1985—1995年)和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目前深水区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40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大发现主要沿"三竖两横"五大深水盆地群分布:(1)大西洋深水盆地群的石油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南段的巴西、西非和墨西哥湾,天然气主要在北部的挪威西海岸;(2)东非陆缘深水盆地群则在鲁武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等发现一批巨型天然气田;(3)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油气大发现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海和东南亚海域;(4)新特提斯深水盆地群总体富气,天然气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和东地中海;(5)环北极深水盆地群目前仅在巴伦支海获深水油气大发现。全球深水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南段;天然气资源分布相对广泛,主要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北段、东非深水盆地群、新特提斯深水盆地群、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未来全球深水盆地勘探存在"两老四新"六大领域,"两老"领域为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和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富气盆地群,二者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潜力仍然很大;"四新"领域包括盐下和超深水区等深层新领域,以及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新领域将是今后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全球深水富油气盆地的分布及成藏主控因素的总结分析,发现全球深水富油气盆地呈"一横二竖"分布格局,全球已发现深水富油盆地群主要分布在南北走向的大西洋深水盆地群的"一竖",受"南湖北海南北向断陷盆地群"影响;全球已发现深水富气盆地群沿新特提斯构造域及东非陆缘盆地群呈"一横一竖"展布,受"海陆过渡断陷盆地群"影响;通过对世界主要深水富油气盆地成藏要素的系统对比分析研究,认为全球富油气深水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可归纳为以下5种类型:(1)盐构造、输导体系和大型浊积扇共同控藏;(2)源控区,大型储集体控藏;(3)源盖控区,大型三角洲控藏;(4)源盖控区,礁滩控藏;(5)源热控区,输导体系和圈闭控藏。  相似文献   

4.
全球深水油气重大新发现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以来,全球深水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突破,成为常规油气发现最重要的接替领域。其中新盆地群的突破和已突破油气盆地群的新发现是两大重要方向。2010年以来全球深水油气重大新发现包括:中美洲东部大陆边缘的圭亚那盆地,东非大陆边缘深水区的鲁伍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特提斯盆地群的地中海东段,加拿大东部大陆边缘深水区。2011-2016年,全球深水区已证实有油气田的9个盆地群的重大新发现包括:西非陆缘深水区中段北段、巴西大坎波斯盆地、墨西哥湾盆地深水区、挪威西部陆缘深水区、澳大利亚西北陆架深水区、中国南海深水区、东南亚深水区、孟加拉湾深水区和环北极深水盆地群。这些新发现证实富油气盆地都具有形成有机质丰度高的世界级优质烃源岩的古环境,存在物性好、产能高的优质储层。新盆地突破的成功在于勇于向新区、禁区探索;成熟盆地取得持续发现的经验在于向新层系突破,特别是向盐下突破。由此可见,全球深水油气依然是未来世界常规油气勘探的主体领域。  相似文献   

5.
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总结了世界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现状和深水油气资源分布特征、我国深水领域油气勘探进展以及南海北部陆坡区、南海西南海域以及东海冲绳海槽盆地的深水油气资源前景。经过近100年的发展,浅海油气勘探开发高峰期已经过去,新增储量和产量逐渐向深水转移。世界上深水油气盆地主要为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盆地群和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各深水盆地群油气勘探程度和成果差别很大。我国的深水区资源丰富,潜力很大,然而由于技术、资金等原因,勘探程度很低。但近几年来,我国无论是深水的油气发现,或是深水勘探装备和技术,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加快深水油气勘探的步伐,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朱伟林  崔旱云  吴培康  孙和风 《石油学报》2017,38(10):1099-1109
2006年以来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已成为全球油气储量的主要增长区。通过统计分析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勘探趋势,系统总结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地质进展,阐述了主要盆地的油气分布基本特征和勘探潜力,并提出了下阶段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呈现出由浅水盐上走向深水盐下、由构造走向地层-岩性、由大西洋向印度洋拓展、由常规带走向极地、天然气储量比重日趋增大等5方面趋势,在深水盆地、深水沉积、盐下储层等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是取得油气突破的重要原因。大西洋沿岸、印度洋西岸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律性的共轭关系,但其油气富集程度、分布和类型有很大差异,以共轭关系为主线对寻找新的勘探领域提供了新勘探思路。对于未来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油气勘探,应重点评价近期获得突破的深水区盆地,并坚持对含盐盆地盐下裂谷期层系进行持续勘探,同时要加强超深水盆地的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及邻区拉分构造与油气勘探领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渤海海域及其邻区经历过断陷、断坳和坳陷三个演化阶段。断陷期基本结构单元是半地堑和半地垒,区域上分三个区,西南区是走向北北东的黄弊断陷带,断陷西断东超;中南区断陷走向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断陷都是北断南超的半地堑;东北区断陷带走向北北东,断陷结构东断西超。断坳期和坳陷期,凸起与凹陷统一沉降,接受盆地以外的造山带剥蚀产物。盆地演化过程中,沉降一沉积中心逐渐由边缘分别向渤中和歧口凹陷迁移。构造格局与迁移呈现出典型的地慢卷人型拉分盆地特征。渤海海域在演化过程中曾发生多期反转,以第四纪期间规模最大,形成众多成带分布圈闭。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领域包括凸起区、断阶带和凹中隆等背景下圈闭。  相似文献   

