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寻找代替化学防腐剂的绿色安全天然添加剂,研究了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以丁香酚为原材料,采用96孔板微量稀释法和琼脂平板稀释法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通过菌落数直观地确定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和MBC值;并以分光光度计法探究不同质量浓度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苹果酸脱氢酶(MDH)和琥珀酸脱氢酶(SDH)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为600 μg/mL,最低杀菌浓度(MBC)为700 μg/mL,其可将金黄色葡萄球菌菌体蛋白质质量浓度、苹果酸脱氢酶(MDH)酶活、琥珀酸脱氢酶(SDH)酶活分别降至0.033 mg/mL、8.28 U/mg、2.40 U/mL,原因可能是抑制了菌体三羧酸循环和电子链传递中相关关键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暴马丁香抑菌活性、抗氧化作用研究及微量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暴马丁香的抑菌活性、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并测定其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以暴马香茎皮80% 乙醇提取物为材料,采用滤纸片法对5 种常见细菌的生长抑制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并讨论温度、pH 值及紫外线对提取物抑菌效果的影响。采用DPPH 法测定其抗氧化作用;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 法测定其微量元素Fe、Mn、Zn、Cu 的含量。结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 为1.563mg/mL,对沙门氏菌和巴氏菌的MIC 均为6.25mg/mL。高温、酸性环境等对抑菌作用均无明显影响。其提取物50% 抑制浓度(IC50)为0.042mg/mL。微量元素含量Fe 为880.5μg/g、Mn 为26.03μg/g、Zn 为60.9μg/g、Cu 为10.13μg/g。结论:暴马丁香茎皮有着良好的抑菌效果及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其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3.
不同防腐剂对3 种模式腐败菌抑菌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食品防腐剂对腐败菌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不同防腐剂对藤黄微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结果:对于藤黄微球菌(G+),抑菌效果最好的是乳酸链球菌素(Nisin)与ε- 聚赖氨酸,MIC 均为12.5μg/mL;对于枯草芽孢杆菌(G+),抑菌效果最好的是丙酸钙、丁二酮、柠檬酸、柠檬醛和D- 异抗坏血酸钠,MIC 均为6.25μg/mL;对于大肠杆菌(G -),抑菌效果最好的是过氧化氢和丁二酮,MIC 均为25μg/mL。结论:不同防腐剂对3 种模式腐败菌的抑制效果有所差异,应复配使用。  相似文献   

