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用大气压电喷雾电离质谱对二硝化纤维素(PYX)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孙莉霞  魏俊发 《质谱学报》2003,24(2):356-356
用柱塞泵进样、大气压电喷雾电离方法对得不到分子离子的耐热炸药二硝化纤维素 (PYX)作了负离子质谱分析。通过改变毛细管出口 Cap Ex电压产生碰撞诱导裂解 (Collision-induced dissociation,CID) ,得到较多的化合物结构碎片离子。与电子轰击电离 (EI)源质谱图作了对比 ,确认了 8个特征碎片离子 ,得到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喷雾离子阱多级质谱技术(ESI-MSn)在正离子模式下(ESI+)对食品中常见的几种非法添加工业染料碱性橙21、22和罗丹明B进行裂解规律探析。分析了这3种染料从分子离子出发的多级质谱裂解碎片,发现此类化合物容易先失去Cl-,形成N+离子;在电离源的轰击下,容易失去·CH3和·CH2CH3;并且探析了碱性橙21、22和罗丹明B的多级质谱裂解规律。该质谱裂解规律有助于推断碱性工业染料及其类似物的结构特点和裂解规律,为此类化合物的快速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联用仪准确测定辣椒类食品中7种苏丹红类染料的分析方法。样品中的苏丹红类染料用有机溶剂乙腈提取,直接定容后进行色谱分析。质谱检测采用正离子电离方式。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0~30 μg/L,重现性RSD<5%,回收率为63.5%~106.8%。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红霉素类抗生素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源内CID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电喷雾 /飞行时间质谱法 ,对 5个红霉素类抗生素进行了源内CID研究 ,并以PEG40 0及各样品质子化分子离子 (MH+ )做为内标物 ,对碎片离子进行了准确质量测定 ,确认了这些碎片离子 ,并总结了此类化合物的裂解规律。样品分子含有去氧氨基糖 (desosamine)或红霉糖 (cladinose)两个糖基片段 ,其中去氧氨基糖易于形成带电离子。另外考察了喷管电压 (NozzlePotential)、溶剂条件等对红霉素类抗生素电喷雾源内CID质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人参皂苷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应用液相色谱 -电喷雾质谱 ( L C-MS)联用技术 ,对 8种人参皂苷单体进行了探讨。发现在电喷雾负离子检测方式下 ,在离子阱和四极杆这两种不同质量分析器的质谱仪中 ,8种皂苷分子所产生的准分子离子峰均为 [M+ 45 ]-峰 ;并根据离子阱多级质谱扫描功能产生的碰撞诱导裂解 ( CID)谱 ,研究了该类化合物分子在电喷雾质谱、负离子检测方式下的裂解特征 ,有助于该类化合物的分子量确定和结构鉴定 ;同时建立了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 ,可用于该类化合物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直接输注电喷雾电离质谱对十六种中药来源的化合物进行了分析。观察了它们的电喷雾电离质谱和串联质谱特征 ,以了解不同结构化合物的电离能力和裂解特点。观察表明 :为使样品成分尽可能多地被检测 ,必须同时进行正负两种模式的分析。化合物结构中羰基的存在似有利于化合物在正离子模式下形成准分子离子或其它分子加和离子。当采样锥电压为 3 0 V时 ,大多数化合物能形成准分子离子或其它分子加和离子。但改变采样锥电压似不能完全避免源内裂解。建议分析时同时考察不同采样锥电压 (如 1 0 V、3 0 V和 5 0 V)。串联质谱分析被证明是获得进一步结构信息的有效手段 ,因为对于所有被观察的准分子离子和其它分子加和离子 ,均能在串联质谱分析中检测到碎片离子。本研究在四物汤的研究中已经成功地运用了该方法。此方法有助于中药混合物中样品成分的快速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分析88支市售蓝色圆珠笔油墨。液相色谱分离采用Xterra MS C_(18)柱,等度洗脱,正、负离子模式电离,结果表明油墨中含有碱性品蓝、罗丹明B、甲基紫、结晶紫、碱性艳蓝B、碱性艳蓝BO等碱性染料。实验发现碱性品蓝、碱性艳蓝B、碱性艳蓝BO和罗丹明B会发生脱烷基作用,证实油墨中含有新染料成分维多利亚蓝4R(Solvent Blue 2)。根据油墨中存在的染料成分将88支市售蓝色圆珠笔分成九类,为进一步鉴定圆珠笔书写时间,进而建立圆珠笔油墨库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采用电喷雾电离 -离子阱质谱和电喷雾电离 -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技术 ,对 2种具有氨基甲酸酯结构的化合物进行碰撞诱导解离研究。注射泵直接进样 ,正离子方式检测。在其二级质谱图中主要产生[M+H-44 ]+ 的碎片离子 ,通过对碎片离子进行精确质量测定 ,证实为化合物的氨基甲酸酯部分脱去一分子CO2 而形成 ,这一现象同样出现在另外 5种具有氨基甲酸酯结构化合物的碰撞诱导解离分析中。