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智慧水务已逐渐成为许多国家水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智慧城市智慧水务已作为我国多个一线城市的发展重点进行大力建设。以北京市的智慧水务建设为例,结合城市智慧水务的现状实际运行情况及未来的规划发展情况,总结了智慧水务建设的关键问题,分析了智慧水务的建设框架,进一步研究分析了智慧水务建设的具体发展战略和主要方法,从而为最终推动我国智慧水务建设的发展壮大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智慧水务"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的重要支撑,为未来水务行业带来了变革性的发展机会。二次供水作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衍生品,已经成为构建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但也面临各种机遇和挑战,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亟需提升。通过"智慧水务"在二次供水管理中的应用实践,来探讨实现智慧二次供水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正按照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原北京市水利自动化研究所、北京市水务信息管理中心整合组建的北京市智慧水务发展研究院于6月30日正式挂牌,主要承担本市水务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建设运行管理的事务性工作,开展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此次智慧水务发展研究院的成立,体现了北京市水务局党组对水务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标志着北京水务信息化治理即将进入新的阶段,智慧水务发展进程即将掀开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及智能化管理系统已经逐渐渗透至各个领域,包括智慧城市、智慧交通乃至智慧水务等,这种管理模式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文章首先阐述的是智慧水务的概念及其实践应用现状,进而探讨智慧水务的实践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西安某园区为例,探讨了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智慧水务解决方案,并且评估了智慧水务的效果。智慧水务由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业务层和智能分析层构成,其中计算机模型包含水动力模型、内涝模型和活性污泥模型。智慧水务系统可为该园区水景实现水质和水量的正常供应,以及景区内内涝预警和调剂功能,提高了决策支持系统和智慧水务沙盘。  相似文献   

6.
在水务一体化管理趋势下,为了保障水务设施高效运行、提升水系统整体运行效能,探索与设计了智慧调度系统进行厂站网一体化集中控制和调度管理,并在某城市进行实践应用,初步实现了供水厂、污水处理厂、泵站等水务设施的集中控制和管理。实践结果表明,智慧调度系统的实施能够整体提升水务运行管理服务水平,实现城市供排水系统科学、高效、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7.
随着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水务工作的加速改革,密云水库在水务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些矛盾与问题逐步显露。水库流域感知监测能力不足、雨水情信息共享能力不足、流域生态空间管控难度大等许多问题对水库的管理运行带来了挑战。本研究以增强流域智慧监管能力和满足高水位运行要求为主要目标,协同对接“智慧水务1.0”市级核心业务系统,整合重构现有信息系统,兼顾社会公众的信息交互,设计构建智慧密云水库管理平台,为密云水库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管理与调配、水生态保护、维护水工程安全及水库流域水务监管能力的增强等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正智慧水务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不断提升城镇水务运行、管理和服务水平。近年来,虽然智慧水务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如整体规划无序、标准规范缺失、技术支撑不足、运行管理偏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智慧水务是水务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最高阶段。21世纪的智慧水务是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积极汲取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发展成果,围绕水务中心工作谋划水务信息化的新发展,提出智慧水务的构想,旨在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和带动水务现代化,提升水务行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保障水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据分析应用在水务行业的渗透与发展,水务信息技术对行业的影响日趋显著,利用自控、感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城市水系统管理水平备受关注与重视。分析了国内外水务企业数字信息化发展现状,解析了国外信息化水系统相关技术及案例,分析了解现有技术适用平台。通过国内外水务数字信息技术对比,明确了国内智慧水务发展的差距点与改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紧跟水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结合自身水务管理信息化改革发展的目的与需要,结合实际诉求设计制定智慧水务的应用体系建设方案。通过构建"1+3+N"的应用体系框架,提出能够满足为深圳市水务行业提供全面的、智能的、信息化的服务,为促进水务工作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建设方案。对深圳市智慧水务应用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应用体系的三层构架组成,并对体系应用后的预期效益进行探讨,为其他城市智慧水务应用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智慧水务"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部分,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环节。在"智慧地球""工业4.0"、党的十八大及水利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动下,"智慧水务"应运而生。文章在研究国内外"智慧水务"建设现状后,分析了目前"智慧水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智慧水务"的内涵,介绍了"智慧水务"的相应支撑技术和运行模式,提出了对市级水管理单位建设"智慧水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水是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命脉,城市水系对城市运行所提供的功能是多重的,但是城市水系在调度管理方面存在许多漏洞;为了使城市水系在调度方面的管理运行更加科学化、智能化,基于大数据技术提出了城市智慧水务总体架构,该框架包括智能分析体系、智能监控体系、多元数据体系、智能决策体系、智慧应用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并深入探讨了城市智慧水务...  相似文献   

