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糯高粱和粳高粱为原料,通过对比其小曲酒酿造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差异,同时探究糯高粱的小曲酒酿造工艺,以提升小曲酒品质。结果表明:两种高粱的水分和淀粉差异不显著(P0.05),糯高粱的支链淀粉显著高于(P0.05)粳高粱,并且糯高粱的出酒率也显著高于(P0.05)粳高粱。粳高粱产酒中乙酸乙酯的量显著高于(P0.05)糯高粱,针对这点对两种高粱原料的处理工艺进行探究,发现酒醅疏松度可以影响高粱的糖化效果,最终通过添加辅料的方式去改善糯高粱的糖化效果提升出酒量和产酒中乙酸乙酯的量,当添加10%(与原料的质量比)的辅料时,可取得较好的效果,1 000 g酒醅的出酒量能达到450 mL(折65%vol),产酒中乙酸乙酯含量能达到0.53 g/L。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以霉菌麸曲为糖化剂、酒母醪液提供酿酒酵母的新方式酿造丢糟酒。以实验室保存的米根霉(R. oryzae JQ-1)制备霉菌麸曲,糖化酶活力为1 507.91 U/g;以某商品小曲为菌种,利用糊化后的粮粉料液为原料制备酒母醪液,酵母菌数为2.40×108 CFU/mL。将麸曲和酒母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加入浓香型丢糟中酿制丢糟酒;发酵结束时酒醅中残余淀粉为5.20%,低于以某商品小曲为发酵剂的对照组酒醅中的残余淀粉7.23%(p<0.05),表明新模式更容易利用丢糟中的淀粉;新模式酿制丢糟酒的淀粉出酒率为92.66%,显著高于传统模式酿制丢糟酒的淀粉出酒率82.75%(p<0.05),表明新模式酿制丢糟酒的产酒效率更高;新模式和传统模式酿制的丢糟酒都具有浓香型风格、酒质无明显差异。该研究为丢糟酒的酿造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降低了丢糟酒的酿造成本,提高了丢糟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以小米代替部分高粱进行发酵生产,检测发酵糟醅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添加小米原料后,发酵糟醅的酸度、水分无明显变化,残留淀粉含量增加1%左右,原酒出酒率提高了1%;经GC分析及感官分析,原酒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及企业内控标准,酒质提高明显,回甜感突出,具有芝麻香型白酒的典型风格,原酒优质率提高了2%;以小米作为芝麻香型白酒的酿造原料有助于提高酒质及产量。  相似文献   

4.
以不同梯度丢糟、小麦及豌豆为原料制作丢糟曲,跟进10%丢糟曲、15%丢糟曲、20%丢糟曲和常规曲发酵过程中糟醅水分、酒精度、酸度和淀粉的变化,并对其酒体产量、理化和感官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5%丢糟曲应用效果较佳,相比于常规曲,其发酵酒醅顶温、水分、酒精度和淀粉消耗提高了2.9℃、1.7%、0.6%vol和1.36%,酒体产量和己酸乙酯分别提升了2.9%和1.34倍,乳己比降低了0.16,其酒体感官得分最高,窖香更好。该研究为浓香型大曲使用原料的革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闫涵  范文来  徐岩 《食品科学》2021,42(16):133-137
为探索单粮(高粱)酿造和多粮(高粱、大米、小麦、糯米和玉米)酿造的白酒在发酵过程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对不同原料酿造的馥合香型白酒酒醅中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两种酒醅中均检测到86?种挥发性成分,单粮酒醅中生成更多的酚类和酸类化合物,多粮酒醅中生成更多的醇类和含氮化合物。比较两种酒醅中关键差异化合物发现,单粮酒醅发酵生成更多的苯乙醛;而多粮酒醅发酵生成更多的乙酸己酯、肉豆蔻酸乙酯、苯甲醇、6-甲基-2-乙基吡嗪和2,3,5-三甲基吡嗪。除上述吡嗪类化合物以外,多粮酒醅中吡嗪类化合物总含量显著高于单粮酒醅(P<0.05),这可能是多粮酒醅不同于单粮酒醅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6.
