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以烘青绿茶、工夫红茶为原料分别加工绿茶酒和红茶酒,研究其贮藏过程中茶多酚含量、色差值和沉淀量的变化趋势,并采用1,1-二苯-2-苦基肼(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法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法测定茶酒贮藏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绿茶酒和红茶酒均采用62%(vol)高粱酒浸提和52%(vol)高粱酒调配,且质量浓度分别为1.0、1.5 g/L时的感官评分最高;贮藏30 d后,绿茶酒的茶多酚含量、亮度、绿色度、ORAC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逐渐降低,黄色度及沉淀量逐渐增加;红茶酒的茶多酚含量、亮度、ORAC值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逐渐降低,黄色度基本不变,红色度及沉淀量逐渐增加。表明茶酒在贮藏时,茶多酚含量、澄清度和抗氧化能力均有所降低,其色泽则会逐渐褐变。  相似文献   

2.
探讨琼脂和蛋清对发酵型绿茶酒的澄清效果,得出一种适合作为发酵型绿茶酒的澄清剂。结果表明,2%蛋清澄清剂最佳的添加量为0.8 g/L,该添加剂量可使成酒透光率达到95%以上,感官评分达81.5分;蛋清的加入使茶酒总酸含量明显降低,对酒精度影响不大,糖含量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但总体变化缓慢。2%琼脂最佳添加量为0.6 g/L,该添加剂量可使成酒透光率达到87%,感官评分达81分。琼脂的添加使茶酒的总酸含量降低,对糖含量和酒精度影响不大。综上,蛋清相较琼脂而言更适合作发酵型绿茶酒的澄清剂,最佳作用条件为2%蛋清以0.8 g/L进行添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ZTC-101澄清剂对速溶茶工业化生产中不同阶段的绿茶提取液进行试验,研究ZTC-101澄清剂处理绿茶提取液的效果及最佳工艺条件。【方法】将绿茶生产中不同阶段的茶提取液作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ZTC-101澄清剂对绿茶提取液的工艺条件。以绿茶提取液的浊度和透光率为指标,重点探讨了澄清剂添加量、茶提取液的浓度、pH值、澄清温度等工艺参数对茶提取液澄清效果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ZTC-101澄清绿茶提取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澄清剂添加量为0.6%,选择生产中的陶瓷膜截留液,温度维持在50℃,pH值维持在4~6。【结论】ZTC-101澄清剂适用于速溶茶工业化生产中陶瓷膜截留液的澄清,经济实用,可用于速溶茶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以百合茶酒为原料,分别研究了壳聚糖、明胶、单宁、蛋清粉、皂土5种澄清剂及其不同添加量对百合茶酒澄清效果的影响,同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对百合茶酒澄清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考察蛋清粉添加量、离心转速、离心时间对百合茶酒透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 5种澄清剂对百合茶酒均有一定的澄清效果,蛋清粉的澄清效果最明显,通过正交试验获得百合茶酒澄清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蛋清粉添加量为0.07%,离心转速为10 000 r/min,离心时间为9 min时,在此最佳澄清条件下,所得的百合茶酒外观透明,有原茶汤色,无沉淀;酒香细腻、醇香,无不良气味;且具有典型的百合茶酒酒香,感官评分为80分,总糖含量为6%,总酸含量为5.28 g/L,茶多酚含量为0.38 g/L,透光率为98.41%。  相似文献   

5.
绿茶、红茶加工工艺对茶鲜叶中多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槠叶种一芽二、三叶鲜叶,按照传统的加工工艺分别制成绿茶和红茶。以鲜叶为对照,应用分光光度法和RP—HPLC法对绿茶、红茶的多酚类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鲜叶相比,(1)绿茶中多酚类物质总量保持不变,而红茶中多酚类物质总量下降了43.8%;(2)绿茶中儿茶素总量几乎不变,而红茶下降了80.6%;(3)红茶中茶黄素和茶红素分别上升了565.5%和74.5%。  相似文献   