14.
做好城市防汛工作是筑牢城市公共安全网的关键。伴随智慧水务建设的不断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智慧水务系统正成为城市防洪管理的新型手段。为提升防汛信息共享和传输效率,增强天津市防汛预警反应速度和应急处置能力,市水务局在天津市水务业务管理平台总体框架基础上,通过升级改造天津市防汛抗旱自动传真服务系统,开发建设天津市防汛文件信息传输系统,实现防汛抗旱业务信息在各级防汛部门之间的高效传输、集中存储和统一管理,提升天津市防汛抗旱指挥调度、防汛抢险、水情会商等工作的安全性和时效性,加快推进天津市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向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智慧水务信息化系统研究与建设方兴未艾,从对"智慧水务"的多视角理解入手,讲述了"智慧水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框架与技术路线,具体内容包括:"智慧水务"通用平台架构与建设,基础智能智慧技术内容、发展与应用,专题业务应用场景与具体业务应用建设与实践等方面内容,并提出应多视角评价"智慧水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为治理和提升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生态环境质量,以示范区上海片区为例,分析了河湖水系资源和水环境状况,提出系统治理的思维和流域治理的思路,统筹陆上、滨水、河湖及信息系统4个空间的治理与管控,通过雨污水源头治理与管控、清洁小流域与河湖生态修复、清洁水源与管网互联互通、防汛安全与水动力提升、智慧水务一体化管理协同...  相似文献   

17.
分析通江闸工程概况与应用需求,重点强调通江闸智慧水务系统总体设计,并以利用数字孪生技术打造水务系统的建设方案作为切入点,对自动化控制体系、数字孪生平台、通江闸数字孪生平台、网络安全体系以及运行环境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期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绵城市智慧管控系统的建设,从调蓄设施智慧管控的角度,以萍乡市西门片区为案例,对海绵城市建成后的运行管理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城市水文模型的海绵城市智慧管控系统的作用,重点阐述了调蓄设施的智慧管控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结果表明:在30 a一遇2 h设计暴雨下,不同的调蓄设施起调点设置对地表径流量的控制有较大的影响,随着起调点的设置越靠后,地表径流总量控制率从66.6%减少至8.9%,峰值削减率从47.3%减少至20.8%;在两场雨峰位置不同的实际降雨的模拟情况中,采用不同的起调点策略可以更好的发挥工程效益,地表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别是64.5%和82.6%,峰值削减率分别为52.1%和70.4%。对基于智慧管控系统的调蓄设施的优点和局限性做进一步的阐述和分析,对海绵城市智慧管控系统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包括分布式参数获取与数据库更新、易积水点的远程管控技术和风险预警技术等。研究成果对海绵城市建成后的城市水资源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智慧城市和智慧水务总体框架下,以深圳市水土保持业务特点为依据,做到水务数据统一存储与管理。系统由五大子系统组成,其中包含方案管理、监督检查、历史趋势可视化、实时预警等重点模块。通过搭建业务监管平台,实现了全流程监督管理。同时加入智能模型辅助管理人员决策和评价体系优化,让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做到数据管理、业务支持、模型决策、数据可视化和实时预警等多项功能一体化。解决了深圳市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处理能力不足,应用智慧化程度不高,业务来源和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信息难以共享和调用,信息化系统无法支撑业务需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对高新水务在智慧水务的探索和规划等方面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在系统应用中的创新之处作了阐述,强调智慧水务的应用关键在将一块成熟的业务模式变成系统,以核心系统推进其他业务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