该实验将不同比例糠壳添加到糟醅中进行窖外模拟发酵试验,分析了糟醅理化性质和质构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糠壳含量对入窖糟醅的质构特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糠壳含量糟醅在发酵期间的质构特性差异显著(P<0.05)。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随着糠壳含量升高,糟醅的硬度、内聚性和回复性增大,黏着性减小,弹性变化不规律;发酵期间糟醅的水分和酸度均增大,淀粉含量降低。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糟醅的水分和酸度与硬度、内聚性、回复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黏着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糟醅的淀粉浓度与硬度、回复性和内聚性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黏着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弹性无明显相关性;得到入窖糟最佳质构范围:硬度为2 000~2 200 g,内聚性为22%~23%,黏着性为50%~55%,回复性为6%~7%。  相似文献   

7.
高粱是白酒酿造的主要原料,由于品种或产地的因素,高粱性质往往有很大差异。为了研究不同性质的高粱对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及所酿白酒品质造成的影响,我们选择了来源不同的两种高粱进行清香型白酒酿造实验。首先,我们对高粱性质进行了检测。然后,通过进行发酵酒醅的品温、水分、15对时酸度、酒精度的跟踪检测以及新产酒产量、总酸、总酯和挥发性组分的检验,并利用生物统计方法进行计算,得出两种高粱的玻璃质层的厚度、粗蛋白、粗脂肪、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单宁含量等具有较大差异。此外,高粱性质的差异导致酒醅水分和品温差异,而且对新产酒中醇类物质的含量影响较大,对新产酒产量、酸酯等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利用整粒高粱为原料开发了一套以剥离产酒与生香发酵为特点的新型浓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即整粒高粱首先单独浸泡清蒸,再利于小曲为糖化发酵剂强化产酒发酵,产酒发酵结束后成熟糟醅拌合堆积母糟投入浓香泥窖中强化生香发酵,经多轮次生产试验确定了最佳的产酒发酵工艺参数:配糟比1:1;糖化箱标准规格为长7.2 m,宽3.6 m,高0.17 m;收箱温度30℃、出箱温度33℃,糖化时间20 h;入窖酸度(0.78±0.04)mmoL/10 g,入窖淀粉含量(44.64±0.12)%,入窖水分含量(44.03±0.44)%;发酵周期12 d,酒醅酒精含量可达(11.40±0.30)mL/100 g。  相似文献   

9.
通过立体发酵模式的生产,不仅大大提高了生产车间空间利用率,在与优质酒的产量相差不大情况下,优质酒的酒质明显高于目前大生产上的粮糟酿造的成品基础酒,同时使丢糟的淀粉含量幅度减少了2%~3%,从而提高了糟醅中淀粉的利用率.另外在主发酵结束时的粮糟窖池上面堆积糟醅发酵,还可以改善该窖池粮糟的酒质,使得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同时也解决了通过传统方式生产来增加窖帽高度会影响成品基酒的酒质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温度对浓香型白酒发酵的影响,采用实验室模拟固态控温发酵方式,对发酵过程进行控温,监测糟醅理化指标、典型微生物数量变化、出坛糟醅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表明,高温发酵加快糟醅水分蒸发,酵母菌及霉菌数量快速减少,产酒生酸快,最终糟醅酒度偏低(1.52%vol);中温和低温发酵好氧细菌及酵母数量较多,有利于持续产酒产酸,最终糟醅酒精度分别为2.98%vol、4.67%vol。高、中、低温发酵出坛糟醅中高级醇含量分别为7.74 mg/100 g、7.42 mg/100 g、9.72 mg/100 g。中、低温发酵糟醅中未检测出糠醛,高温发酵糟醅中糠醛含量为1.90 mg/100 g。高、中、低温发酵糟醅总酯含量分别为69.99 mg/100 g、109.12 mg/100 g、96.64 mg/100 g。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中温(30 ℃)发酵糟醅与对照窖池出池糟醅风味组分构成更为接近,可通过控制发酵温度生产特定基酒。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安琪小曲复配不同比例浓香型大曲酿酒,探究浓香型大曲对小曲酒出酒率、主要风味物质及酒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安琪小曲酿酒比较,大曲添加量为5%时,出酒率提高4.23%;大曲添加量为20%时,所产基酒感官品质最佳,异丁醇及异戊醇含量分别降低0.44 g/L、0.40 g/L;大曲添加量为10%时,基酒中乙酸乙酯及乳酸乙酯含量分别增加0.78 g/L、0.04 g/L;大曲添加使酒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且不同大曲添加量使酒醅优势菌群与丰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浓香型大曲的添加能提升安琪小曲酒产品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与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与根霉属(Rhizopus)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出酒率及乳酸乙酯含量与伊萨酵母属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乳酸乙酯含量与根霉属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解析粳高粱和糯高粱酿造的川法小曲白酒风味物质差异。