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文章以沾化凹陷垦西地区第三系馆陶组Ng2 +3,Ng4,Ng5,Ng6,Ng下 砂层组为研究对象 ,进行沉积微相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该地区的主要沉积微相类型有滞留沉积、砂坝沉积、曲流砂坝沉积、天然堤沉积、决口扇沉积、越岸沉积、以及泛滥平原湖泊沉积。储层以河道充填沉积、河道边缘沉积、泛滥平原沉积为主 ,分布较分散 ,成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2.
中国沉积学研究进展——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在沉积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通过对中国第五届沉积学大会所提交的论文、摘要进行整理及综合分析,结合国内所发表沉积学相关论文,总结了中国沉积学研究在河流三角洲沉积与层序、深水沉积与层序、碳酸盐岩沉积与层序、沉积试验与模拟、地震沉积学、盆地演化与沉积充填、古气候与沉积作用、沉积地球化学、沉积学与非常规油气方面的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认为,中国沉积学今后的研究应充分利用沉积露头及岩心观察资料,加强沉积过程分析及模拟(包括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完善沉积理论模型。在沉积学研究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特别是交叉前缘学科的相关方法,使沉积学的过程研究更趋科学,所总结的理论模型更趋完善,与实际情况符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含蜡原油管道输送过程中蜡沉积现象的发生会造成管道有效流通面积减小,能耗增加,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通过查阅国内外多相流蜡沉积研究文献,总结了多相流蜡沉积研究的成果,重点对蜡沉积机理、多相流蜡沉积实验研究以及蜡沉积模型进行了探究。阐述了在单相蜡沉积机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相流特点,指出胶凝作用在多相流蜡沉积过程中的作用;介绍了冷板、冷指、试验环道等蜡沉积研究装置和多相流蜡沉积实验研究进展;对现有的油水、油气蜡沉积模型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现有蜡沉积模型存在的缺陷。同时,由于多相流蜡沉积的复杂性,多相流蜡沉积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今后仍需对多相流蜡沉积规律、蜡沉积模型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湖南桃江半边山前寒武纪内潮汐沉积及其共生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南桃江半边山前寒武纪马底驿组为一深水重力流沉积、深水牵引流沉积与深水原地沉积共生组合。原地沉积为水平层理发育的暗色泥板岩。重力流沉积为暗灰、灰色的厚层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和薄-中层浊流沉积组合。深水牵引流沉积为内潮汐沉积类型。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以发育透镜状、波状、脉状层理、双向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为特征。深水原地沉积与异地沉积在剖面上组成了复杂的复理石韵律。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潮汐沉积属于水道型内潮汐沉积。  相似文献   

5.
福山凹陷古近系流沙港组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建造。综合岩性、测井和地震资料,对流沙港组的沉积相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认为凹陷的南部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北部为半深湖—深湖沉积,发育重力流沉积。研究区内重力流沉积的主要类型为浊流沉积和碎屑流沉积,还发育与之伴生的滑塌沉积。这些沉积类型与深水原地沉积的泥岩在垂向上构成泥岩—浊流沉积、碎屑流沉积—滑塌沉积—浊流沉积和泥岩—碎屑流沉积等3种组合形式;重力流沉积一般呈夹层分布于半深湖—深湖区,也有组合成规模较大的湖底扇,湖底扇中的浊流沉积的自然电位曲线常呈钟形,而碎屑流沉积常呈微齿或齿化的箱形和漏斗形;湖底扇在地震剖面上的典型特征是丘状反射特征。半深湖—深湖亚相的发育,充沛的物源以及凹陷东西两侧的构造活动是研究区重力流沉积发育的良好条件。湖底扇生储盖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6.
