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娟 《中国水利》2009,(5):54-55
水景是城市景观建设的重要部分,做好城市滨水景观建设、保护好河滨生态环境.将会对城市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锐言     
正章林伟:创新模式,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表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模式。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合同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并按效付费;鼓励"技术+资本+本地资源"运作模式。充分发挥建筑小区、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和河湖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处理好水质与水量、分布与集中、景观与功能、生态与安全、绿色与灰色等关系,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海绵城市建设实效。  相似文献   

3.
沈丹  梁尧钦  王芳  阳烨  张艳  徐慧 《给水排水》2021,47(8):99-105,116
在众多城市水问题的威胁下,海绵城市的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但目前其在建设的形象和品质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结合海绵城市调研和建设实践,总结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在住区中存在的问题,以既有住区升级改造为契机,以各类海绵设施与建筑、绿地、道路广场、水系、小品、通用设施等景观要素结合设计为切入点,探讨海绵城市建设设施与景观系统融合的方法与途径,共筛选出22项海绵设施,60余项融合设计类型,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4.
正海绵效应的发挥,景观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时必须要注重景观的建设,结合城市实际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实现海绵功能的同时,还能够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现针对海绵城市景观建设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了简单的论述,提出了建设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植被丰富,降雨后的水土流失量就会很小,究其原因为海绵效应,比如喀斯特地貌,其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城市湖泊数量急剧减少、湖水污染严重、水生态功能退化以及因认识的缺乏、思想的落后对城市湖泊不科学治理等问题,提出以水资源管理、水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以及水景观建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理念,并阐述其具体内涵和意义,可以系统地解决城市湖泊水安全、水污染、水生态、水景观等问题。以南昌礼步湖综合治理工程为例,应用"三位一体"生态综合治理理念,解决城市排涝安全、湖水污染等问题,恢复城市湖泊天然属性,建设海绵型城市。  相似文献   

6.
城市河流滨岸缓冲带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河流滨水地带是城市生态资源保护的重点区域,滨水地带的结构对拦截污染物汇入河流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作用。以蓬莱市平山河为例,通过对沿河土地利用开发的调查,对其河滨带不同区域的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定位,分析了该河滨带空间体系结构,研究了城市滨河地区的生态修复方法。以河滨缓冲带构建及功能修复为目标,通过河滨缓冲带域内栖息地恢复、河滨缓冲带域内群落结构恢复、河滨缓冲带域内景观系统功能整合性恢复三层修复模式,提出了适宜城市河流不同生态服务功能的河滨缓冲带宽度和结构体系,为最终河流生态修复方案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撑。研究成果有助于实现河滨带生态景观系统的自我调节与可持续发展,有助于陆地和水域两个不同环境的有机衔接,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7.
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研究——以凤凰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丘陵区城市的地形地貌和降雨径流特点,从生态海绵流域的全局视角,以现代化湿地花园城市为目标,合理布设"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建设设施,并在措施布设时考虑丘陵地区对水土流失防治、地质灾害防控、水系景观美化等特殊要求,提出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方案。以丘陵区城市湖南省凤凰县为案例,具体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指标和适宜建设措施。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凤凰县新建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3%,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不应局限于建成区内,应针对产汇流过程急速形成、易出现山洪和内涝灾害的"两碰头"等问题,通过低影响开发措施和建成区外海绵体措施,开展生态海绵流域建设;丘陵区海绵城市应区分建成区内和建成区外,设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控制指标,建成区外应对堤防达标、雨水排放、水源保护区、水土保持、地质灾害防治等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建成区内应对可渗透地面、下凹式绿地、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地表水体水质、非常规水源利用、城市管网等方面开展系统性建设和整治。研究成果对丘陵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海绵城市"是应对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思路。古代人类在长期水资源管理及与各种水灾害斗争过程中,积累了朴素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经验,表现为城乡聚落选址、城市水资源管理、城市形态等方面的适应性景观,集中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思想,对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对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的探索,其中对中东地区、古希腊、古罗马、古玛雅文明等研究的成果最为丰富,引水、蓄水设施是大多数研究的关注重点。水适应性景观的内容和形式受降水、地形特点等因素影响。当前,传统城市水景观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防洪、抗旱等单要素研究转向综合研究,探讨水景观的复杂结构和复合功能。随着现代水利技术的发展,古代城市水景观遗产正日渐破坏消失,面对危机四伏的水生态和水环境,如何借鉴古代城市水适应性景观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完善和发展,是当代景观设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通过对不同透水铺装材料的种类、施工工艺特性、造价、耐久性、使用范围、景观效果等方面的分析比较,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的内涵及背景,以北京小学通州分校"海绵城市"改造实际项目为例,研究透水铺装在小学校园室外环境"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更恰当的选择与应  相似文献   

