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莺-琼盆地泥岩压实演化与油气运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泥岩压实演化特征与油气运移的关系入手,依据声波时差以及流体压力资料,剖析和探讨本区泥岩压实演化与油气初次运移的规律,指出低压过剩区带或静水压力区带是油气运移聚集的方向和富集区,异常高压带所形成的压力封闭是本区天然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而异常高压带在泥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和消失以及烃类生成作用的膨胀力,则是油气初次运移聚集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塔南凹陷铜钵庙组不同构造区带之间的油气分布具有严重的不均一性.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系统总结出塔南凹陷铜钵庙组油气分布特征,并对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中部断裂潜山带和中部次凹构造转换带以断块、断背斜和断鼻油藏为主,是油气富集高产的主力区带;中部次凹南、北洼槽以断层-岩性、岩性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为主,储量丰度和油井产能均较低.区带间差异的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研究区多种类型油藏的形成与分布;沉积相和成岩相造成的储集相带的差异决定了储层质量,进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和油井产能;区带间差异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运聚规律,并控制形成3种油气分布模式,即源外不整合输导断控富集模式、源内复合输导相控贫化模式和源边断裂输导断控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帅垛-茅山地区浅成侵入岩接触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观察、测井解释和井震结合等方法,研究了侵入岩接触变质带储层的空间分布规律,解剖了典型接触变质带油气藏的储层发育特征,据此,对溱潼凹陷浅层侵入岩接触变质带的储层有利区带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围岩受侵入岩的影响发生蚀变,形成侵入岩接触变质带储层。接触变质带在测井曲线上表现出高自然伽马、中等声波时差、中等自然电位和高电阻率等特征。接触变质带在垂向上发育在侵入岩上、下两侧,在发育厚度上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的厚度是影响优质储层分布的主要因素,发育在火山通道附近且厚度较大的接触变质带蚀变泥岩储层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4.
以往单纯以二级构造带为准则的区带划分评价方法已不适应当前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求。基于构造控制沉积,构造与沉积联合控制成藏这一油气成藏基本原理,考虑隐蔽油气藏分布与沉积相带(岩相带)关系密切这一基本认识,确定出以二级构造带为基础的区带划分原则,即构造层原则,构造带原则和岩相带原则。结合济阳坳陷勘探实际,形成了区带综合评价的方法及技术流程,即整体研究,明确重点领域;成败分析,抓住关键问题;深入剖析,寻找有效对策;综合评价,形成最佳部署。在区带评价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区带勘探阶段、勘探程度、认识程度、现实资源储备、主要勘探目的等,将济阳坳陷27个区带分为增储区带和突破区带2大类。  相似文献   

5.
崖北凹陷主力烃源岩是崖城组煤系烃源岩,而煤系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为弄清煤系烃源岩分布特征,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参考,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古生物、岩性组合、水动力条件、古地形及与现代沉积类比等综合分析,指出崖北凹陷崖城组主要发育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崖城组沉积时期,潮坪之上地势宽广、平坦,并生长着蕨类和红树林等高等植物,有利于煤系的形成和聚集;而凹陷内相对封闭的水动力条件又有利于煤系的保存.因此,潮坪具备了煤系形成、聚集和保存的有利条件,是发育煤系烃源岩的有利沉积相带.崖北凹陷内的潮坪主要发育在南部和东南部缓坡带,其中东南部缓坡带崖城组埋藏深,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推测其已生成油气.  相似文献   

6.
南堡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划分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属断陷型富油气凹陷,以往的油气发现集中分布在构造圈闭中,近年新发现-批岩性-地层油气藏.以富油气断陷盆地"满凹含油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依据,以油气成藏组合为区带划分单元,利用油源断层构造图、沉积相图、有效主力烃源岩分布图和油气勘探现状图"四图叠合"进行区带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南堡凹陷纵向上发育源上、源内、源下三大一级油气成藏组合体,平面上源上东营组一段油气成藏组合发育八大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四大油气有利区带;源内东三段上亚段油气成藏组合发育六大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四大油气有利区带;源下前第三系油气成藏组合划分为两大区和10个油气富集区带,评价出五大油气有利区带.图10参19  相似文献   