方法 对发酵过程酒醅理化指标和出酒率进行了检测分析,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PME-GC-MS)、氢火焰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flame ionization detector, GC-FID)、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PLS-DA)结合感官评定分析了基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糯高粱原料出酒率极显著高于粳高粱(P<0.01);HS-SPME-GC-MS共检测出39种物质,主要为酯类和醇类物质;粳高粱发酵基酒中异丁醇、异戊醇和乙醛含量显著高于糯高粱发酵基酒(P<0.05,P<0.01),糯高粱发酵基酒中乙酸乙酯和乙酸含量显著高于粳高粱发酵基酒(P<0.05, P<0.01)。结论 出酒率和主要风味物质的...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通过两因素交互重复实验,模拟不同原料(高粱、玉米和稻谷)、小曲(3个不同区域的川法小曲白酒生产常用的糖化发酵剂)的传统川法小曲白酒酿造工艺生产(培菌1 d、固态发酵7 d),探讨两因素对川法小曲白酒酿造特性的影响,以及探清其酒体的主要风味物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SPME-GC-MS)定性定量分析酒体挥发性风味物质。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原料对出酒率、酒体总酯含量及感官评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小曲及小曲与原料的交互对酒体总酯含量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酒体共检测出46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酯类15种、醇类10种、醛酮类6种、烷烃类5种以及其他10种,其中相对百分比含量较高的是乙酸乙酯、异丁醇、异戊醇等。定量方法显示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2>0.99,稳定性试验的RSD<5%,回收率试验在85%~130%之间,方法适合定量分析。高粱小曲酒中乙酸乙酯浓度最高达到192.24 mg/100 mL,玉米小曲酒中异戊醇浓度最高达到185.73 mg/100 mL。稻谷小曲酒中乙酸乙酯浓度最高达176.29 mg/100 mL,但其β-苯乙醇的浓度远高于高粱、玉米小曲酒,达到24.13 mg/100 mL。定量到的挥发性成分基本位于川法小曲白酒中微量成分的最佳浓度范围。原料及小曲对川法小曲白酒酿造特性的影响对混粮生产川法小曲白酒及改善川法小曲白酒品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油莎豆饼和高粱为原料,分别采用固态和液态发酵工艺酿造油莎豆白酒,对油莎豆白酒的发酵工艺进行选择。在此基础上,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探究发酵温度、糖化酶添加量以及活性干酵母添加量对油莎豆白酒发酵及理化指标的影响,从而确定油莎豆白酒的最佳固态发酵工艺条件,并对油莎豆白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的发酵指标进行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油莎豆白酒的最佳发酵工艺为固态发酵,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3 ℃,糖化酶添加量190 U/g、活性干酵母添加量0.5‰。在此优化条件下,油莎豆白酒的酒精度为9.2%vol,总酯含量为2.96 g/L,总酸含量为1.45 g/L,乙酸乙酯含量为2.42 g/L,出酒率达到41%。油莎豆白酒发酵过程中,酒精含量逐渐升高,最后趋于平缓,发酵结束后,酒精度达9.2%vol;发酵温度先上升后下降,第6天时酒醅温度达到峰值(27.9 ℃);剩余淀粉含量逐渐下降,发酵结束后,淀粉消耗12.21%。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半固态发酵法酿造苦荞小曲酒中苦荞的淀粉转化率和出酒率,考察糖化工艺中小曲添加量、糖化时间、糖化温度对其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优化糖化工艺,对苦荞小曲酒进行感官品评及理化指标检测,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最佳糖化工艺为:小曲添加量0.6%,糖化时间25 h,糖化温度30 ℃。在此优化条件下,苦荞小曲酒清亮透明,香气自然,清香纯正,酒体醇和,香味协调,余味较长;其酒精度为51.3%vol、平均出酒率为57.25%、总酸含量为0.656 g/L、总酯含量为1.95 g/L,感官评分为83分;并共检测出31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14种、酸类3种、醇类9种、其他类5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索五粮生料液态发酵过程中残糖及乙醇变化,为改进发酵工艺提供参考依据。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为原料,采用生料液态发酵法在室温条件下酿造浓香型白酒,先使用5种原料单独发酵16 d后,再混合发酵6 d,考察发酵过程中残糖及乙醇的变化,并将发酵醪液蒸馏,分段取酒,测定产品主成分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5种原料单独发酵的总糖利用率均达90%以上,其中高粱的糖醇转化率最高,达到47.37%。