6.
探讨以崂山绿茶为原料开发研制高品质的绿茶发酵酒的酿造工艺,对影响绿茶酒质量部分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绿茶酒的浸汁条件、酵母添加量、澄清条件等进行研究,得出了制备绿茶酒的最佳工艺。茶汁浸提条件:茶水比l∶70,浸提温度为85℃,浸提时间为10min,pH值为5;酵母添加量为3%,主发酵温度为22℃为绿茶酒最佳发酵条件;最佳澄清方法为4U/g单宁酶及0.7%壳聚糖澄清法。该工艺生产的茶酒融合了茶和酒的香气,口感柔和,酒体色泽透亮,品质好,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相关检测标准,以梵净山茶为研究对象,测定翠珠绿茶、金黔红红茶、梵针黑茶中主要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矿物质元素、重金属含量,比较3种梵净山茶的营养成分差异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翠珠绿茶的维生素C含量较高为191.50 mg/100 g,梵针黑茶的还原糖和总糖含量较高分别达3.42%和7.24%,金黔红红茶的总糖含量较低;梵针黑茶的粗纤维含量最高达13.43%,3种梵净山茶的EAA/TAA的比值均大于40%,EAA/NEAA比值均大于60%,远超过WHO/FAO理想蛋白的标准模式;金黔红红茶游离氨基酸总量较高为2.167 g/100 g,翠珠绿茶茶氨酸含量较高为0.635 g/100 g;梵净山茶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可作为人体补充矿物质元素的重要来源,其中翠珠绿茶的Fe、Se含量较高分别为674.76 mg/kg、7.56 mg/kg,金黔红红茶的Zn、Cu含量较高分别为116.95 mg/kg、77.90 mg/kg;重金属含量测定结果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交联-包埋-交联的方法共固定化了单宁酶和β-葡萄糖苷酶,2种酶的活力回收率分别为67·3%和46·0%。将共固定化酶应用于茶饮料的除混和增香,结果表明,经共固定化酶处理后,绿茶、红茶、乌龙茶3类茶的香精油总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绿茶的香精油总量增加最多,增长率达20·69%,乌龙茶和红茶分别为10·30%,6·79%;3类茶的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增加,增幅依次为绿茶(52·17%)>红茶(12·94%)>乌龙茶(8·83%),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下降,降幅依次为绿茶(20·0%)>乌龙茶(16·68%)>红茶(5·04%);实验中还研究了用共固定化酶处理绿茶饮料的抗沉淀效果,未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饮料低温时的浊度比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要高,贮藏3个月,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的澄清度一直很高,而未经共固定化酶处理的绿茶在60d后有少许沉淀产生。  相似文献   

9.
响应面优化糯米茶酒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中低档茶叶的经济附加值,以红茶与糯米为主要原料,进行生料法糯米茶酒的研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糯米茶酒的生产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糯米中添加2.1%红茶粉、2.0%酒曲及2倍质量的纯净水,30.0 ℃发酵13.8 d,经后续澄清、煎酒后可获得感官评分91.87分、酒精度12.33%vol的糯米茶酒。酒体呈黄褐色、酒香与茶香和谐、酒体丰满,理化指标符合GB/T 13662—2018《黄酒》标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检测糯米茶酒中黄酮类物质及其含量,其中,芦丁、槲皮素、杨梅素、山奈酚含量分别为98.23 mg/L、25.45 mg/L、16.71 mg/L、2.72 mg/L;采用液液萃取(LL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共检测出糯米茶酒42种香气物质,其中,芳樟醇、香叶醛、β-大马酮等16种香气物质是糯米茶酒所特有。  相似文献   

10.
三类茶中茶氨酸、咖啡碱及多酚类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比较分析了绿茶类的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红茶类的祈门红茶和立顿红茶、黑茶类的普洱茶Ⅰ(特级标准样)和普洱茶Ⅱ(临沧出产)中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多酚类和没食子酸等物质的含量;研究了绿茶、红茶和普洱茶中茶氨酸与咖啡碱的比例关系、儿茶素的组成特征及含量,探讨了上述物质作为茶叶品质控制和鉴定的综合指标参数以及相关生理功效方面的组效关系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挤压重组糙米蒸馏酒为酒基、刺五加茶汁为茶基,配以赤藓糖醇和柠檬酸制作茶酒,并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试验法优化茶酒制作工艺。结果表明,茶酒最佳制作配方为柠檬酸添加量0.14%,赤藓糖醇添加量4%,酒基与茶基的体积比0.5∶1.0,制备的茶酒色泽橙黄、晶亮透明、无沉淀和悬浮物,茶香和酒香融合协调,口感丰富,酸甜适口。酒精度为9.0%vol、总酸含量为4.23 g/L、可溶性固形物为14.18%、透光率为76.68%,总黄酮、总多酚和多糖含量分别为28.57 mg/L,287.08 mg/L和1 112.68 mg/L,特征物质紫丁香苷和异嗪皮啶含量分别为4.09 mg/L和5.86 mg/L,且对DPPH、羟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最大清除率分别为(90.39±3.32)%、(88.33±2.89)%、(80.81±3.19)%,清除能力较强。因此,该研究制备的茶酒具有较高的品质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2.
浓香型苦丁茶酒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苦丁茶分别采用加水煮沸与酒精浸提制成浓茶汁,两种茶汁合并、精滤后得茶叶调味酒。将调味酒稀释后兑入到38%(v/v)浓香型基酒中,用冰糖、甜味剂、柠檬酸勾调,再用10%的明胶悬浮液使酒液澄清,得酒精度20%(v/v)的苦丁茶酒。该酒既保持了浓香型酒的特点,又有茶饮料的风格。(陶然)  相似文献   