青海湖现代沉积对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将今论古”的辩证思维观,对青海湖开展了现代沉积研究。结果认为:从湖盆周边剥蚀区至湖泊沉积中心发育有各种类型的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潟湖沉积体系、风成沙沉积体系、水下扇沉积体系,丰富的滩坝沉积体系、滨浅湖沉积体系以及深湖、半深湖沉积体系;地形、地貌、气候、断裂构造与水流决定着沉积体系展布的规模、形态和沉积相带边界及砂体分布。进而总结出了不同环境下各种沉积体系成因分布和储层展布规律,并借鉴现代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恢复古代含油气盆地沉积原貌,建立了沉积体系和砂体分布的预测模型。以期指导对该区复杂岩性油气藏的精细勘探。  相似文献   

7.
前人研究认为。双河油田核三段为吉尔伯特型扇三角洲沉积。通过对该段沉积背景、沉积相展布、沉积物特征、沉积构造和沉积层序研究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沉积坡度较缓、前缘亚相发育、沉积物粒度相对较细,其沉积构造以牵引流沉积构造为主.重力流沉积构造不发育.沉积层序特征既不具典型的河流沉积特征。亦无明显重力沉积特征.与吉尔伯特型和陆坡型扇三角洲都存在较大差异,类似于在盆地底部地形较为平缓的条件下形成的陆架型扇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8.
沉积盆地的分类根据板块构造观点对世界沉积盆地进行分类,大体上可区分成离散型沉积盆地,会聚型沉积盆地和转换型沉积盆地。离散型沉积盆地离散型沉积盆地是由新洋壳的形成及简单的陷落而形成的各种沉积盆地的总称。在陆壳上可见到明显的张性构造运动。因此也称是拉张型沉积盆地。离散型沉积盆地以内正断层而形成陆壳的地块化、地垒及地堑的发育为特征。将该类型的沉积盆地进一步划分,有裂谷盆  相似文献   

9.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沉积体系空间展布及演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对岩心、录井、测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识别出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等8种沉积相类型,并组合为冲积沉积体系、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等4种类型。研究表明在箕状单断凹陷的构造背景下,十屋断陷早期以冲积沉积体系为主,从沙河子组沉积期至泉头组沉积期,西部断裂带及北部陡坡带沉积体系由冲积沉积体系演化为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南缓坡带的沉积体系由滨-浅湖相沉积体系演化为辫状河三角洲-河流相沉积体系,中部沉积类型多样。  相似文献   

10.
中下寒武统是四川盆地北部潜在的重要油气勘探层位。以米仓山地区杨坝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剖面实测和薄片鉴定,对南江地区中下寒武统混合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混合沉积特征宏观上表现为由陆源碎屑与碳酸盐交互沉积、陆源碎屑与混积物交互沉积、碳酸盐与混积物交互沉积和混积物本身的交互沉积构成的混积层系,微观上表现为同一岩层内由陆源碎屑组分与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所形成混积岩;混合沉积类型有渐变式混合沉积和复合式混合沉积,但是两种类型的混合沉积常相互叠加,频繁交替,形成类型复杂的混合沉积复合体。最后结合混合沉积的成因、沉积机理、产出部位及沉积环境等因素,建立了南江地区中下寒武统的混合沉积模式,进而对混合沉积的控制因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十万大山盆地北缘早三叠世碳酸盐重力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北缘下三叠统中广泛发育有碳酸盐重力流沉积,既有浊流,又有碎屑流及颗粒流。岩性以粗大的砾屑灰岩为主,少量砂屑灰岩。砾屑灰岩共数十层,累积厚百余米。已知分布范围:东自扶绥柳桥,西至宁明梅湾,东西延伸达50公里以上。研究这种碳酸盐重力流沉积,不仅对沉积环境的研究、岩相古地理图的编制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寻找石油、天然气和一些金属矿产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碳酸盐浊积岩也象碎屑浊积岩一样广泛发育。国外已多有报道[1、2],国内的研究也逐渐开展起来1)、[3]。  相似文献   

12.