推测这一包含两个化学键断裂的中性丢失可能经历特殊的分子内重排过程 ,并对其重排裂解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喷雾电离 -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 ESI-Qq TOFMS)联用技术 ,对三种β2 -受体激动剂克仑特罗( Clenbuterol)、沙丁胺醇 ( Salbutamol)和盐酸 SPFF进行碰撞诱导解离 ( Collision induced dissociation,CID)研究。将三种药物标准品用甲醇溶解至 0 .1μg/m L直接进样 ,选择正离子方式进行检测。以质子化准分子离子 [M+H]+ 作为内标物 ,对碎片离子进行了准确质量测定 ,确认了这些碎片离子的元素组成 ,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发现 :它们的 ESI-MS2质谱分别生成脱去 H2 O分子、叔丁氨基等的碎片离子 ,其中叔丁氨基碎片离子 ( m/z74)为三种药物共有的碎片离子 ,这些特征可为 β2 -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体内代谢转化和定量分析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离子阱质谱技术分析了两种典型环亚胺类毒素(GYM和SPX1)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条件下的质谱裂解特征,并与电喷雾电离(ESI)质谱法进行了比较。GYM和SPX1在APCI一级质谱分析过程中易形成准分子离子[M+H]+峰(基峰);在二级质谱分析过程中,母离子[M+H]+通过丢失H2O中性碎片形成稳定的特征子离子峰;并结合三级质谱分析,推测了两种毒素的裂解途径。结果表明: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法(APCI-MS)的灵敏度好于电喷雾质谱法(ESI-MS);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法(LC-APCI-MS2)分析4种不同基质样品中GYM和SPX1的专属性、重复性、稳定性和抗基质干扰能力均好于液相色谱 电喷雾质谱法(LC-ESI-MS2)。综上,APCI-MS法适于典型环亚胺类毒素的分析,本研究可为LC-APCI-MS定性、定量分析不同基质复杂样品中环亚胺类毒素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电喷雾萃取电离(EESI)和电喷雾电离(ESI)均属于软电离技术,但EESI比ESI更温和,能更好地保持蛋白质的构象。本研究以一价正离子为例,分别采用EESI和ESI技术对罗丹明B准分子离子m/z 443的裂解行为进行多级串联质谱研究,考察了不同碰撞能量对裂解行为的影响,建立了这两种离子源产生的离子内能差异(简称内能差异)的定量测定方法,并探讨了该方法的影响因素及适用范围。结果表明,EESI与ESI离子源的内能差异为11.5 eV。该方法可为其他不同离子源产生的离子内能差异比较提供基本思路,也可为深刻理解不同离子源产生离子的质谱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化学衍生结合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MS)法研究银莲花素A的质谱裂解方式。将银莲花素A与三苯甲基氯反应,产物经ESI-MS/MS分析发现,银莲花素A在裂解过程中除了发生常规裂解以外,还伴随着重排裂解发生。结果表明,银莲花素A中糖的连接顺序不能仅用ESI-MS/MS来确定。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高效的阻燃剂,合成了一系列磷酰基丙酰胺类化合物,研究一系列3(O-甲基-O-烷基磷酰基)丙酰胺的电喷雾质谱裂解方式,发现该类化合物的加氢和加钠离子具有不同的裂解方式。加氢裂解的特点是先失去中性NH3碎片和一分子丙烯,最后失去CO;加钠裂解的规律是失去一分子丙烯后,接着失去一分子甲醇。最后根据碎片,提出了可能的裂解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陈益  苗志伟  付华  赵玉芬 《质谱学报》2000,21(Z1):107-107
核苷磷酰氨基酸酯化合物是一类倍受重视的药物,特别是它可作为寡聚核苷酸的类似物用于反义药物[1]。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被批准用于治疗爱滋病(AIDS),目前普遍使用的抗HIV核苷类似物中,2',3'-双脱氧核苷(ddNs)具有良好的疗效[2],它的抗病毒的可能机理是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5'-羟基发生相继的磷酸化,生成三磷酸核苷,然后通过HIV-逆转录酶进入病毒DNA的合成,由于ddNs 3'-没有相应的羟基存在,使得病毒DNA的合成得以终止。McGuigan C.等学者报道苯氧基取代的核苷-磷酰氨基酸酯是HIV逆转录酶的有效抑制剂,同时与ddNs相比…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ESI-Q-TOF MS/MS)技术,在负离子模式下,探讨巴戟天中4种环烯醚萜苷和2种蒽醌成分的质谱裂解途径。通过[M-H]-获得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信息,进一步对[M-H]-进行碰撞诱导解离,获得相应化合物的裂解途径。