混合发酵后产品实际出酒率为41.16%,所得58°白酒总酸含量为0.38 g/L、总酯含量为1.19 g/L、甲醇含量为0.16 g/L;65°白酒总酸含量为0.31 g/L、总酯含量为1.45 g/L、甲醇含量为0.19 g/L,具有浓香型白酒的酒体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五粮配方的成分解析及其酿造特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对3种五粮配方(陈氏秘方、经典五粮配方、新五粮配方)和8种粮食的理化指标进行解析,分析各理化指标与酿酒性能的相关性。同时,以3种五粮配方酿造白酒,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酒样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其酿造特性。结果表明,8种粮食的淀粉微粒结构各有差别,是造成其淀粉性质差异的重要原因。大米的总淀粉含量最高(74.04%);小米、糯米和糯高粱的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对产酒生香有益;大米、糯米和玉米的蛋白质含量均<8%,其他均>10%;玉米的粗脂肪含量最高(4.61%),作为单粮发酵可能会影响酒质。3种配方的淀粉含量都>66%,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适中,其中陈氏秘方的支链淀粉含量最高,更适合发酵生香;且酒样中挥发性成分种类最多,共39种,更适合用于白酒发酵生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改变粮食糊化模式,提高小曲酒口感质量。 采用高粱、小麦、玉米、稻谷等粮粒直接汽爆后酿造小曲酒,避开传统小曲酒 酿造中复杂的粮食浸泡-蒸煮-糊化工序;采用温水加浆法,避开传统的降温工序;汽爆粮粒的淀粉裸露率达100%,内部疏松多孔, 提升发酵效率;发酵前去除大量的种皮和籽壳,有效弱化小曲酒后苦味;约260 ℃的瞬时高温,赋予小曲酒独特的烘焙粮香。 经检测 尝评,多粮汽爆酿造的小曲酒,β-苯乙醇增加,异丁醇和异戊醇减少,其酒体口感醇和丰满、后味爽净。  相似文献   

19.
Baijiu is a widely consumed spirit usually distilled from fermented sorghum. Here the use of other cereal grains (wheat, corn, rice and barley) is compared with sorghum. The concentration of ethyl acetate in spirit made from sorghum was found to be higher than in the spirits made using other grains, whereas the concentrations of aldehydes and higher alcohols were lower. Based on sensory evaluations, the flavours were more satisfactory when sorghum was used for making Baijiu. Of the other cereals, the flavour from wheat was better than those of corn, rice and barley for making Baijiu. The ester concentration of the spirit made from the rice was low, whereas aldehyde and alcohol contents were high. An abnormal flavour was found in spirits made from corn or barley. Further work with sorghum showed variations in tannin content, and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annin content and brewing performance. When the content of tannin was <1.94%, the ethyl acetate and ethyl octanoate content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annin content. In contrast, the ethyl lactate and higher fatty acid ethyl esters content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annin content. The results of flavour analysis and sensory evalu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ideal sorghum tannin content for producing Baijiu was between 1.0 and 2.0%. Copyright © 2017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 Distilling  相似文献   

20.
采用模拟小曲清香型白酒酿造工艺的固态发酵方法,分别向106CFU/g的酵母菌中添加菌体浓度为0(空白对照组)、1×104 CFU/g、1×105CFU/g、1×106CFU/g的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BI1,通过对比该菌株的接种顺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探究贝莱斯芽孢杆菌对酵母菌生长及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糖化前接种贝莱斯芽孢杆菌更有利于白酒的发酵,贝莱斯芽孢杆菌的最佳添加量为104 CFU/g,此添加量下对高级醇含量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能显著增加发酵液的总酯含量(P<0.05)。研究为提高小曲清香型白酒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