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粉彩仕女画是景德镇陶瓷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既属于人物画的范畴又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历代曾出现不少仕女画优秀的画家和专长者,他们创作出大量以历史典故、传奇故事为题材的仕女画作品,深为民众所喜爱。步入现代社会以后,粉彩仕画以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古老的陶瓷技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粉彩尤其雍正粉彩装饰工艺特色,肯定了雍正粉彩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贡献和地位,对清三代古瓷研究具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仕女画是清代雍正粉彩瓷画中一个重要的题材。本文紧扣仕女画的时代气息以及雍正粉彩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雍正粉彩仕女画多姿多彩的造型样式、服饰特点、发式特征等来揭示当时仕女画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粉彩,其特点是改变了古彩那种单线平涂的生硬色调,而可以分出明暗、深浅、阴阳、渲染接色.画面具有一种质感,其特点是色泽丰富,粉润柔和,秀丽雅致,形象刻画细腻生动. 相似文献
5.
以雍正粉彩瓷器为着眼点,从它的工艺技法和作为宫廷器物的功能性两方面进行分析,试图指出在具体历史情境的转换中它具有的多元文化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6.
清代雍正粉彩以其精、细、雅、致的艺术特色代表了清代粉彩瓷绘艺术的最高水平。但是对于雍正粉彩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却经常是被一笔带过。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基于历史层面分析还原成就雍正粉彩艺术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粉彩瓷是景德镇陶瓷享誉世界的四大名瓷之一,它以线条纤细,色彩粉润柔和,表现手法丰富,格调高雅的艺术效果而风靡于世,粉彩始于康熙,极盛于雍正。雍正粉彩具有高贵,华丽,艳而不俗,细而不繁的美感,有的“参古今之式,动以新意,备储巧妙”,有的花样翻新,“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8.
绿地粉彩花卉瓷因釉层色调特殊性及兼具单色釉瓷釉色美及彩绘瓷绘画装饰美,相对于普通白地粉彩及其他色地粉彩而言,在审美风格上又以其自然纯净之绿作为花卉图案,“留白”多了份沉静梦幻。为从理论角度对清末绿地粉彩花卉艺术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以文献研究法及实证研究法从器型与色釉、绘画装饰等方面,重点针对同治、光绪年间绿地粉彩花卉进行了一定程度研究分析并得出了相应结论。清末绿地粉彩花卉在延续前代风格基础上,其艺术特征不单局限于色地、装饰题材及绘画笔法某个单方面要素,而在于多方面审美要素之结合展现。可以说,一件优秀的绿地粉彩花卉瓷,包含了陶瓷器型、釉色、粉彩装饰及美术绘画四大方面的审美特色及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古代瓷器中,植物图案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就其数量而言,远远超过动物图案,而植物图案中的桃纹(包括枝叶、果实)在植物图案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时至今日,寿桃纹仍是瓷器上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这不仅是因为寿桃纹形式感强,适宜入画,更因为寿桃有着许多吉祥寓意,可以传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盼。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从雍正时期粉彩人物画形象的俊美传神、造型准确生动、神态各显其妙、色调清新脱俗、高雅秀丽等方面来系统研究其人物瓷画的审美性特征,研究雍正粉彩人物精湛的绘画工艺,着重强调对现代粉彩人物瓷画的推陈出新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粉彩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作为粉彩重要组成部分的粉彩人物画,其艺术特色强烈,人文内涵丰富,审美价值高。本文在简要分析粉彩发展史的基础上探析了粉彩人物画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着重就民国时期粉彩人物画艺术特征及其审美价值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3.
<正>粉彩瓷是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一。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烤花窑经摄氏600℃至800℃温度烘烤而成。粉彩瓷器是在康熙五彩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创造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始见于康熙晚期,后历朝流行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在表现技法和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中国画的特征。一、粉彩瓷画的工艺特色粉彩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 相似文献
14.
当代景德镇的粉彩装饰发展迅速,新品纷呈。粉彩陶瓷的特殊魅力与感染力以粉彩装饰材料为基础,“材料使人感觉到风格”,材质特征是粉彩装饰艺术美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5.
当代景德镇的粉彩装饰发展迅速,新品纷呈。粉彩陶瓷的特殊魅力与感染力以粉彩装饰材料为基础,“材料使人感觉到风格”,材质特征是粉彩装饰艺术美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当代景德镇的粉彩装饰发展迅速,新品纷呈.粉彩陶瓷的特殊魅力与感染力以粉彩装饰材料为基础, “材料使人感觉到风格”,材质特征是粉彩装饰艺术美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7.
当代粉彩瓷艺术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发展时期,在创作理念、审美境界、技艺手段和商业化等各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同时在创作主题、学术探讨、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