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报告的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对其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地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数。结果蘑菇中毒事件203起,中毒618人,死亡15人,主要发生在6—9月,绝大部分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的发生场所,高发地区为宁乡市、长沙县和浏阳市。2016—202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芙蓉区、开福区、岳麓区、天心区和雨花区)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数明显低于周边县市(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和宁乡市)(χ2=17.117,P=0.002)。2017年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起数最多,其余年份相差不大,死亡人数呈现降低趋势。结论 长沙市毒蘑菇中毒事件具有季节性和区域高发性的特点,对周边县市农村地区的50岁以上居民需调整宣传干预手段,减少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2012—2017年江西省毒蘑菇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毒蘑菇中毒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国家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系统”查询2012—2017年江西省上报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7年江西省共报告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起数120起,发病人数463人,死亡人数19人,病死率为4.1%;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5年,占事件总起数的33.3%(40/120);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8月份;九江市、鹰潭市、吉安市和抚州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家庭毒蘑菇中毒事件占中毒事件总起数的92.5%(111/120);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率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原因。中毒类别主要以灰花纹鹅膏菌和铅绿褶菇为主。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造成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浙江省毒蘑菇中毒发生规律和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的预警及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0—2016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浙江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7年内共报告毒蘑菇中毒暴发事件42起,累计中毒病例192例,死亡13例,死亡例数占浙江省同期食源性疾病暴发总死亡例数的76.5%(13/17)。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16年,占总数的40.5%(17/42)。6~10月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期,中毒事件起数、发病例数分别占95.2%(40/42)和97.9%(188/192)。死亡例数均集中在6~8月。家庭是毒蘑菇中毒的主要发生场所, 占总事件起数的83.3%(35/42)。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地市是杭州市、金华市、绍兴市,事件起数在前3位的县(市、区)是宁海县、桐庐县、嵊州市。病例症状以胃肠炎型为主,占总发病例数的72.4%(139/192)。发病潜伏期最短为18 min,最长为15 h,中位数为2 h。从两起严重脏器损害型事件的毒蘑菇中检测出鹅膏多肽。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浙江省造成食源性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对高发季节、高发地区及高发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干预, 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湖北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21—2023年湖北省营养与食品卫生信息管理平台食源性疾病监测子系统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湖北省共计上报毒蘑菇中毒事件数134起,发病人数384人,死亡6人,病死率为1.56%。2023年上报事件数和发病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53.73%和55.73%。事件主要发生在7~9月份;宜昌市和武汉市是毒蘑菇中毒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场所(95.52%,128/134),农村家庭高于城市家庭,且死亡主要发生在农村家庭。49.25%的毒蘑菇中毒明确了毒蘑菇种类,有4起事件有明确的毒蘑菇毒素检测结果。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引发湖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关口前移,采用适宜方式在毒蘑菇中毒来临之前对重点地区和人群进行科普宣传,不采不买不食野生蘑菇,同时加强毒蘑菇采样、鉴定及监测,为医院救治提供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云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及空间相关分布,为制定云南省蘑菇中毒事件有效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5-2019年云南省报告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相关信息,描述和分析时间、发生场所、空间相关性和毒蘑菇种类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05-2019年云南省共报告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016—2020年湖北省毒蘑菇中毒流行特征,为预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报告的湖北省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湖北省共计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63起,发病487人,死亡17人,病死率为3.49%(17/487)。事件数最多的是2020年,占总事件数的34.36%(56/163);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在6-10月份;恩施州和宜昌市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地区;家庭是毒蘑菇中毒主要发生场所,占事件总数的93.87%(153/163);农村毒蘑菇中毒事件远高于城市;误采误食是毒蘑菇中毒的原因。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湖北省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在高发季节对重点区域、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教育群众不采不食野生蘑菇。