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文章对牛皮纤维与羊毛或蚕丝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采用75%硫酸法(质量分数)检测牛皮纤维和羊毛的混合物,采用35%盐酸法(质量分数)检测牛皮纤维和蚕丝的混合物。并进行不同混合比例的试样测试试验,以及3个不同试验室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75%硫酸法和35%盐酸法定量结果准确、操作简单。该研究为牛皮纤维相关检测标准的制订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正确把握蛋白质纤维与氨纶混纺产品的服用性能与生产工艺,需要对该类产品的混纺比进行准确的测定。以天然蛋白质纤维中的羊毛和桑蚕丝纤维为例,采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次氯酸盐法及拆分法分别对5种不同的羊毛/氨纶混纺产品和桑蚕丝/氨纶混纺产品纤维含量进行测试与对比分析,试验结果完全符合FZT 01095—2002《纺织品氨纶产品纤维含量的试验方法》和GB/T 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四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的要求。且在测试中从纤维溶解过程来看,采用次氯酸钠盐法测试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的含量比用二甲基甲酰胺法更为合理。为蛋白质纤维与氨纶纤维混纺产品纤维含量测试与分析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些国外纤维含量检测方法,并针对几种国内外不同的纤维含量检测方法,诸如羊绒制品的检测方法、再生纤维素纤维与棉纤维混合物的检测方法、某些纤维素纤维与某些蛋白质纤维混合物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成分定量结果的可靠性,依据标准GB19106—2013《次氯酸钠》中规定的滴定试验方法,分析了纺织实验室用次氯酸钠溶液的有效氯含量,供纺织成分检测实验室在采用标准GB/T 2910.4—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进行纤维定量时借鉴和使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60%硫酸法对牛奶蛋白纤维与黏胶纤维混纺样品进行定量分析,并与次氯酸钠-硫氰酸钾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次氯酸钠-硫氰酸钾法所得结果不稳定,采用60%硫酸法对牛奶蛋白纤维与黏胶纤维混纺样品进行定量分析,所得结果绝对误差较小,表明采用60%硫酸法定量分析牛奶蛋白纤维与黏胶纤维混纺含量的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6.
针对采用GB/T 2910.4—2009 《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中次氯酸钠溶解法对毛/粘混合试样纤维定量分析时,次氯酸钠溶液对粘胶纤维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这部分损伤计入到羊毛含量中会使得羊毛含量测试结果较实际含量偏高的问题,通过试验研究次氯酸钠溶液浓度、试验温度以及放置时间对毛/粘混合试样纤维定量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批量试验中放置时间越长对粘胶纤维的损伤越大;次氯酸钠浓度为1.0 mol/L时对粘胶纤维的损伤明显;试验温度在20~30℃范围,对试验结果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7.
棉与聚酰胺纤维混合物定量分析的传统方法为化学溶解法,费时费力。现探讨应用近红外法对此类产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样品分类整理,光谱预处理后,应用最小二乘法构建聚酰胺纤维与棉纤维混纺定量测试模型。试验证明,应用近红外法对棉与聚酰胺纤维混合物进行定量分析与传统溶解法和拆纱法的检测数据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FZ/T 01127—2014《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聚乳酸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和GB/T 2910.10—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10部分:三醋酯纤维或聚乳酸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二氯甲烷法)》两个标准从适用范围、所用试剂、试验条件及d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与分析,并结合了日常的检测工作提出了建议,以便更加准确地掌握与使用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冰氧吧纤维与粘胶纤维混合物各组分的含量,采用硫酸法对混合物进行定量试验研究;探讨了试样干重、硫酸溶液配置、试验方法等,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冰氧吧纤维与粘胶纤维的区分方法。指出:硫酸法可有效地对冰氧吧纤维与粘胶纤维混合物进行定量分析,并确定出各组分的含量;在40%硫酸溶液中,温度为100℃时,定量分析需对冰氧吧纤维含量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1.01。  相似文献   

10.
文章比较解析了GB/T 37630—201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醋酯纤维或三醋酯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盐酸法)》与醋酯纤维和其他纤维定量标准之间的试验方法、适用范围、修正系数(d值)等内容,选取不同的试样,分别采用GB/T 37630—2019以及醋酯纤维与其他纤维定量标准进行定量,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比较解析,为使...  相似文献   