10.
海绵城市建设旨在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其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等。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须对"海绵体"工程进行效果评估,定量评价不同建设情境下"海绵体"工程的蓄滞功能,生态功能及水文功能。本文以萍乡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对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示范区河流健康状况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到各监测点的一级指标中水功能所占的权重最大,水环境次之,水资源最小;萍乡市城区河流在海绵城市建设后基本处于健康状态。其中2个监测点处于非常健康状态,6个监测点为健康,3个监测点为亚健康。评价结果可为萍乡市海绵城市后期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着建设海绵城市理念—"留住天然河道,建设城市海绵"为基本设计理念,以保障悦来街道嘉陵江左岸防洪安全和岸坡稳定为核心,统筹考虑悦来组团防洪与区域城市发展、交通建设、土地利用、生态保护、景观开发。文章通过本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建设,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海绵城市"是目前我国力推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洪管理难题的新建设模式,但是其实际建设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尤其是城市建成区的海绵化改造,存在着不少问题,诸如对问题缺乏系统考虑、重工程设计轻景观改造提升、施工与设计配合不够紧密等。通过对我国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即用系统理论统领全局,从区域、流域角度来规划设计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考虑水质、水量问题,将景观设计融入历史文化,以保障城市建成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持续推进,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下,如何结合"放管服"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长效管控,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以编制《海绵城市监管技术指南》为契机,在调研两批30个试点城市推进模式的基础上,对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的管控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管控体制、管控模式、管控目标和管控...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绿道是指沿着河滨、溪谷、风景等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行者进入景观游憩的路线,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文化体验和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绿色廊道,它源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绿道建设基本不占用建设用地,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要求。而单车回归,尽可能少量使用汽车、摩托车等气通体排放量多的交通工具,正是在城市绿道建设的启发下产生的,这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有巨大作用。一、城市绿道建设理论绿道在园林景观学中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作为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其海绵化设计将直接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针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绿地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设计方法和分类设计要点进行了探讨。辨析了海绵型绿地的概念内涵,提出了核心设计目标和广义设计目标,及多专业协同的设计流程。公园绿地宜秉持"多功能"理念,将绿地功能与雨水控制利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绿地功能复合度和海绵功能。建筑与小区绿地在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海绵设计建设高品质生活环境。道路绿地应协同处理好径流污染、积水内涝等问题,以某道路绿地为例,阐述了在北方寒冷地区通过统筹红线内、外绿地,协同实现多目标雨水系统的具体方案。海绵型绿地建设应将绿地功能与海绵功能相结合,通过多专业配合和公众参与协同实现多目标,满足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因城市化而日益出现的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更有效、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指标评价方法,从环境地质角度出发考虑城市"海绵体"雨水环境承载力的地质属性,基于大量实际钻孔及原位渗水试验提取城市"海绵体"的环境地质参数。通过研究海绵城市建设中海绵能力和环境地质参数的内在关系,提出针对原始海绵地质条件的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地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和方法,最后以中国中部城市焦作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1)海绵渗水、海绵蓄水和海绵城市水容量三个海绵能力指标可有效表示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能力的优劣,指标值大于1表示该城市"海绵体"环境地质能力足以解决最大降雨带来的城市水问题;(2)焦作市研究区整体来说渗水能力较差,降雨条件下会导致地面产生地表径流,而城市"海绵体"蓄水能力及城市水容量较好,可容纳最大降雨条件下产生的地表渗水及渗水能力不足而产生的积水,不会发生城市洪涝灾害。同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比进行分析评价,给出海绵城市建设的详细建议。研究成果可为中原城市群海绵城市建设、城市雨水管理规划设计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一、引言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中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二、海绵城市的定义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8.
正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对城市给排水系统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给排水系统工程建设是市政工程地下管线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指导下,需要对给排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改善居住环境,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本文主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方面,对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中给排水建设进行了系统分析。所谓的海绵城市,主要是指适应能力较强的城市,此类城市有很好的吸收雨水、储蓄水和净水的功能,海绵城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多数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大都集中于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与应对,由此忽视了道路景观所具备的生态价值及效果,及其在城市整体规划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规划建设生态理念的产生,迅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反馈和认可,由此促使城市道路景观由以往单纯的功能特性逐步转变为符合交通功能需求且具备完善的生态系统。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生活空间及城市功能特性,有效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水平,给城市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以下首先阐述生态理念下城市道路景观改造的内涵,然后围绕淄博金晶大道的景观设计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正>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车伍认为,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为行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与挑战,更面临着诸多有待探讨的现实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符号和愿景很好,但是大家如果认识不到问题的实质,并且不能踏踏实实地将其解决,海绵城市建设可能会半途而废。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避免几个误区,如"只重视地下不重视地上"、"只重视灰色不重视绿色"或"只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