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2016—2020年郴州市毒蕈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为制定毒蕈中毒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和整理2016—2020年郴州市通过“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系统”上报的毒蕈中毒事件资料,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区、人群特征以及毒蕈来源、种类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6—2020年郴州市共报告毒蕈中毒事件131起,发病461例,死亡6例,病死率为1.3%;事件起数最多的是2020年,中毒发生时间集中在5~10月;事件报告起数和发病人数居前3位的依次是嘉禾县、北湖区和宜章县,多发生在农村地区;家庭是毒蕈中毒高发场所,毒蕈主要来源于市民自行采摘,也有部分从市场购买;已知毒蕈种类的中毒事件中的事件起数和发病例数前3位的依次为日本红菇、大青褶伞、近江粉褶菌,死亡病例由灰花纹鹅膏和亚稀褶红菇中毒引起。结论 应针对特定时间、地点和人群进行毒蕈中毒宣传教育,同时应加强对野生蕈市场销售的监管,开展毒蕈中毒的相关研究,以科学预防毒蕈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武汉市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处置过程,鉴定引起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为做好此类中毒事件的处置提供借鉴。方法收集事件病例资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中毒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食用自行采摘并炒制的蘑菇,食量不等。病例早期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后期以肝、肾和凝血功能损伤为主。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裂皮鹅膏菌。结论本次事件是因误食裂皮鹅膏菌引起的急性中毒。结合流行病学特点和患者临床表现,证实了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裂皮鹅膏菌的物种鉴定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浙江省长兴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中毒蘑菇的种类,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总结调查处置经验,为中毒患者的救治和中毒的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对中毒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系统学鉴定。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共发病3人,其中1例重症,2例轻症,罹患率为100%,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其中1例经短暂“假愈期”后出现严重横纹肌溶解中毒症状,血清肌酸激酶(CK)最高达318 200 U/L。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及分子系统学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结论 本次事件是一起因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加强宣传教育,提升民众防范意识,提高医疗机构的诊断救治能力是预防毒蘑菇中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我国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预防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导致的酵米面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20年全国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对事件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的描述性分析,应用Excel 2013软件和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2020年,全国共报告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30起,中毒188例,死亡85例,病死率为45.21%;其中较大级别事件占事件总数的93.33%(28/30),病死率53.13%。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头晕、腹泻。主要发生在5~9月;全国有7个省份22个县报告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主要位于我国华南、西南和东北地区。人群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病死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引起中毒事件的主要中毒食品有谷类食品和木耳;谷类食品中,家庭自制的谷类发酵制品占80.00%华南和西南地区以玉米粑、糯玉米汤圆、河粉等食品为主,北方地区以酸汤子为主。结论 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因其高病死率往往引起社会的重视。2005—2020年,除2013、2017和2019年外,其他年份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引起的中毒事件均有报告。事件发生地区主要为农村地区,以家庭自制的谷类发酵食品为主,近年来发生在城市地区由市售食品河粉引起中毒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预防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中毒事件主要从食品加工方式和饮食习惯等环节进行规范管理,提倡科学饮食,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贵州省2011—2021年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流行特征分析,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贵州省2011—2021年上报至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的毒蘑菇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贵州省2011—2021年共报告毒蘑菇中毒1 527起,中毒5 312人,死亡95人,病死率1.79%;2020年报告起数最多;第二、三季度高发;中毒场所主要发生在家庭;报告死亡事件55起。结论 毒蘑菇中毒是贵州省报告最多、引起死亡最多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家庭,应加强有效的宣传教育,降低贵州省毒蘑菇中毒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2020年6月湖南省郴州市发生的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中毒原因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可疑毒蘑菇样品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同时应用液质联用法测定蘑菇样品和患者血液中的蘑菇毒素。结果 本次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病7人,死亡1人;患者均进食了自行采摘的野生蘑菇,潜伏期14~23 h,早期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进而出现进行性肝损害,严重者因急性肝衰竭而死亡;患者血液生化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异常升高;采集现场剩余可疑毒蘑菇样品,经外观形态学鉴定和蘑菇毒素检测,综合鉴定为灰花纹鹅膏。