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唐家塬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现场监测拱顶下沉、围岩收敛、围岩压力、初衬与二衬接触压力和二衬混凝土应变,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得出结论:超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变形大致经历了急剧变形、持续增长、缓慢增长3个阶段;初次衬砌的拱顶下沉量要远远大于围岩水平收敛量,围岩变形主要表现为整体下沉(建议施工单位采用双侧壁导坑预留核心土方法来控制隧道整体下沉);隧道断面围岩压力分布不均匀,存在明显的偏压现象;初衬与二衬的接触压力有拱顶向拱脚传递的趋势;二衬承受较大的荷载。  相似文献   

2.
王亚军 《山西建筑》2003,29(1):171-172
以老鸦峡隧道施工为例,对地表下沉量测、周边位移、拱顶下沉的测量和围岩稳定性判别标准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围岩量测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指出量测技术是安全、质量和效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胡惠林 《山西建筑》2011,37(17):178-179
通过对混合岩(花岗岩)不同级别围岩共242个拱顶下沉断面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在混合岩(花岗岩)围岩不同级别情况下拱顶下沉最终累计沉降量平均值与围岩级别的关系,为类似的混合岩(花岗岩)围岩隧道监控量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大断面小净距公路隧道现场监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4,他引:26  
针对大断面小净距隧道的特点,对福建省鹤上隧道进行地表下沉、围岩内部位移、洞周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衬砌内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基于监测结果,分析该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指出小净距隧道开挖影响的时空范围和隧道衬砌支护的最佳时机,并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研究结论可为类似条件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变形特性及控制指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安(南京—安庆)客运专线钟鸣隧道交叉中隔壁(CRD)法施工地段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对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不同施工条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合围岩变形现场实测数据,深入分析其围岩变形特性及控制效果,建立该类隧道围岩变形分级控制量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RD工法开挖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拱顶围岩可以明显控制其变形效应;由围岩开挖引起的纵向影响范围为3.0~3.5倍洞径,横向影响范围约为4.0倍洞径,且其围岩变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模拟计算和现场实测的围岩变形规律基本一致,且与Panet曲线更接近,其开挖面处预收敛变形RU占总变形M RU比值约为45%;围岩变形分级控制指标中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极限值分别为40和80 mm,拱顶下沉速率和相对下沉极限值分别为5 mm/d和0.64%。  相似文献   

6.
隧道监控量测中拱顶下沉是重要的必测项目之一。根据隧址区不同围岩性质及围岩级别确定参数预计算出围岩最终变形十分重要,对隧道动态设计预留变形量具有指导意义。依托老鹰山隧道为案例,对隧道拱顶下沉项目通过有限元正分析软件进行建模分析,计算围岩受力及最终位移。通过对应实际监控量测的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验证,并比对有限元正分析计算最终位移与通过实际监测数据得出的最终位移,得出结论,为今后类似隧道拱顶下沉项目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大断面小净距浅埋隧道围岩净空收敛、拱顶下沉、地表沉降、衬砌内力、接触压力(围岩与初衬,初衬与二衬间)、围岩内部位移监控量测数据进行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由于公路隧道施工技术和围岩受力变形机理复杂,监控量测技术成为指导隧道施工、评价围岩应力状态和支护结构稳定性的关键技术之一。论文介绍了公路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内容,分析了拱顶下沉、周边收敛、地表下沉等项目的量测方法,依托某山区公路隧道,阐述了监控量测数据处理的内容和位移预警机制,并给出了ZK4+055断面开始二次衬砌的施工时间。  相似文献   