13.
超滤膜分离对绿茶茶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滤膜对绿茶茶水的分离效果 ,为超滤分离技术应用于绿茶饮料和茶多酚的工业生产提供了有关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截留分子量小于 2 0 0 0 0的超滤膜 ,对茶水中的固形物、茶多酚的截留率分别高达 89%、 87% ;截留分子量高于 10 0 0 0 0的超滤膜可有效截留茶水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和果胶类物质 ,改善了茶水的溶液特性 ,有利于茶多酚的工业生产 ;操作温度对茶水的超滤效果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茶汤纳米聚集体是茶多酚和蛋白质等自组装而成的纳米胶粒,是各组分介于游离分子与沉淀颗粒的中间状态。为探究牛奶对茶汤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红茶为原料,以1:50茶水比浸提茶汤,按不同比例添加全脂、半脱脂和脱脂牛奶,利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聚集体,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各组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总光强和平均直径,采用福林酚法分析其茶多酚浓度和分布率,比较研究牛奶添加比例、脂肪含量和茶类等因素对纳米聚集体物理化学特性和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脂肪含量的牛奶均会促使部分牛奶纳米胶粒与茶汤纳米聚集体结合,导致茶汤超过90%的茶多酚富集于纳米聚集体,使绿茶和红茶的游离茶多酚比例分别降低78%和67%。初步证实:添加牛奶会促进绿茶、红茶的茶多酚参与分子聚集,使游离茶多酚比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本地特产苦丁茶和大米为原料制备苦丁茶米酒,通过单因素试验、响应面试验优化其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苦丁茶米酒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0∶0.8(g∶mL)、酒曲添加量0.6%、发酵时间98 h、发酵温度30℃。在此优化条件下,苦丁茶米酒酒精度为7.1%vol,茶多酚含量0.87 mg/mL,糖度为19.7°Bx,感官评分89.7分,酒质呈淡绿色,色泽透明,甜度适中,富含茶多酚,入口有米酒香味,后味伴随着苦丁茶的香气,口感协调,产品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符合国标GB 2758—2012《发酵酒及其配制酒》要求。  相似文献   

16.
黄山毛峰茶主要呈味物质浸出浓度与浸出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黄山毛峰茶主要呈味物质的浸出规律,按水温、冲泡时间双因子与水温、冲泡次数双因子正交对黄山毛峰茶做冲泡试验,并对茶汤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的浓度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次冲泡过程中,茶汤中主要呈味物质的浓度随冲泡时间的延长与温度的提高而增加,但浸出速率在不同的时间段和不同的温度下有所差异;分次冲泡过程中,茶汤中各成分浸出浓度最大值的出现受冲泡温度与冲泡次数的影响,酚氨比随冲泡次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陈继良 《酿酒》2020,47(2):15-18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传统典型的白酒香型之一,具有“醇香浓郁、甘冽清爽、回味悠久”的特点,一直以来深受大众的喜爱。总结归纳了浓香型白酒在酿造中的四大功能菌的特性:细菌、酵母、霉菌与放线菌,以及利用功能菌来提升酒体品质的两大应用方式:将功能菌加入到入窖前的酒醅中与利用功能菌改善反复使用的人工窖泥。从四种主要的功能菌的功能特性研究及在浓香型白酒酿造中的应用两方面进行总结,旨在为更好地将功能菌在浓香型白酒中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茶类产品为主要原料,进行微生物发酵得到的茶酒,内含丰富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固形物等成分,具有营养、保健、医疗3大功能。主要从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这3种主要营养成分分析茶酒的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素芳  袁勇  双少敏  董川 《食品科学》2009,30(2):218-220
研究重铬酸钾与茶多酚反应的最佳条件,建立了重铬酸钾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绿茶中茶多酚总含量的定量分析方法。在硫酸强酸性介质中重铬酸钾能氧化茶多酚,其吸光度随茶多酚浓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值与茶多酚的浓度呈线性关系。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7.21 × 10-5g/ml,相关系数为0.9994,RSD 在1.09%~2.44%(n=5)之间,回收率在98.3%~103.6% 之间,分析结果与高锰酸钾滴定法相一致。该方法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测定成本低,可应用于绿茶中茶多酚总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绿茶发酵酒工艺优化及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香气成分含量的变化分析。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绿茶酒发酵工艺,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儿茶素和香气成分变化。结果:绿茶酒发酵工艺参数为:绿茶用量4 g/L、蔗糖20%、蜂蜜50 g/L、葡萄酒酵母接种量5 g/L,发酵温度28 ℃,发酵10 d后过滤陈酿得绿茶酒;绿茶酒发酵过程中6 种儿茶素组分含量均有所增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增加较为缓慢,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增加迅速,分别增加了10.88 倍和17.33倍;发酵初始、发酵结束及陈酿的绿茶酒分别检测出香气成分87、88种和94种,各占检测出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92.93%、98.26%和91.87%;香气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在发酵过程中均变化明显,体现绿茶酒由茶香到酒香的变化。结论:绿茶可以发酵茶酒,发酵后绿茶酒的保健成分儿茶素含量增加,酒体醇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