7.
准南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勘探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耀华 《天然气工业》2002,22(Z1):51-55
准南前陆盆地沉积厚度大,圈闭多,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发现的资源仅占预测资源量的6%左右,油气勘探潜力还很大.同时准南又是一个油气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勘探风险较大的地区.针对准南油气勘探的难点和中心问题,从含油气系统、油气成藏机制、资源潜力和有利区带4个方面,对准南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认为准南具备形成大中型气田的地质条件.油气富集规律为①含油气系统控制了油气区域分布;②各期生烃凹陷周围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③断层控制了次生油气藏的发育;④山前断褶带是油气的主要聚集带.含油气有利区带为四带一凹陷,即一、二、三排背斜带、隐伏背斜带和四棵树凹陷,在含油气有利区带和圈闭评价的基础上,优选出红石沟、昌吉、东湾和吐谷鲁背斜4个有利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儒 《天然气工业》2003,23(6):58-61
阜新盆地具有油气生成、聚集成藏地质条件 ,盆地油气总资源量为 4 5 .2 8× 10 6t,其中盆地中部是油气富集区 ,油气资源量占盆地总资源 84 %。而盆地中部 3个区带是油气聚集区 ,这 3个区带油气资源量占盆地油气资源的 74 .7% ,其中清河门区带含油气地质概率为 84 % ,油气资源量为 17.34× 10 6t。勘探决策分析结果 :清河门区带应为盆地首选的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9.
文中在胡古2气藏油气成因识别的基础上,分析了气藏成藏条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研究认为,胡古2气藏油气主要来自上古生界煤系源岩,是自生自储煤成气藏。其自身煤系烃源岩处于生烃高峰期内,为气藏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证;上古生界石千峰组及石盒子组储层发育,储层物性较好,有效储层较厚,为气藏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石千峰组上段、中生界底部及上石盒子组上段泥岩稳定发育,为气藏提供了良好的盖层条件;该气藏圈闭类型为反向断块圈闭,形成于沙三上沉积前,西倾反向断层起到了很好的封堵作用,后期发育的石家集断层及长垣断层没有对圈闭形成破坏。该区油气大规模运移期在东营期,构造与油气的生成运移具有较好的时空配置关系,油气也得到了很好的保存。上古生界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大于1.5%的区域是寻找上古生界自生自储油气藏的有利区带,该区带中具有一定构造背景的洼中隆起是有利的钻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侏罗系煤系油气田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煤系油气田的形成是一定的构造、沉积与生烃母质富集、成熟与油气有效排出等因素在时空间配置组合而形成的产物.西北地区侏罗系煤系油气田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是:①侏罗系原盆地应存在,发育有完整的生储盖组合;②原始沉积环境呈低缓洼地,并具备潮湿气候,有利于近湖低位沼泽与大量易生烃母质的发育和堆积;③后续盆地要继承发展,以保持源岩递进性受热并熟化;④源岩成熟后的构造挤压是油气有效排驱的主要动力.煤系油气田在平面上沿着与源岩同期的湖岸线内侧分布,位于有油源断层切割,收缩量适中,破坏较弱的区带.剖面上则集中于生烃门限上下.其中构造-岩性与岩性型油气藏占有重要比例.  相似文献   

11.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在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现今南方古生代盆地的油气聚集有重大影响。从构造运动观点出发,探讨了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对古生代盆地的改造,构造运动决定了盆地性质及油气的保持。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影响了海相古生代盆地油气的再分配,对川西、川东北、湘鄂西等地区的构造形变进行了典型分析,认为川西龙门山山前带主要勘探目标为推覆体下盘古生界"准原地油气系统";大巴山前及其东延地带的推覆构造地区古生界是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大巴山山前构造带的冲断带前沿深层断片背斜构造是有利勘探区;雪峰—江南推覆带西北缘盆地构造与油气分布复杂化地区可以作为进一步油气勘查的目的区。   相似文献   

12.
前陆盆地前缘隆起是一重要油气聚集带,其特殊的构造部位及复杂的动力学演化过程决定了在该部位有多种圈闭形成和分布。塔里木盆地库车前陆盆地由三叠系、侏罗系烃源岩发育而成的成油体系中的前缘隆起——沙雅隆起区经历了海西期挤压形成雏形、印支—燕山早期挤压定型、燕山晚期—喜马拉雅中期拱张、喜马拉雅晚期挤压拗陷等构造活动阶段,圈闭形成与构造活动相关,成藏与烃源岩演化、幕式构造运动有关,因此各圈闭带的含油气性与圈闭形成期和油气运聚期的匹配有很大关系,由此划分出沙雅前缘隆起区的3级有利构造带。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聚集史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三排背斜带。第一排背斜带于印支期形成三叠系油藏,喜山期形成侏罗系油藏。喜山运动使第一排背斜带抬升、破坏,凹陷一侧的侏罗系源岩生成的天然气进入第二、三排背斜带,形成煤型天然气藏,二叠系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因上覆盖层巨厚,未能进入上覆地层。呼图壁气田的发现预示着深部地层具广阔的含油气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含油气盆地中的超压体系   总被引:59,自引:6,他引:53  
随着石油勘探程度的提高及钻探深度的加深,我国含油气盆地中超压体系陆续地被揭露出来。目前已发现29个地区具有超压,而且发现它们与油气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超压体系就是烃源岩,但也可以作为盖层,对下伏油气藏起压力封闭作用。超压又是油气运移的原动力,它迫使地下流体通过水力压裂断层或各种输导层,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强超压储层(压力系数>2)成藏比较困难,从理论上讲除非周围泥岩(烃原岩)压力系数比储层还大,也可成藏。经考察在一些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强超压储层也可以成藏,所以在具有超压体系的含油气盆地中,首先应搞清超压体系的成因分布规律,特别注重那些压力、温度正异常区,因为无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纵向上这些异常区,都是压力突破点,代表地下流体主泄露区,是油气最有利的聚集区,应作为勘探的靶区。  相似文献   

