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接入网的宽带化与IP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相应地出现了各种宽带接入技术。宽带接入网的主要类型有:数字用户线(DSL)技术;以太网接入;混合光纤/同轴电缆(HFC);光纤接入技术;综合APON DSIAM的宽带接入。从实践来看,这几种方案在网络接入方式、用户负担的成本、可以提供的服务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所适用的范围也大不一样,因此构建宽带社区必须因地制宜。建设宽带社区,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方案。在选择方案时应考虑以下两方面:基础线路系统选择;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2.
赵壮  刘琼  吴志美 《软件学报》2003,14(11):1918-1930
今天,宽带社区接入基础设施仍然是下一代网络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除了流行的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光纤同轴混合网和ATM无源光网络,学术界和工业界正日益表现出对于以太网技术应用于宽带社区接入网的巨大关注.试图调查通常的宽带社区接入技术的本质区别,给出全面的理解.综述了通常的宽带社区接入技术,基于复用方法和传输技术发布了新出现的基于以太网技术的社区接入网和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光纤同轴混合网和ATM无源光网络的比较研究.这个比较研究深入地讨论了宽带社区接入技术网络结构、服务模型、通信量模型和服务质量提供.比较研究将有益于将来的宽带社区接入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实现.  相似文献   

3.
光以太网现状现在宽带网络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市场热点,当业界把宽频上网的焦点集中在ADSL和CABLE之际,光以太网络技术也悄悄地走出办公室领域,成为新社区大楼家庭用户宽频上网的新选择。而所谓的“以太宽频解决方案”,是通过光纤或铜线连接到社区节点,并在节点上利用交换器进行资料传输、管理,社区内用户只要通过网卡,即可使用宽频上网。电信运营商在长途城市、都会型城市中开始建立光纤网络后,再在城域型网路、广域网路上运用以太网,即架构成光纤以太网络。以太网络是相当成熟的技术,在家庭或企业用户的设备安装及产品价格上,都较ADSL…  相似文献   

4.
7.1网络设施 小区内采用光纤作为骨干网络,光纤连接每一栋楼;楼内采用超五类双绞线到每个住户;骨干网络可以支持高达1000M的网络带宽,每位住户可以得到独享10M/100M入户带宽,充分满足了当前及未来的"数字化生存"需要,建立了一个覆盖整个社区的"信息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5.
利用压缩空气,把光纤吹出或吹入事先布好的管线;网络类型的变更,带宽容量的扩展,一“吹”了之。这就是吹光纤技术。许多企业为满足未来网络的带宽需要,不得不预先花大笔费用铺装暂时用不着的大容量光纤,可以说极度浪费企业资源。吹光纤的优势就在于用户可以先使用5类线、增强型5类铜缆线和空心管道。在真正需要大容量时,再利用吹光纤以旧换新。并且吹光纤系统允许用户自由选择采用何种光纤。虽然不同的网络协议对光纤规格有不同的要求,但借助吹光纤,使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有线电视业务的快速发展,高清晰数字电视已经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主流的电视节目制式。高清晰数字电视在播放过程中会产生海量的数据,需要使用较高的传输技术,比如光纤数据传输技术,以便满足高清晰大容量电视节目的播放。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新时期光纤数据传输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光纤数据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应用需求:整个社会的网络化需求必将加速房地产业主动融入网络化社会,这就需要专门应用于小区的网络设备来大力发展智能小区。 应用环境:该交换机可以应用在社区网络的接入层,也可以通过光纤上联到汇聚层的千兆交换机上,其他端口直接用于用户的接入。  相似文献   

8.
张伟 《A&S》2005,(8):86-87
光纤传输视频除了需要光纤线路外,还需要传输设备,即光端机。光端机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应用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光端机的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市场的不断发展而进步。本文将从技术的角度探讨一下国内光端机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前景。  相似文献   

9.
光纤陀螺技术用于管道形变检测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光纤陀螺技术用于管道变形检测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介绍了光纤陀螺仪用于管道形变测量的基本原理,分析了管道形变实现连续测量的方法和数据处理措施,并提出了一种可在工程应用中实施的测量方案和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光纤中射频微波信号的传输与处理,文章以射频微波信号的概念为着手点,简要阐述了光纤中射频微波信号的传输技术,论述了光纤中射频微波信号的处理技术.得出:克服"非线性"是实现光纤直接传输射频微波信号的前提,需要结合系统基底噪声、放大器与激光器非线性特性,探究可检测射频微波信号的最小值、最大值.同时利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4,13(6):34-40
安普免磨压接型光纤连接器是一种非常方便光纤端接的连接器产品,它利用泰科电子专利的对接和固定技术,使得光纤端成为一种快速、方便和简单的机械过程。操作人员只需经过很少的培训,并且使用的工具数量有限。使用这种连接器端接光纤,不需要使用胶水和加热炉,不需要等待胶水凝固的过程,也不需要使用砂纸进行研磨,只需经过  相似文献   