4.
王英臣 《食品科学》2014,35(7):68-71
考察温度、pH值、可见光和紫外线对酸浆宿萼中提取的酸浆苦素抑菌特性的影响。通过对几种常见腐败菌和致病菌的抑菌性测定,结果表明:酸浆苦素对于革兰氏阳性菌的抑菌效果较明显,对部分霉菌有抑制效果,对酵母菌无抑菌效果。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31.3 μg/mL,对于霉菌中纯黄丝衣霉的MIC为62.5 μg/mL。pH值对酸浆苦素抑菌性影响较大,其次是温度,可见光和紫外线对其抑菌效果影响不明显。在20~35 ℃时抑菌活性最强,高温对其抑菌活力影响不大。酸浆苦素抑菌性在酸性、中性、弱碱性溶液中均较为稳定,而强碱性环境会迅速破坏其抑菌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假升麻根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抗氧化作用进行研究,并测定假升麻根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方法:以假升麻根80%乙醇提取物为材料,采用滤纸片法对5种常见细菌的生长抑制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测定,并讨论温度、压力、pH值及紫外线对提取物抑菌效果的影响。采用DPPH法测定其抗氧化作用;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微量元素铁、锰、锌、铜的含量;采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假升麻根80%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3.125mg/mL,对沙门氏菌的MIC为6.25mg/mL,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链球菌的MIC均为50mg/mL。热处理、酸性环境等对抑菌作用均无明显影响。假升麻根乙醇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最低质量浓度为0.0025mg/mL,最高质量浓度为0.32mg/mL,其清除率达85.5%,对DPPH自由基50%抑制质量浓度为0.009mg/mL。假升麻根中微量元素Fe含量为1538.3μg/g,Mn为149.8μg/g,Zn为54.98μg/g,Cu为9.625μg/g。结论:假升麻根有着良好的抑菌效果及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其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4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甲酯、乙酯、丙酯、丁酯)同时测定的生物炭萃取-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样品中的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经生物炭吸附-甲醇脱附,0.45μm有机微孔滤膜过滤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结果:采用外标法测定,4种对羟基苯甲酸酯在0~200μg/mL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r)≥0.997,检出限为0.9μg/mL^2.1μg/mL,加标回收率为87.1%~98.2%,相对标准偏差为2.3%~7.1%。采用本方法对3个厂家的小苏打水进行检测,均检出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其含量分别为16.82μg/mL、14.09μg/mL、24.18μg/mL,符合国家标准。结论:本方法适用于饮料中4种对羟基苯甲酸酯类的同时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7.
反丁烯二酸蔗糖甲酯的功能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防腐防霉剂的构效关系和乳化剂的分子结构特点,合成了反丁烯二酸蔗糖甲酯。抑菌实验表明:对几种常见微生物,酯化度为5.5的反丁烯二酸蔗糖甲酯的最低抑菌浓度比山梨酸的低而接近于富马酸二甲酯,说明其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反丁烯二酸蔗糖甲酯的抗菌半衰期要长于山梨酸和富马酸二甲酯,说明其抗代谢性能好,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价值。乳化实验表明:酯化度为5.5的反丁烯二酸蔗糖甲酯的HLB值为6.8、临界胶束浓度为0.7g,L、浓度为0.3%溶液的表面张力为28.5mN/m,都接近于span-80,说明反丁烯二酸蔗糖甲酯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有关反丁烯二酸蔗糖甲酯的抗菌特性及乳化特性在食品、日化及涂料等工业领域的应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藜麦麸皮为材料,通过双相酸水解法、直接酸解法、酶解法三种方法去处理藜麦麸皮,并利用正丁醇萃取获得藜麦低级性皂苷。经过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及纸片法测定抑菌活性;并用酪氨酸酶抑制实验推测其抑制黑色素作用。最后用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electrospray ionis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来对抑菌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效果最好的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经过双相酸水解转化的化合物活性最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氏肠炎杆菌的MIC=0.60 mg/mL,MBC=1.20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的MIC=0.30 mg/mL,MBC=1.20 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0.5 mg/mL的转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达到68.09%。根据LC-MS/MS及HPLC可知,经正丁醇萃取的水解后的化合物为皂苷。经过两相酸解后,部分皂苷发生了水解反应,造成了化合物极性的降低。利用双相酸水解法从藜麦麸皮中萃取藜麦皂苷元提高了化合物的活性,增强了皂苷的抑菌和酪氨酸酶抑制作用,并且提取率明显高于直接酸解法和酶解法。  相似文献   