8.
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及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西非海岸盆地群包括塔尔法亚、塞内加尔、尼日尔三角洲、杜阿拉、里奥姆尼、加蓬、下刚果、宽扎、奥兰治、科特迪瓦、贝宁等11个主要沉积盆地,它们是冈瓦纳大陆裂解和中大西洋、南大西洋及赤道大西洋张开和漂移的结果,包括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转换边缘盆地两种类型沉积盆地。通过利用IHS数据库资料,在系统总结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勘探成果基础上,划分其为早期勘探(1953年前)、储量快速增长(1954~1973年)、储量缓慢增长(1974~1994年)和深水勘探(1995年至今)四个油气勘探阶段,认为研究区油气发现主要与盆地勘探程度、油气勘探技术进步、资源国政治形势和全球经济有关;尼日尔三角洲和下刚果等重点盆地大油气田的发现直接推动了西非海岸盆地群油气储量和产量的增长;深水区是西非海岸盆地群今后寻找大发现的潜力区,而大陆架和陆上则是重点挖潜地区。  相似文献   

9.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深水区油气资源丰富,近年来深水区油气勘探不断升温。目前在深水区所发现的大油气田多分布在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中。中国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带,与国外己获油气发现的陆缘盆地深水区相比,具有相似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从烃源岩、储集层、圈闭到运聚条件等都具备了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深水区储层类型与构造、沉积演化有密切的关系。南海北部陆缘盆地深水区经历了裂陷期、裂坳过渡期、坳陷期3个沉积演化阶段,不同沉积演化阶段发育不同类型的储层。深水区的储层主要包括:始新统—下渐新统裂陷期的河流和扇三角洲相砂岩;上渐新统裂坳过渡期的(扇)三角洲—滨浅海相砂岩;裂后坳陷期中新统的滨海相砂岩、台地碳酸盐岩及深水浊积砂岩。其中,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广泛分布的斜坡扇、盆底扇、进积楔形体和峡谷水道等低位砂体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1.
西非深水海域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是世界上公认的海上油气田最具开发前景的地区。由于众多石油公司参与开发,西非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模式呈现多样性。文章分析研究了西非现有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模式、相关技术及发展趋势,为西非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西非深水油气田典型开发模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针对西非现有主要深水油气田的开发状况和工程模式,统计和整理出西非主要深水油气田的主平台类型和典型的5大类开发模式。着重分析了各开发模式在西非深水油气田的实现形式及其主要特点,并根据西非深水海域现有的深水平台,探讨了环境、水深、油藏、政策等主要控制因素对西非深水油气田开发模式的影响,提出海上浮式平台、水下生产系统和外输方式基本设计的选择关键要点。为高效开发西非深水油气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并对自主开发中国南海深水油气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缅甸若开海域块体搬运沉积地震响应及典型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块体搬运沉积是深水沉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的深水盆地均有发现,其对深水油气勘探及生产均有重要影响。利用深水三维地震资料,对缅甸若开海域上上新统底部块体搬运沉积进行了追踪分析。基于地震剖面及时间切片,认为上上新统底部块体搬运体系发育3种地震相类型:弱振幅半透明杂乱地震相、叠瓦状变振幅地震相及中-强振幅丘状地震相。杂乱半透明地震相为块体搬运体系中段层状流态典型地震响应特征;叠瓦状变振幅地震相为同沉积变形的证据,为块体搬运趾部沉积;中-强振幅为搬运沉积内部漂浮块体响应特征。基于均方根属性、相干切片及构造图等,分别从顶、底界面以及内部对块体搬运体系沉积的典型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底界面主要表现为侵蚀现象,顶界面反映了块体搬运沉积具有层状流态和塑性流态的性质,内部特征主要表现为变形及挤压现象。  相似文献   

