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效均浆器     
本文研制设计了一种新型刀片轮式均浆器,效果很好。并建立了数学模型,为工业型均浆器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首先以乙腈、乙醇、无水氯化氢为起始原料合成乙酰亚胺乙酯,然后以冰乙酸为催化剂进行乙酰亚胺乙酯的三聚反应得到三甲基均三嗪,将三甲基三嗪与苯甲醛在浓硫酸中进行羟醛缩合反应,则合成了一种新的八极分子三苯乙烯基均三嗪(TSTA)。文中对其合成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反应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最优多用户检测的实质是求解一个组合优化问题,本文给出了基于均场退火算法的多用户检测器,并进行了仿真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其对系统性能改进显著,便于硬件实现.  相似文献   

4.
以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为基膜、哌嗪(PIP)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磷酸钠为酸接受剂,通过界面聚合反应在基膜表面形成超薄功能层,制备聚哌嗪均苯三甲酰胺/聚砜纳滤复合膜,研究了磷酸钠、TMC浓度、PIP浓度以及聚合时间等制备条件对复合膜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实验条件下制备的聚酰胺/聚砜中空纤维纳滤复合膜,在0.4MPa、室温的测试条件下,对0.1%的MgSO4水溶液具有较高的脱盐率(97.2%)和较高的透水通量(36.64L·m^-2·h^-1).  相似文献   

5.
首先使用历史负荷数据建立灰色GM(1,1)模型,并得到该历史负荷数据在GM(1,1)下的趋势值,其次通过历史负荷数据与趋势值的比值得到残余信息来构建均生函数模型,然后形成灰色均生函数模型(G-MGFM),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灰色均生函数模型的电力系统月度负荷预测方法。算例分析表明,与传统的预测模型相比,G-MGFM不仅建...  相似文献   

6.
7.
均流接口电路的均流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现有的电流检测、电流编程和电流控制技术,对均流接口电路的均流(CS)控制器进行了设计.得到并定义了8种不同类型的均流控制器,选择并详细介绍了其中的2种--“最小主从模式脉宽调制(PWM)和“平均模式滞环”均流控制器.对这2种均流控制器以及所对应均流接口电路的稳态均流特性和工作频率特性进行了测试,仿真和实验数据都与理论分析值基本吻合.基于测试的结果,总结了这2种均流控制器以及所对应均流接口电路在均流效果等5方面的性能.在这2种均流控制器的作用下,均流接口电路都能达到良好的均流效果.“最小主从模式PWM”均流接口电路的均流效果与其通道数几乎无关.  相似文献   

8.
9.
研究了均苯四酸二酐(简称均酐或PMDA)凝华结晶精制的最佳条件,并以均酐在定温下的平衡蒸汽压为基础,推导出凝华结晶条件数学关系式.该式把氧化反应的空速,气相组成及捕集温度等工艺参数与捕集率关联起来,并制作出捕集温度对均酐凝华结晶效率和均酐纯度关系曲线图.同时讨论了拉乌尔数学关系式在处理本体系的适应范围.指出在低捕集率情况下,引入修正项后的拉乌尔数学关系式才能与实验值吻合.  相似文献   

10.
11.
一种新的重整C9芳烃生产均三甲苯的原料预处理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了精制均三甲苯的原料的各种预处理方案,对四塔连续精馏分离流程、两塔连续精馏流程及间歇精馏装置进行了讨论;提出采用六塔连续复合萃取精馏的预处理方案,对该预处理流程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为均三甲苯的原料预处理提供了一个降低能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受阻胺光稳定剂 (HALS)的重要中间体 ,2 氯 4 ,6 二 (2 ,2 ,6 ,6 四甲基 4 哌啶氧基 ) 1,3,5 三嗪 (CDTMTZ)本身也是一种光稳定剂 ,是合成其它高分子量光稳定剂的基础 .通过实验考证了溶剂、物料配比、添加方式及不同反应阶段的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产物的熔点及元素分析 ,得出了用水作溶剂时 ,理论配比下两次加料 ,反应阶段Ⅰ温度 5~ 8℃、时间 2h ;反应阶段Ⅱ温度 80℃、时间 2 4h ,得到了CDTMTZ一水合物 ,熔点 (2 2 3.8℃~ 2 2 6 .4℃ )及元素分析结果均与相关文献较一致 .  相似文献   

13.
采用5-(3,4-二氯苯基)一二氢-2-呋喃酮为酰基化试剂,与苯发生酰基化反应,然后脱水,制得4-(3,4-二氯苯基)-3,4-二氢-1(2H)-萘酮.考察苯的投入量以及反应的温度、粗产品的提纯方法,发现在沸水浴加热(89~92℃)条件下反应,用一种溶剂提纯粗产品,产率达65.49%。  相似文献   