结果表明,环烯醚萜苷主要的裂解途径是首先脱去母环上的功能基团,如中性丢失H2O、CO2、CH3COOH和糖单元等部分;其次是二氢吡喃环和糖环的断裂,m/z 113、101为环烯醚萜苷母环断裂的特征碎片离子。蒽醌类化合物的裂解行为是连续失去CO,也可以失去CO2。这些质谱裂解行为的研究有助于环烯醚萜苷和蒽醌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也可为其他同类化合物的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5,6,7,4′-四羟基黄酮和5,6,7,4′-四甲氧基黄酮为例,运用高分辨电喷雾串联质谱在正离子模式下(HR-ESI-MS/MS)获得的碎片离子,根据一、二级质谱离子的精确质荷比,分别推导出两种黄酮可能的裂解途径,并比较多甲氧基、多羟基黄酮质谱裂解规律的异同。结果表明:在正离子模式下,5,6,7,4′-四羟基黄酮和5,6,7,4′-四甲氧基黄酮的一级质谱均可获得稳定的准分子离子。5,6,7,4′-四羟基黄酮的二级质谱碎片离子由准分子离子[M+H]+经RDA裂解及进一步脱水和(或)脱一氧化碳中性分子产生,直接由准分子离子脱水及一氧化碳中性分子获得的碎片离子丰度比较低;5,6,7,4′-四甲氧基黄酮二级质谱碎片即可由准分子离子[M+H]+直接经RDA裂解,还可先脱去乙烷或甲烷中性分子再经RDA裂解(1,3断裂)获得。此外,该化合物还有大量的碎片离子是由准分子离子[M+H]+分别经脱水、甲烷、乙烷或进一步脱甲基、一氧化碳而获得。两个化合物质谱碎片的比较结果表明,多甲氧基黄酮的二级质谱碎片裂解机制更复杂,碎片信息更丰富。该方法可为黄酮类化合物成分的快速定性分析提供支持,也可为黄酮类化合物体内代谢产物的LC-MS/MS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槲皮素的电喷雾离子阱质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电喷雾离子阱正负离子扫描技术对槲皮素的结构和质谱裂解规律进行比较研究,并采用Mass Frontier 3.0软件辅助解析正离子扫描条件下槲皮素的主要特征碎片离子及其裂解规律。槲皮素正离子扫描的ESI MS裂解特征是出现碎片 m/z 287、285、275、267、257及229,碎片m/z 285和275可继续裂解成碎片 m/z 257、229。碎片 m/z 283、273、257、245和229的形成及碎片 m/z 283、273裂解成碎片 m/z 255是槲皮素负离子扫描的ESI-MS裂解特征。槲皮素的正负离子扫描质谱裂解规律基本相似,但负离子提供的碎片信息较少。本研究为进一步探求该化合物的体内代谢转化,结构优化和修饰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介质阻挡放电电离质谱(DBDI-MS)法采集46种芬太尼类化合物的二级质谱数据,并研究其质谱碎裂规律。芬太尼重要前体物质N-苯乙基-4-哌啶酮和4-苯胺基-N-苯乙基哌啶的特征碎片离子分别为m/z 105和 m/z 188;以芬太尼分子结构为母核,当苯乙基或哌啶环上发生取代反应时,在碰撞诱导解离过程中,芬太尼类化合物会产生质量数为149 u的特征中性丢失碎片;当取代基发生在N-苯丙酰胺基时,易产生m/z 188特征碎片离子。利用本方法检测粉末样品中芬太尼含量,方法定量限为1 mg/kg。本研究对未知芬太尼类化合物的非靶向筛查和可疑粉末样品中芬太尼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宋志军  张沛  梁健  刘鑫  丁立生 《质谱学报》2009,30(Z1):69-70
The isoflavonoids from Iris tectorum were analyzed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ESI-MS/MS).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of pseudo molecular ions and daughter ions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6 compounds including tectorigenin, iristectorigenin A, tectorigenin, tectoridin, 7-O-β-D-glucopyranoyl iristectorin A and iridin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extraction of the herbs.  相似文献   

20.
麻痹性贝毒素电喷雾质谱负离子模式分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级质谱技术对8种常见麻痹性贝毒素(GTX1, GTX 4, GTX2, GTX 3, dcGTX2, dcGTX3, C1和C2)在电喷雾质谱负离子模式下的分析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8种目标化合物在一级质谱分析过程中均易失去1个H,形成准分子离子[M-H]-峰(基峰);在二级质谱分析过程中,各化合物的母离子([M-H]-)主要通过丢失-H2O和-NHCO等中性碎片,形成稳定的特征子离子峰,并且同分异构体的二级质谱图有差异,可为含硫麻痹性贝毒素的二级质谱定性、定量分析提供依据。此外,对各目标化合物二级质谱的主要碎片峰进行三级质谱分析,对产生的主要特征碎片峰进行归属,并推测裂解途径。本研究可为电喷雾质谱在负离子模式下检测含硫麻痹性贝毒素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