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主客体互动共生的适应概念,对广义汉传佛寺建筑的演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原生朴素式、寄生被动式与重生主动式适应三个特征阶段,并得出其呈现“进化”趋势的结论,进而分析出人类文化进化的根本原动力作用以及提出建筑—人—环境的整体适应性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2.
基于主客体互动共生的适应概念,对广义汉传佛寺建筑的演化现象进行分析,提出原生朴素式、寄生被动式与重生主动式适应三个特征阶段,并得出其呈现“进化”趋势的结论,进而分析出人类文化进化的根本原动力作用以及提出建筑—人—环境的整体适应性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3.
孙晓萍  谷岩 《山西建筑》2014,(34):13-15
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场所理论,对具有参神礼佛、祭祀法会等特殊功能的佛寺建筑的场所空间进行了现象学分析,阐述了佛寺建筑场所的空间结构和特性,并进一步对佛寺建筑的空间体验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场所的定位和认同感对于场所精神营造的重要性,并解析了佛寺建筑场所精神的营建,总结了佛教建筑场所精神的发展与继承,为佛寺建筑的设计、本真场所的构建以及场所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罗伯特·诺伯兹曾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GENIUSLOLI”的概念。在他的《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诺伯兹提到早在古罗马时代便有了“场所精神”这么一个说法。古罗马人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  相似文献   

5.
漆山 《建筑师》2014,(2):32-39
本文以汉传佛寺空间格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学修体系-建筑载体”互动关系这-新视角。以“教育目标-学修体系-组织方式及管理制度-建筑空间格局”这一逻辑演进的脉络为研究模型。对中国汉传佛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佛寺类型如“道宣式”、“百丈式”、“后百丈式”等。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这一研究,是让活的人的因素重新回归佛寺建筑研究。是一种“正本清源”式的思路,成为理解古今佛寺空间格局嬗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刘钊  ;赵学义 《城市建筑》2014,(6):310-310
殡仪馆作为埋葬死者以及后辈缅怀先人的重要建筑物,是现代公共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殡仪馆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不仅在功能上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还需要从精神营造上,为人们提供心灵上的慰藉。  相似文献   

7.
从场所塑造和场所特性表达两方面来探讨山地建筑设计手法,体现山地建筑的场所精神。在场所塑造方面,山地建筑采用场地再现,体量消减的设计手法。在场所特性表达方面,山地建筑采用界面溶解,选择地方材料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8.
卫东风 《华中建筑》2009,27(3):266-270
喀什高台民居生土建筑顺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院落空间有序而精妙,色彩朴素而又不乏绚丽,在民族传统特色与伊斯兰文化背景的融合发展之中,创造了一种既封闭叉开放的淳朴祥和的人化自然。该文以建筑现象学原理为基础,对高台民居生土建筑的场所精神、空间形态、母体要素、视觉、触觉等体验分别加以阐释,给现代建筑与室内建筑师以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迁糯佛寺位于云南省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谷县)境内,距县城65公里。该寺始建于清乾隆43年(1778年),经历代营修保存尚好。佛殿坐西朝东,山门坐北朝南,经堂在佛殿右前方,于西边开小门楼,  相似文献   

10.
张军 《云南建筑》2013,(1):78-90
通过对丽江解脱林、大理苍洱迎宾馆以及大理波西米亚高尔夫会所的分析阐述,引出了对建筑地域性创作中再塑场所精神的思考,并基于此对地域建筑相关命题发掘出新的认识,力图传承地域建筑文化,同时因时应景地借助特有的自然山水并举的手法,再塑具有时代精神的建筑场所精神,从而为现代地域建筑的创作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软实力的不断提升,博物馆作为一个特殊的建筑群体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但是由于受到设计风格"标准化""统一化"的影响,"千城一面"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博物馆担负着民族文化内涵的创造与传承,其表现形式必然要根植于所处文化环境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即场所精神。因此,本文通过对典型设计案例的分析,提取了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的场所精神内涵和建构方法,为室内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场所精神"、"文化"的概念及两者之间紧密关系的详细剖析,试图梳理出酒店设计中"地域文化"对于"场所创造"的重要作用,并以西双版纳万达文华酒店为例,解析酒店设计中如何通过"地域文化"的具体应用,创造独具特色的"场所精神"。  相似文献   

13.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内涵。展馆又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场所,如何运用展馆空间将廉洁文化所具有的精神属性传达给每一位观众,是当下的重要课题。因此,该文以廉洁文化主题展馆为研究对象,通过现状分析,探讨廉洁文化主题展馆空间的设计原则。从“方向感”、“认同感”、“归属感”等方面对空间构建要素进行解析,结合具体案例,阐述场所精神下廉洁文化主题展馆的构建策略,以强调场所内观众的精神需求和情感共鸣,为当代廉洁文化主题展馆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8-10
概述场所概念和场所精神理论,围绕图书馆建筑沿革与设计理念变化,初步研究了场所精神理论与图书馆建筑空间和服务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旧工业区的重构正是展现创新能力、体现城市文脉、增加城市体验感的绝佳场所。通过重现场所环境,整理场所空间,突出场所内涵,优化并传承场所中的工业精神、人文精神、城市精神。将场所精神赋予旧工业建筑,将城市的文脉融入旧建筑区的重构,让居民体验出整体的空间情景并找到对空间的归属感,使旧工业建筑区在新时代吐故纳新,涵养城市整体品质。  相似文献   

16.
建筑作为人类对物质环境设计与创造的产物,其最终形式反映了建筑师在特定的语境下对不同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回应与平衡。本文以深圳大学演会中心为案例,试图从对"场所"的理解及"场所精神"的构建出发,剖析了其布局、形体、空间等表达方式,并探讨了其形式与建构背后的逻辑与意义。指出建筑尊重自然,反映场所特质,以当代技术与生活诠释传统地域文化仍然是建筑设计的普适性原则。期望通过对一个80年代优秀的校园建筑个案的剖析,有助于关于校园建筑与场所关系及空间与形式表达的讨论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馆的设计立意、总体规划、功能组织、形象创意等方面的解析,提出体育馆生态化设计的概念,并对体育馆的生态化设计进行理论反思和实践尝试,指出生态化是体育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化进程中,旧建筑的拆除与更新长久以来都是具有争议的话题.旧建筑所带来的场所精神往往随着拆除而消失殆尽,这给城市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通过比对中国与日本等国家在对待新旧建筑上的不同态度,探讨了建筑在耐久性、纪念性上的矛盾以及在现代技术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化进程中,旧建筑的拆除与更新长久以来都是具有争议的话题.旧建筑所带来的场所精神往往随着拆除而消失殆尽,这给城市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文章通过比对中国与日本等国家在对待新旧建筑上的不同态度,探讨了建筑在耐久性、纪念性上的矛盾以及在现代技术背景下人们对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现象学而产生的场所精神理论强调了建筑设计对场所的关注,建筑材料对于场所精神的传达与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以中国新乡土建筑为例,分析了建筑师在材料语言的表达上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地方材料、继承地方传统建造工艺及应用传统图案符号等对场所精神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