黔、桂中三叠世浊流沉积的形成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黔、桂中三叠世浊流沉积的物源非西非东,而是来自桂东南岛弧,根据在于:(1)浊积岩的时代由东南向西北渐次变新;(2)东南发育近源相,西北发育远源相;(3)桂东南火山岩发育,近火山口特征明显,而桂西北却只有较薄的夹层,远火山口特征显著;(4)近源槽模 NNE 向,远源近于东西;(5)槽模规模由东南向西北明显变小。浊积岩石英含量43—59%,SiO 70.46—72.04,K2O/Na2O<1,正属于 Crook(1974)所划分的中等石英含量杂砂岩范畴,作为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海沟型的代表。其实,此一区间范围较广,应进一步细分,含量偏低者与洋壳关系密切,应属海沟型;偏高者与陆壳关系亲近,应属弧后盆地型。此区浊流沉积正属后者而非前者。广布70000km2,厚达3000—5000m 的浊流沉积,北为边缘礁堤所限,南受火山岛弧所控,沉积物中既有中、酸性岩浆岩的踪迹,又有微型扩张地幔上溢的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正是弧后盆地的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3.
唐王陵组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物重力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王陵组的时代尚有争议,地矿部第三普查勘探大队和陕西区测队等认为属上奥陶统,西北大学和西安地质学院等认为是震旦系,作者趋向前者的观点。唐王陵组在皇坪沟剖面(图1)厚1100.41米,可明显地划分为四段(包括十个亚段)。成分及沉积相归纳于下(表1)。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部古代扇-三角洲沉积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霍姆斯(Holmes,1965)曾把扇-三角洲定义为:直接进积到海洋或湖泊中的冲积扇。这种类型的沉积,国外已有不少报道,我国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中也广泛分布。它发育于湖泊的陡岸一侧,虽然单个体积不大,但沉积体直接插入湖盆腹地与深水湖相泥接触。使其近水楼台可以充分汲取生油岩生成的油气,而且由于物源丰富,沉积速度快,具较好的储油物性,另外,随湖盆深陷和消亡的变迁具完好的细粒泥质覆盖层,因而,扇-三角洲沉积体生、储、盖配置完好。对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沙滩子牛轭湖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颈裁弯形成的沙滩子牛轭湖,属开放型沉积体系,经历了四岸崩塌凸岸堆积及裁弯形成两个阶段。出水口和入水口是主要沉积部位,沉积速率2~3m/a,顶湾则沉积相当缓慢;粒度曲线第Ⅰ类代表早期、第Ⅱ类代表早中期、第Ⅲ类代表中晚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以发育中、小型水平、平行、波状等层理和泥裂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为安全有效地从泥线以下切割海上废弃井套管和管桩,研究开发了磨料射流切割技术。基于高能磨料射流从套管串内部一次冲蚀切割多层管材的技术思路,设计了液压马达驱动式和水力自旋式切割装置,经过室内试验优化喷嘴、泵压、转速和磨料类型等参数,形成了配套的磨料射流切割多层套管工艺。地面综合切割试验及在曹妃甸 1-6-1 井的现场应用表明,该切割装置约在6 h内即可割断4层(φ244.5~φ762.0 mm)被水泥固为一体的套管,满足现场应用的要求,而且可利用工程船作业,能节省海洋钻机作业费用。实践证明,磨料射流切割技术具有切割能力强、效率高、环保无污染等特点,为国内海上油气田弃井作业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中原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层间、层内矛盾进一步加剧等问题,考察了用于中高渗油藏的延迟膨胀凝胶颗粒调剖技术和橡胶颗粒复合调剖技术。