9.
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法和总还原能力法测定橄榄苦苷体外抗氧化活性,以滤纸片法考察橄榄苦苷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稀释法分析橄榄苦苷对3 种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和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显示:橄榄苦苷在0.02~0.08 mg/mL范围内与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相比始终表现出强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能力;橄榄苦苷对3 种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表现为延缓细菌的对数生长期;在研究质量浓度范围内橄榄苦苷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最强,10 mg/mL时其抑菌圈直径d=(20.77±0.47)mm,为极度敏感,MIC为0.025 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高敏感(d=(19.23±0.44)mm>15 mm),MIC为0.05 mg/mL;而枯草芽孢杆菌处于中度敏感状态(d=(11.48±0.60) mm<15 mm),MIC为0.4 mg/mL。结果表明,橄榄苦苷具有极强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
对羟基苯甲酸壳聚糖酯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结果表明对羟基苯甲酸壳聚糖酯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无论是革兰氏阴性菌或阳性菌,还是酵母菌和霉菌,该酯都有很强的抑菌效果。对羟基苯甲酸壳聚糖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值分别达到了0.01%和0.025%。对羟基苯甲酸壳聚糖酯在更大的pH值(pH4~10)范围内呈现强烈的抑菌活性,比反应物壳聚糖(pH6.0以下)的应用范围更宽;由于壳聚糖结构单元上存在游离氨基的缘故,所以对羟基苯甲酸壳聚糖酯在酸性环境下对细菌的抑菌活性优于在碱性环境中。对羟基苯甲酸壳聚糖酯的热稳定性良好。在苹果汁和肉汁食品体系中,对羟基苯甲酸壳聚糖酯仍表现出强烈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枣核木醋液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抑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立华  王丹  宫文哲  唐婷婷 《食品科学》2016,37(14):123-127
为了充分利用枣核资源,采用干馏法(150~400 ℃)制得枣核木醋液,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化学成分,通过对大肠杆菌、青霉菌及石榴干腐病菌的抑菌实验评价其抑菌活性。结果显示,枣核木醋液中含有35 种化合物,主要为酚类、酮类、有机酸类、醛类和杂环化合物等,其中含量最多的是酚类、酮类化合物和有机酸,三者占总检出成分的71.01%。枣核木醋液对大肠杆菌、青霉菌及石榴干腐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并呈现剂量依赖效应,对3 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25%、2.5%和0.625%。表明枣核木醋液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初步分析酚类物质和有机酸是其抑菌的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辐照对有机弱酸类防腐剂抑菌性的影响,实验以革兰氏阴性(G-)菌肠炎沙门氏菌、福氏志贺氏菌、大肠杆菌和革兰氏阳性(G+)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肠膜明串珠菌为目标菌株,采用酶标比浊法测定山梨酸钾、双乙酸钠、丙酸钠、丙酸钙和脱氢醋酸钠在固态粉末和溶液状态下,经0、5、10、15 kGy的60Co γ射线辐照后抑菌性的变化,同时确立酶标比浊法的检测波长和防腐剂质量浓度。结果表明:5 kGy以下的低剂量辐照对防腐剂的抑菌性基本不产生影响,10~15 kGy辐照对防腐剂的抑菌性产生影响,能使多数防腐剂的抑菌性增加,且辐照剂量越高影响越大;辐照对防腐剂溶液抑菌性的影响比固态防腐剂粉末大;G+菌对辐照防腐剂抑菌性的变化比G-菌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田甜  武俊瑞  岳喜庆 《食品科学》2014,35(18):78-83
为更好地研究传统豆酱中脂肪酸的组成,先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豆酱中的脂肪酸,分别利用酸酯化法、碱酯化法和酸碱酯化法对脂肪酸进行甲酯化,正己烷萃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根据标准谱库NIST11.L,结合有机质谱学规律对脂肪酸甲酯进行定性分析,并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衍生化后,脂肪酸甲酯在33 min内完全分离,利用酸酯化法可分析出10 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棕榈酸甲酯13.62%、油酸甲酯23.95%、亚油酸甲酯48.91%;利用碱酯化法可分析出4 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油酸甲酯10.42%、亚油酸甲酯19.63%;利用酸碱酯化法可分析出10 种脂肪酸,其中含量较高的物质有棕榈酸甲酯13.64%、油酸甲酯24.16%、亚油酸甲酯49.07%。本方法无需标准品即可快速定性检测豆酱中的脂肪酸,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4.
于微  马春丽  孙婷婷  刘美  邹莉 《食品科学》2015,36(3):142-146
从实验室保存的7 株乳酸菌中,经分离纯化,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筛选获得1 株高产细菌素的菌株KLDS 1.0338,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的干扰以及蛋白酶敏感性实验,确定抑菌作用是由细菌素产生的。通过菌株形态学分析,生理生化及16S rDNA分析鉴定菌株KLDS 1.0338为干酪乳杆菌ATCC 334。进一步利用该菌株制作农家干酪,考察4 ℃贮藏期间干酪的变化,添加KLDS 1.0338干酪乳杆菌的实验组抑菌活性显著大于未添加KLDS 1.0338干酪乳杆菌组(P<0.01),实验组的pH值下降平缓,可以有效延长农家干酪的货架期,并保持产品原有的色泽、风味、质构等感官特性。  相似文献   

15.
抑制青霉菌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物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市售酱菜中筛选具有抑制青霉菌活性的乳酸菌,测定其对酱菜中主要霉菌及产毒真菌的抑菌效果,分析乳酸菌抑制青霉菌的有效成分,并对乳酸菌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采用双层平板法对酱菜中具有抑制青霉菌活性的乳酸菌进行筛选,打孔法测定其抑制青霉菌作用,并采用蛋白酶消化、调节pH值、热处理等方法分析抑菌物质的有效成分,采用16S rDNA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后测序对乳酸菌进行鉴定。结果:从酱菜中筛选出的14 株乳酸菌中,其中3 株对酱菜中分离的青霉菌及2 株产毒真菌的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蛋白酶处理、pH值调节对乳酸菌发酵浓缩液的抑菌活性会有不同影响,但是3 种加热处理并不改变抑菌效果。3 株乳酸菌经鉴定分别为: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结论:从酱菜中分离的乳酸菌对酱菜中青霉菌及某些产毒霉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推测其抑菌成分可能为小分子肽和/或有机酸。  相似文献   