14.
深水井控是深水钻井的核心问题。海洋深水井控面临着井涌监测困难、地层承压能力弱、井涌余量小、阻流管线摩阻大、地层呼吸效应、气体水合物、圈闭气等诸多困难和挑战。文中以中海油在西非实施的某深水井压井成功实践为例,通过井控作业过程的分析,对深水井控技术进行研究和探索,为深水钻井井控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南大西洋盆地深水区盐下地质特征差异性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大西洋两岸盆地盐下深水区已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区域,这些盆地经历了相似的构造演化和沉积充填,含油气地质条件也颇为相似。近年来在巴西沿岸盆地不断有重大发现,而在西非沿岸盆地盐下勘探一直未有突破。选取桑托斯、坎普斯和宽扎3个重要盆地,开展盐下地质特征对比研究,分析了盆地结构、沉积储层、烃源岩特征的差异性,认为盆地构造对沉积储层起控制作用,并进一步控制了油气成藏和聚集。巴西桑托斯盆地、坎普斯盆地分别呈现出"两隆一凹"和"三隆两凹"的构造格局,凹陷带为有利生烃凹陷,隆起区为主要油气聚集带,其规模大而且分布比较集中;而西非宽扎盆地略呈"三隆两凹"的格局,与坎普斯盆地构成共轭关系,但其盐下构造格局多为垒—堑相间的翘倾断块,规模小而分散,呈狭窄条带状展布。桑托斯、坎普斯和宽扎3个盆地盐下均发育极好湖相页岩烃源岩,沉积于微咸水—盐湖环境,为Ⅰ—Ⅱ型干酪根,并均已被钻井所证实。巴西桑托斯和坎普斯盆地盐下主要发育两套储层,即同裂谷晚期生物介壳灰岩和坳陷期微生物岩;西非宽扎盆地近期的油气发现表明,其盐下亦存在此类储层。  相似文献   

16.
“十五”期间中国油气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勘探领域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十五”期间,中国油气勘探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勘探工作量与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陆相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西部地区前陆冲断带勘探不断获得新的发现,叠合盆地中下部组合勘探成果不断扩大,成熟盆地精细勘探成效显著,近海海域勘探进入增储高峰期。至“十五”末期,中国石油勘探呈现出稳定发展、天然气勘探表现出快速发展的好形势,原油储采比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立足国内油气资源,加强断陷盆地富油气凹陷、大型坳陷型盆地大面积岩性地层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克拉通大型古隆起、前陆盆地冲断带、海洋深水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等七大领域的勘探,中国油气勘探仍然可以保持高速发展。图6参20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深水钻完井技术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书杰  谢仁军  仝刚  吴怡  徐国贤 《石油学报》2019,40(Z2):168-173
近年来,深水区域成为油气资源重要的潜力区与增长极。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油)在深水领域从跟踪学习、对外合作到自主创新,目前在西非、巴西、墨西哥湾均拥有深水权益区块,已安全高效完成40余口深水井钻完井作业,正在稳步推进中国首个自营深水气田的开发作业。中国海油已经掌握了深水钻完井系列技术,在深水隔水管、深水浅层安全高效钻井、深水测试和完井、深水井控及应急救援等方面形成了技术体系。面向未来,中国海油将聚焦深水高温高压、超深水、深水深井、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进一步发展作业风险控制及安全应急技术,着力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国产化,助推中国海洋石油工业走向更深、更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石化围绕国家 "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海外海上油气风险勘探开发,以作业者身份在西非尼日利亚JDZ区块完成水深超过1 600 m的深水油气井5口,初步形成了以浅层危害物识别与控制、井身结构优化、深水钻井装备优选、导管喷射下入、深水井控、深水钻井液和深水固井等钻井完井关键技术,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石化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的进展,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我国石油公司作为作业者完成的第一口深水油气井——Bomu-1 井为例,介绍了西非深水钻井完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