11.
目前,纤维素纤维/氨纶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有手工拆分法和二甲基甲酰胺法,前者耗时耗力,工作效率较低;后者则定量结果偏差较大。本文采用1.5mol/L的次氯酸钠溶液在90℃下试验30min,所得结果偏差较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颜晖 《中国纤检》2006,(2):24-25
根据现有测试标准,羊毛,氨纶产品纤维含量通过手拆法或二甲基甲酰胺溶解法进行,但前者费时。后者有毒。根据羊毛、氨纶耐碱性的差异,探讨了用次氯酸钠溶液作为溶剂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羊毛、绒类(山羊绒、牦牛绒或兔绒)、化学纤维的混纺织物,如果要定量分析它们各自占有的百分含量,必须采用《特种动物纤维与绵羊毛混合物含量的测定》标准和《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4部分:某些蛋白质纤维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次氯酸盐法)》标准综合测算。本人通过对标准原理的研究,摸索出一种直接参照GB/T 16988—2013标准定量分析它们各自百分含量的方法,愿和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丰富汉麻与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的定量化学分析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参照GB/T2910.22—200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第22部分:粘胶纤维、某些铜氨纤维、莫代尔纤维或莱赛尔纤维与亚麻、苎麻的混合物(甲酸/氯化锌法)》,通过大量试验与分析,确定了在70℃甲酸/氯化锌法中,不同溶解时间下汉麻的质量修正系数。试验结果表明,70℃甲酸/氯化锌法定量分析汉麻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纺织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张伟  林玲  周炜 《中国纤检》2024,(4):24-28
采用甲酸/氯化锌法、N,N-二甲基甲酰胺法、75%硫酸法对醋酯纤维/聚酯纤维混纺面料进行定量分析,并与国家标准GB/T 2910.3—2009的丙酮法作对比,结果表明:75%硫酸法、甲酸/氯化锌法、N,N-二甲基甲酰胺法均能准确定量分析,且75%硫酸法更加健康、经济和安全,建议在检测试验中考虑以上三种方法,优先考虑75%硫酸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与棉混纺产品定量分析的新方法——2.5%NaOH法。试验显示,混纺产品中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部分在2.5%NaOH溶液煮沸处理30 min中会全部溶解,而棉纤维不溶解;但棉纤维会有些损伤,取其质量损失修正系数d值1.02可使试验结果准确。与FZ/T01103—2009中的次氯酸钠/硫氰酸钾法对比可知,2.5%NaOH法所得结果与该标准所得结果相对误差<1%,证明了2.5%NaOH法用于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与棉混纺产品的含量检测是可行的,此方法改进了次氯酸钠/硫氰酸钾法中需要2步才能完全溶解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方法,仅一步即可实现棉与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的分离。  相似文献   

17.
俞昌朝  周兆懿 《印染》2021,(1):70-73
采用热次氯酸钠溶液去除混纺纤维中的大豆蛋白纤维,以对大豆蛋白纤维与其他纤维(锦纶、腈纶、聚酯、丙纶、乙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研究了热次氯酸钠浓度、时间、温度等条件对大豆蛋白纤维溶解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0.25 mol/L次氯酸钠水溶液在95℃水浴中,以30 r/min振荡10 min,可作为大豆蛋白纤维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低熔点聚酯/聚酯复合纤维与聚丙烯腈纤维混合物的定量分析方法,试验发现:GB/T 2910.12—2009的二甲基甲酰胺对不溶纤维低熔点聚酯/聚酯复合纤维有较大损伤,导致检测数据不准确:不适用;可用GB/T 2910.25—2017中三氯乙酸/三氯甲烷溶解混合物中的低熔点聚酯/聚酯复合纤维。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研究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结构特点,以及在37%盐酸中的溶解性能,探索出一种牛奶蛋白改性聚丙烯腈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混合物化学定量分析的新方法—37%盐酸法。  相似文献   

20.
张伟  吴剑  林红 《国外丝绸》2005,20(2):3-5
静电纺丝是将高聚物溶剂制得纳米级纤维的好方法。本文采用静电纺丝法从六氟丙酮(HFA)溶液中成功地制备了桑蚕丝、蓖麻丝无纺纳米纤维和含桑蚕结晶部分与蓖麻非结晶部分的复合杂交纤维。采用CP/MAS核磁共振法检测丝纤维成形过程中结构的变化及HAF残余情况。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测试了纤维的直径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