结论 本次事件是因误采误食灰花纹鹅膏引起的中毒事件,建议加大毒蘑菇中毒宣传力度,建立蘑菇毒素快速筛查技术,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以减少毒蘑菇中毒和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掌握湖南省毒蕈中毒造成的疾病负担,为科学安排卫生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调查问卷,针对2016年湖南省毒蕈中毒暴发事件开展现场调查的同时对每一位毒蕈中毒患者进行疾病经济负担调查并填写调查表。结果 调查232例毒蕈中毒就诊患者,疾病总经济负担为998 889元(人均疾病总经济负担为4 306元),其中直接经济负担为959 658元,间接经济负担为39 231元。结论 经调查得到2016年湖南省毒蕈中毒患者的人均疾病总经济负担为4 306元,估算2016年湖南省监测报告毒蕈中毒1 632例的总经济负担为7 027 392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分析贵州省毕节市发生的一起灰花纹鹅膏中毒事件,为贵州省毒蘑菇中毒的诊断、调查、检测鉴定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该起事件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可疑野生蘑菇进行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进行毒素检测。结果 该事件为食用自采野蘑菇共导致4人中毒,其中3人死亡。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毒蘑菇为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a),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二羟鬼笔毒肽毒素被检出。结论 该起毒蘑菇中毒由村民误采误食灰花纹鹅膏引起,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对毒蘑菇中毒的预防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Mushroom poisoning is a severe problem of public health, however, information about its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is still limited.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focused on Sardinia that investigates data about mushroom poisoning describing epidemiology, clinical presentation, seasonality, and the most common involved species. In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e analyzed data recovered from the database of Mycological Inspectorates during a 10-year period (2011–2021). Overall, 164 cases of mushroom poisoning have been identified, with significant peaks in autumn. The highest number of episodes of intoxication were recorded in Cagliari (64), followed by Carbonia (55) and Sanluri (45), although the annual distribution of cases among the provinces varied considerably in the study period. Thanks to the expertise of the Mycological Inspectorate service, the implicated speci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162 cases (98.78%); 81 cases were caused by toxic species, 60 by edible, and 45 by not edible species. Omphalotus olearius and Agaricus xanthodermus were the most represented toxic species (22% and 18%, respectively); Boletus aereus (18%) was the most frequent edible species, while Boletaceae were the prevalent not edible mushrooms. The data collected in South Sardinia over a period of 10-years demonstrate how a correct and rapid recognition of mushroom poisoning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of lack of knowledge, on the part of the population,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consultancy services. Because most illnesses from poisonous mushroom ingestion are preventable, increased public awareness about the potential dangers of mushroom poisoning is mandatory.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2004-2010年野生蕈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云南省野生蕈食物中毒发生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野生蕈中毒防治及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2004—2010年云南省各县(区)野生蕈中毒网络直报数据,分析野生蕈食物中毒的时间趋势、季节分布及场所分布特征。结果中毒事件报告数最多的是2004年,占7年总报告数的26.3%,中毒人数最多的是2005年,占7年总报告人数的21.7%。二、三季度野生蕈食物中毒的事件数、中毒人数占很高比例,事件数分别占39.5%和50.2%,中毒人数分别占39.3%和52.4%。农村及家庭发生野生蕈食物中毒事件数最多,占总数的90.9%。结论野生蕈食物中毒是云南省危害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应采取相应措施对高发季节和高发地区人群进行重点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012—2017年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2017年云南省报告的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资料建立数据库,并按时间、地区、场所、中毒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报告有毒动植物中毒事件530起,发病4 147人,死亡64人。第四季度为发病高峰,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年总数的30.8%(163/530)、37.4%(1 553/4 147)和50.0%(32/64);有毒植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楚雄州、大理州、玉溪市,占总数的44.2%(212/480);有毒动物中毒报告起数较多的州(市)为迪庆州、怒江州、保山市,占总数的80.0%(40/50)。家庭中毒报告起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63.6%(337/530)、40.3%(1 672/4 147)和89.1%(57/64)。引起有毒动物中毒事件的食物主要是蜂蛹(7.9%,42/530),引起有毒植物中毒事件的食物前5位依次为乌头(30.2%,160/530)、四季豆(29.2%,155/530)、蓖麻子(5.3%,28/530)、蜂蜜(3.8%,20/530)和油桐(3.6%,19/530)。结论 云南省有毒动植物中毒问题突出,应完善食物中毒的应急处理体系,广泛宣传有毒动植物中毒的预防知识,以有效地减少云南省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