确定了延迟膨胀凝胶颗粒体系,100℃下其膨胀倍数可达7~12倍;膨胀时间10 d以上,热稳定性能仍较好;封堵能力强。指出0.1~0.5 mm橡胶颗粒适应于渗透率为(4 500~6 000)×10-3μm2的地层,0.5~20 mm橡胶颗粒适应于渗透率为(6 000~10 000)×10-3μm2的地层,橡胶颗粒复合调剖体系具有较好的抗盐性和热稳定性,封堵率可达99.8%。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原油田高含水期的调剖调驱技术,该技术现场应用60井次,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一个巨大的富生气凹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气勘探成果已证实白云凹陷及其邻区是富烃凹陷,但对于其生烃能力到底如何?是不是一个大型富生烃凹陷?尚有争议。为此,基于油气地质理论研究进展,对该凹陷重新开展了地震解释工作,再认识其深部结构和沉积特征,以源热共控论为指导分析烃源岩热作用,评价其油气资源勘探潜力。结果表明:该凹陷是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盆地深水区面积超过1×104km2、最大沉积地层厚度超过10 000m、新生代地层发育最全的深大凹陷,经历了裂谷期、裂后坳陷期和新构造期3期演化;该凹陷为叠合凹陷,始新世文昌组整体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发育中深湖相,早渐新世恩平组为海陆过渡相—局限海相沉积,晚渐新世为浅海相沉积,新近系—第四系为深海沉积;白云凹陷发育文昌组湖相、恩平组海陆过渡相和珠海组浅海相3套性质不同的烃源岩,其中主力烃源岩恩平组主要由煤系地层和浅海相泥岩组成;地温梯度高,热流值高,属于热凹。结论认为:该凹陷属于"源(烃源岩)足热(热流值)足"型凹陷,主凹槽以生气为主,其他部位以生油为主,油气资源量可观、勘探潜力巨大;该凹陷目前油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剩余油气勘探潜力大。  相似文献   

19.
三维孔隙结构重建是揭示沉积物内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形成机理及分布规律的基础和前提。在现有的数值重建方法中,模拟退火法被广泛应用。为使该方法的重建结构更加接近于实际,对该方法进行了改进,所构建的数值重建模型能够纳入沉积物颗粒形状(包括圆球状、椭球状、扁球状、长扁球状、片状和针状)、尺寸分布(如正态分布)以及水合物分布模式(如胶结状、悬浮状或颗粒状)等重要结构与统计信息,并利用改进后的模型对含水合物沉积物的三维孔隙结构进行了数值重建。最后,对重建的沉积物(不含水合物)孔隙结构进行特征化分析,可获得沉积物内孔隙率和孔径分布等信息;对重建的含水合物沉积物孔隙结构进行特征化分析,可获得各组分体积分布及其截面平均体积分数沿x轴方向的分布曲线等信息。结论认为:所开发的数值重建模型能够重建出与实际情况较为接近的含水合物沉积物三维孔隙结构,且能揭示水合物分布模式对沉积物孔隙内水(或冰)和天然气空间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珠江口盆地东部海域为何存在渗漏型和扩散型两种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类型以及其间的地球物理特征有何区别,根据钻井资料和区域地质条件,对该区地震和测井资料进行了精细分析,总结了不同水合物沉积地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和构造特征。结果表明:(1)含水合物层的测井曲线具有高电阻率、高声波速度、高中子孔隙度、低补偿密度和低自然伽马值的"三高两低"的异常特征;(2)含水合物层在地震反射剖面上具有似海底反射(BSR)、振幅空白带、BSR与地层斜交及眼球状结构等特征;(3)当地震剖面上存在模糊、杂乱反射且BSR之下气烟囱发育、BSR之上有断裂通道时,通道内容易形成渗漏型水合物矿体,而BSR上面连续性较好的振幅空白带所反映的沉积地层则是扩散型水合物矿藏的主要储集层;(4)渗漏型水合物矿藏上、下两层水合物的物性特征存在着显著区别,下层水合物碳氢气体浓度较高,在断层通道内高度聚集形成块状水合物,上层水合物碳氢气体浓度下降,分布范围较广;(5)扩散型水合物由于气体容积扩散导致气体浓度下降,分布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