12.
光纤入户是基于光纤电缆,采用光电子技术将电话三重播放、宽带互联网和电视等多种高级服务传送给家庭或企业。光纤入户常用的架构有两种:一种是点对点形式拓扑,从中心局到每个用户都用一根光纤;另外一种是使用点对多点形式拓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PON)。目前,在光纤接入领域,业界争论的热点是无源光网络的两种技术方案,GPON和EPON。光纤入户是未来电信网的发展目标,目前完全实现还有一定的困难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3.
朗琴园建成宽带光纤接入、视频交互的数字化社区,在激烈的房产竞争中增加了砝码  相似文献   

14.
士英 《软件世界》1997,(9):18-20
网络管理人员一般都认为光纤很贵,而且不易安装和维护,实际上不是这样,它的价格并不十分贵,可靠性还特别好,又能提供灵活的网上需要,而且能适应任何数据传输速率。如果已经使用过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或同轴电缆的人,只需要再了解一些有关光纤的技术就可以使用光纤。本文不能对光纤作全面的介绍,这里只谈谈与网络有关的抗扑布局,光纤的技术特性,光纤电缆及测试。为什么要用光纤为什么要用光纤代替同轴电缆呢?首先考虑到它有很高的带宽,它具有很高的数据传输质量,能满足不同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而且能防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7,16(8):36-37
几年以前,部署10Gb/S万兆以太网带宽都是需要光纤技术支持。因此,2002年最初的10Gb/S万兆以太网标准IEEE802.3ae主要是根据光纤技术制定和实施,标准包括四个光学收发器,支持传统多模光纤和单模光纤的同时,也支持光纤优化的多模和单模光纤。  相似文献   

16.
问与答     
问:请问光纤连接器的尺寸是否比非屏蔽双绞线(UTP)布线系统要大很多? 答:近几年,光纤连接器、光缆和光电器件等光纤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光纤连接器的物理尺寸和外形(如ST、SC)一直被产品开发者和最终用户所关注。由于许多局域网应用只需要两根光纤(一根用于发射,另一根用于接收),所以需要用双芯光纤连接器。双芯光纤连接器的尺寸总是比用于非屏蔽双绞线(UTP)布线系统的PJ45插座的尺寸大得多,考虑到配线架上连接器密度因素,非屏蔽双绞线(UTP)布线系统更有吸引力;在工作站信息出口,双芯光纤连接器也存在严重的空间问题,在一个单孔美标安装盒上,很难设计面板和模块去支持2个以上的双芯光纤连接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几个生  相似文献   

17.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独特优势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各种光纤光栅解调方案的探索;对光纤光栅分布式传感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对倾角、扭矩、流速等传感器的研制;综述了国外光纤光栅传感器在航空航天、建筑物、桥梁等大型结构的健康监测方面以及在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主要应用实例。最后,讨论了光纤光栅传感器在进一步实用化、商品化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光纤光缆产品不断在电信网络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建设、FTTH光纤到桌面等场合获得大规模使用。目前除了各大电信营运商大量使用光缆外,电力部门、高速公路、政府机关、部队学校、机场地铁、智能楼宇、工厂企业等领域也在大规模使用光纤光缆。可以这么说,只要有建设的地方就需要使用光纤光缆。根据十多年来从事这方面的经验来看,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6,15(4):31-32,35
不管怎样,新兴的光纤到室内的市场必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根据Render Vanderslice&Associates所做的分析表明,美国“光纤社区”的数量在从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的六个月间翻了一番,而在同期内安装光纤的家庭数量也增长了60%,达到了160万户。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周刊》2002,(38):42-42
目前的最后一公里宽带接入解决方案是光纤和无线技术。光纤以可靠性及高带宽著称,但作为最终解决方案,实施起来却很困难、缓慢并且花费高昂。无线技术虽然提供了快速安装和比光纤低廉的价格,但带宽却非常有限。同时,无线传输不安全并且需要昂贵的频率执照。无线光通讯的出现弥补了两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