9.
以某三车道公路隧道为依托,开展临近承压溶腔隧道开挖的室内相似模型试验,获得在一定的溶腔大小和内压下,不同位置处溶腔对隧道开挖过程中的洞周位移、钢拱架内力、初支背后围岩压力及洞周围岩应变等影响的特征和规律,并和无溶腔工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隧道最终拱顶下沉量大小顺序为无溶腔时下沉量溶腔位于拱顶时下沉量溶腔位于隧道边墙处时下沉量溶腔位于仰拱处时下沉量,边墙最终水平收敛量大小顺序为溶腔位于仰拱时的收敛量溶腔位于拱顶时收敛量无溶腔时收敛量溶腔位于边墙时的收敛量。相对于无溶腔而言,临近溶腔存在使得钢拱架的弯矩增大,并增加了轴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及偏心距,不利于初期支护结构稳定。同时,溶腔的存在还会减小局部的地层抗力或围岩压力,增大初期支护受力的不均匀性,并在溶腔周围形成一定范围的应力集中区,极大地改变了溶腔与隧道之间围岩的应变分布,对该区域的围岩稳定也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10.
针对小间隧道的设计、施工特点,对湖北花园隧道进行洞口地表下沉、围岩内部位移、洞周收敛、拱顶下沉、围岩压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对现场测量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确定小间距隧道衬砌支护的最佳时机,并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为相似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随着隧道信息化设计和施工的发展,如何利用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值对隧道安全进行准确合理的评价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文针对新奥法隧道施工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监测数据的施工安全评价方法,该方法通过将不同的监测数据相融合(如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并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进行综合性评价。本文用折减节点力来模拟隧道初期支护前后的围岩应力释放过程,并计算出围岩稳定极限状态下的隧道变形值,作为围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依据。最后,将该方法应用到营盘山隧道的围岩稳定性评价中,根据隧道各断面水平收敛与拱顶下沉数据,计算隧道围岩稳定性安全系数,为施工决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隧道拱部、边墙围岩内变形理论为基础,将高精度的激光测距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来开发一套自动化隧道围岩量测系统,该系统能实时监测隧道拱顶下沉及净空变化,系统在银西铁路某隧道进行了试点应用,基本实现隧道围岩量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隧道施工中各横断面在纵向上的变形相关性,以湖北谷竹高速宴家隧道为工程背景,对各断面拱顶下沉值和水平收敛值进行全过程监控量测,并利用数值模拟软件ABAQUS进行数值分析.通过对实际施工过程中监控量测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在纵向上各断面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与围岩性质的关系,指出拱顶下沉为控制施工的关键因素,是反映围岩稳定性和力学状态最直观的数据.  相似文献   

14.
在赣州-龙岩铁路DKl33 095~DKl38 237段软弱围岩单线隧道施工过程中,采用湿喷纤维混凝土作为支护结构.介绍了隧道围岩的地质情况和隧道湿喷纤维混凝土支护结构施工工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软弱围岩条件下的铁路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型考虑了台阶步施工过程中围岩应力的释放效应,分析了围岩和支护结构体的非线性力学行为的应力场分布、位移场,围岩塑性区分布特征,并指出台阶步开挖时拱顶下沉、底板上鼓、墙腰收缩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5.
利用现阶段国内外流行的岩土数值分析软件,模拟分析了半圆拱直墙形隧道围岩在自重应力场作用下隧道开挖后的拱顶下沉和边墙水平收敛大小以及围岩中的塑性区大小。对隧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有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现场测试方法,对隧道底部结构的变形、仰拱混凝土和钢筋中的应力进行了长期测试和分析。受围岩释放荷载、隧道二衬自重及上部围岩荷载以及道床设施和运营列车荷载的作用,隧道底部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经历了隆起—下沉—隆起—下沉的反复变化过程,仰拱混凝土及钢筋同样经历了拉—压—拉—压的反复变化过程;围岩条件越好,隧道底部结构中的应力和变形最终值及其变化幅值越小;整个隧道施工过程中,隧道底部结构的最大下沉小于 5.0 mm ,混凝土中的最大拉压应力小于 2.0 MPa ,满足高速列车的安全运营要求;隧道二次衬砌施作之前仰拱处于最不利的受力状态,施工中应及时将隧道二衬闭合成环,以保证隧道仰拱结构处于较佳的受力状态;隧道开挖后的应力重分布持续时间一般在 2 a 以上。  相似文献   

17.
根据现场量测,从地质因素和施工因素两方面分析了GANNTANS隧道斜井软弱地层段施工后初期支护下沉变形开裂的原因,介绍了其处理方案及施工要点,并提出了在泥灰岩软弱围岩地段后期施工预防下沉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有效监控应力作用下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变形,以甬台温西湾隧道为例,通过应用JSS30A型数显收敛计等仪器对围岩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进行动态监测;基于监测结果,分析了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特点和原因,可为隧道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9.
大断面小净距隧道中间岩柱加固设计和施工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理论分析模型与计算机数值模拟相结合技术,对Ⅴ、Ⅳ类围岩条件下的大断面小净距隧道进行隧道拱顶下沉、地表沉降、中间岩柱位移及围岩稳定性的对比,分析中间岩柱加固方法,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高速公路隧道新奥法施工监控量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施工时,利用围岩周边收敛和拱顶下沉量的观测值可对隧道周边围岩的应力动态过程及发展趋势、围岩稳定性以及支护的合理性进行监控,这对安全施工及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新天坪岭隧道的实时监控与反馈信息分析,研究了隧道围岩的稳定状况,优化二次衬砌支护时间,确保了隧道在不良地质构造中施工安全和质量,是隧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