15.
Controversy still exists as to whether coals can source commercial accumulations of oil. The Harald and Lulita fields, Danish North Sea, are excellent examples of coal‐sourced petroleum accumulations, the coals being assigned to the Middle Jurassic Bryne Formation. Although the same source rock is present at both fields, Lulita primarily contains waxy crude oil in contrast to Harald which contains large quantities of gas together with secondary oil/condensate. A compositional study of the coal seams at well Lulita‐IXc (Lulita field) was therefore undertaken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generation there of liquid petroleum. Lulita‐IXc encountered six coal seams (0.15–0.25 m thick) which are associated with reservoir sandstones. The coals have a complex petrography dominated by vitrinite, with prominent proportions of inertinite and only small amounts of liptinite. Peat formation occurred in coastal‐plain mires; the coal seams at Lulita‐IXc represent the waterlogged, oxygen‐deficient and occasionally marine‐influenced coastal reaches of these mires. Vitrinite reflectance values (mostly 0.82–0.84%Ro) indicate that the coals are thermally mature. Most of the coal samples have Rock‐Eval Hydrogen Index values above 220 mg HC/g TOC, although the HI values may be increased due to the presence of extractable organic matter. Oil‐source rock corre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between crude oil samples (and an oil‐stained sandstone extract) from the Lulita field, and extracts from the Bryne Formation coals immediately associated with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from this, we infer that the coals have generated the crude oil at Lulita. The presence in the coals of oil‐droplets, exsudatinite and micrinite i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y have generated liquid petroleum. The generation of aliphatic‐rich crude oil by the coals in the Lulita field area, and the coals' high expulsion efficiency, may have been facilitated by a combination of the coals'favourable petrographic composition and their capability to generate long‐chain n‐alkanes (C22+). Moreover; all the Lulita coal seams are relatively thin and this may have facilitated oil saturation to the expulsion threshold. We suggest that during further maturation of the coals, 19–22% of the organic carbon will potentially participate in petroleum‐generation, of which about 42–53% will be in the gas‐range and 47–58% in the oil‐range.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华东地区油气勘查领域的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当前找油气的难度越来越大,要发现新的油气田,必须充分运用成油气有关理论和找油气的有关重要观念。为此,作者首先总结归纳了六个方面的成油气理论和六个方面的找油气重要观念。根据这些理论和观念,结合过去的实践,针对华东地区的地质特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找油气新思路(对华东地区而言)和相应的七个找油气领域。1.多源多期生烃,多期成藏,晚期最利:①与海相中、古生界烃源有关的领域;②浅层天然气(包括第四系生物气);③华东中、小盆地;④东南沿海诸省火山岩覆盖区。2.早期或多期生烃成藏,油气被成岩演化后封闭或地层吸附,经改造后可以开发利用的:⑤煤层气;⑥龙潭煤系中的致密砂岩含油层。3.老领域,新应用(用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仍可找到油气:⑦苏北陆相中、新生代盆地。以上作为华东地区九十年代的油气勘查领域的展望。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元素在煤成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通过对吐哈盆地不同类型烃源岩有机质及原油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并在与世界及我国其它地区原油对比的基础上,探讨了煤成烃中和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运用微量元素进行了油源对比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目前勘探现状、盆地成因、产层的主要时代等因素分析,中国大陆含油盆地可划为从依兰-伊通-渤海湾-江汉盆地群构成的经向带,和从准噶尔-二连-松辽盆地群组成的纬向带,二者共拥有中国石油总产量的94%和总储量的99%.因而我们分别称为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本文从中国板块构造演化、成盆构造背景和成藏条件等因素,分析了经、纬向石油富集带的共性和个性,并与国内二类三种含油气大地构造单元对比,认为纬向油气富集带具有最有利的石油勘探前景,建议列为“九五”期间中国大陆石油勘探的重点地区,其中应特别加强准噶尔盆地,沙漠区的勘探力度,可望找到特大型油田。  相似文献   

19.
煤层作为一种重要的煤成气源岩和特殊的储集岩,在热演化程度一定的前提下,其生气量和甲烷生成量是一定的,其吸附气量与排出量互为增减,并处于动态平衡。根据这一认识,首次提出定量计算煤层排烃系数的思路与方法。利用热压模拟试验确定煤的不同显微组分的生气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位煤层显微组分组成不同的特点,提出采用公式法计算煤层的甲烷生成量;同时重点对Kim建立的煤层甲烷含量与煤的变质程度和埋深的关系曲线进行了计算机拟合,得到不同演化阶段埋深与吸附气量的关系曲线和方程,用以预测煤层的含气量。以临清坳陷东部康古4井区石炭—二叠系煤层为例进行了煤层排烃系数的计算,计算出的甲烷生气量与模拟甲烷生气量可比性较好,但仍存在小于5%的误差;计算出的煤层排烃系数随煤层成熟度的增高而增大,由低演化阶段的77%逐渐增至高演化阶段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