16.
应用脂肪酸甲酯快速筛选植物油中掺假地沟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植物油和地沟油中脂肪酸酯存在方式的不同,建立植物油中地沟油掺假的快速筛选方法。植物油中脂肪酸是以甘油三酯的形式存在,地沟油中脂肪酸以脂肪酸甲酯的形式存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的全扫描模式,结合NIST 05标准谱库检索功能,对37 种脂肪酸甲酯进行测定。样品采用直接稀释-气相色谱-质谱全扫描分析脂肪酸甲酯,100 个植物油样品中均未检出脂肪酸甲酯;20 个地沟油样品中13 个检出肉豆蔻酸甲酯(C14∶0)、棕榈酸甲酯(C16∶0)和硬脂酸甲酯(C18∶0)等14 种脂肪酸甲酯,检出率为65%,且70%的检出脂肪酸甲酯的地沟油样品中脂肪酸甲酯种类多、含量较高。因此,若植物油样品脂肪酸甲酯种类多、含量高,则可判定为有地沟油掺假;若脂肪酸甲酯含量低或没有脂肪酸甲酯,则可以进一步用其他指标和方法进行检测,脂肪酸甲酯的检测方法可以作为地沟油掺假的快速粗筛方法。  相似文献   

17.
阪崎肠杆菌(Enterobacter sakazakii)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条件致病菌,感染后死亡率高达80%。实验采用双层琼脂扩散法从淡水鱼肠道(19 株)和泡菜(7 株)中筛选出1 株来源于鲤鱼肠道的对Enterobacter sakazakii(106 CFU/mL)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乳酸菌菌株LY-4。结果表明,抑菌活性物质存在于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cell free supermatant,CFS)中,抑菌最佳培养时间为28 h。CFS经胃蛋白酶处理可完全丧失抑菌活性,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降至76.44%和54.38%,对α-淀粉酶不敏感;在pH 3.0~4.5范围内保持抗菌活性稳定;经40~80 ℃范围内处理2 h后其拮抗活性基本不变,100 ℃和121 ℃处理2 h后活性降至79.57%和75.71%。初步判定菌株LY-4产生的抑菌物质为非糖基化类细菌素,并筛选出初步纯化抑菌物质的最佳萃取剂为乙酸乙酯,粗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为6.0 mg/mL。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相似文献   

18.
从发酵大蒜中筛选到一株具有抑菌作用的菌株Br26,通过用不同蛋白酶处理判断该菌株是否为细菌素产生菌。随后,通过分析自身发酵上清液与其他乳酸菌对细菌素合成的影响,探讨该细菌素的诱导合成现象。结果表明:菌株Br26的发酵上清液经胃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降低,确定该菌为细菌素产生菌,经16S rDNA鉴定为Weissella sp. Br26。Weissella sp. Br26在42 ℃、1/4 MRS培养时,细菌素抑菌活性消失,而当添加不同生长时期的发酵上清液时,抑菌活性显著增加,表明该细菌素可进行自我诱导。另一方面,Weissella sp. Br26与卷曲乳杆菌、瑞士乳杆菌、副干酪乳杆菌和肠膜明串珠菌的活菌共同培养后,发酵液pH值未有明显变化,但细菌素抑菌活性显著增加,表明细菌素的合成亦可受其他乳酸菌的诱导。综上,Weissella sp. Br26细菌素的合成是受自身发酵液及其他菌诱导调控的。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自西藏地区藏药大籽蒿的精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鉴定其化学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并对大籽蒿精油体外抑菌能力和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大籽蒿精油中共鉴定48 种化合物,占精油总量的95.36%,主要成分为红没药醇、兰香油奥、α-水芹烯、棕榈酸和薰衣草醇等;体外抑菌结果表明,大籽蒿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新型隐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而对大肠杆菌具有较弱抑菌效果;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大籽蒿精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具有一定的的清除能力,且清除效果强于VC。  相似文献   

20.
利用乳酸菌能抑制有害菌的特性,从实验室保藏的乳酸菌中筛选能抑制口腔变异链球菌的菌株,并测定了筛选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及其对变异链球菌菌膜形成和黏附性的影响,初步研究其抑菌机理。结果表明,有5 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K25、SKT109、YW3-2、YW5-1、YW1-1对变异链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 株变异链球菌指示菌中,变异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1.2499、1.2500对植物乳杆菌比较敏感。植物乳杆菌K25对变异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比其他4株植物乳杆菌的作用更明显,其MIC最低(1.25×107~2.50×107 CFU/mL)。同时,菌株K25对变异链球菌菌膜形成的抑制率较高,还显著地降低变异链球菌的黏附率。对菌株K25抑菌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乳酸和过氧化氢起到了主要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