14.
选用锰酸锂(Li Mn2O4)、复合镍钴锰酸锂(Li Ni1/3Co1/3Mn1/3O2)按不同比例混合作为正极,软碳作为负极材料,制备复合镍钴锰酸锂与锰酸锂混合型锂离子全电池(简称混合型锂离子全电池),选择质量分数为15%,35%的Li Mn2O4与Li Ni1/3Co1/3Mn1/3O2混合作为正极活性物质进行实验,研究Li Mn2O4对锂离子全电池充放电性能、安全性能、倍率放电性能、脉冲功率特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Li Mn2O4质量分数为35%时,既提升了锂离子全电池的电性能,又保证了其较高的安全性能;常温下电流为1I1(I1代表1 h率放电电流)充放电循环预计寿命可达到1 500周,55℃高温下电流为0.5I1充放电循环335周容量保持在92%以上;在放电深度(DOD)10%~80%内10 s脉冲充放电状态下,混合型锂离子全电池阻抗均在9 mΩ以下,50%DOD时的10 s放电比功率在700 W/kg以上。  相似文献   

15.
以氯代乙酰乙酸乙酯和苯硫酚为主要原料,经硫醚化、胺化、Nenitzescu反应,合成目标产物1-甲基-2-苯基硫甲基-6-溴-5-羟基吲哚-3-羧酸乙酯,产品总收率为36 %.硫醚化反应在n(苯硫酚):n(NaOH):n(氯乙酰乙酸乙酯)=1:1:1,反应时间为3~4 h, 反应温度为5~10 ℃的条件下进行,中间产物4-苯硫基乙酰乙酸乙酯(I)的收率为92 %.胺化反应在n(甲胺):n(I) =1.1:1,反应时间共为20 h的条件下反应,中间产物4-苯硫基-3-甲胺基-2-丁烯酸乙酯(II)收率为94 %.Nenitzescu反应在n(溴代对苯醌):n(II) =1:1.1,反应时间为7~8 h,反应温度为80 ℃条件下反应,得到最终产物1-甲基-2-苯基硫甲基-6-溴-5-羟基吲哚-3-羧酸乙酯(Ⅲ),收率为40 %.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及质谱鉴定,证明结构正确.  相似文献   

16.
以连苯三酚为原料,经烯丙基化、Claisen重排和甲基化反应等步骤,制备得到了5 (2 丙烯基) 1,2,3 三甲氧基苯.该合成方法操作简便,反应易于控制,容易合成.中间体和产物经红外光谱和氢核磁共振谱分析证实了结构,产物总收率达25 6%.生物活性实验表明,产物对杂拟谷盗成虫的毒杀作用低于从香薷挥发油中得到的天然产物的杀虫效果.其LD50为0 06532μL/头.  相似文献   

17.
采用Gaussian98量子化学计算软件,运用半经验AM1方法在3-21G基组水平上优化了14个1,3-二氮杂螺[4,5/4]癸/壬-1-烯-4-酮的联苯磺酰胺类衍生物的几何构型,并根据Hansch-Fujita方法对该类化合物进行了系统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研究。建立了联苯磺酰胺类衍生物抑制AⅡ诱导活性IC50与LUMO轨道能量本征值ELUMO、疏水参数clogP和分子摩尔折射参数CMR的相关方程,方程复相关系数r=0.923 3。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LUMO轨道能量越低越容易接受电子,其生物活性越高;R2位引入正电性基团有利于提高化合物生物活性;化合物疏水效应越小,越易与受体结合,其生物活性越高,当杂螺环上n=1时化合物的疏水参数偏小,其生物活性相应较高;化合物极化效应越好,分子越容易极化,则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18.
2-羟基-5,7-二甲基-1,2,4-三唑[1,5-a]嘧啶(TPO)是三唑并嘧啶类衍生物的重要中间体,以氨基脲盐酸盐为起始原料,经环化、硝化、还原及并环得到.氨基脲盐酸盐先与甲酸成环,制得中间1,2,4-三唑-5-酮(TO),产率86.5%;用发烟硝酸硝化得3-硝-基1,2,4-三唑-5-酮(NTO),产率90.1%;雷尼镍催化下加氢还原得3-氨基-5-羟基-1,2,4-三唑(ATO),产率88.0%;最后与乙酰丙酮环合制得标题化合物TPO,产率86.0%.该方法原料易得、操作简便,总收率较高,达到59.0%.  相似文献   

19.
采用间接电氧化法合成了2,3-二甲氧基-5-甲基-1,4-苯醌。以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电子载体Ce4+/Ce3+作为氧化媒质,在电解槽中将Ce(Ⅲ)氧化为Ce(Ⅳ),然后用Ce(Ⅳ)氧化2,3,4,5-四甲氧基甲苯,本身被还原为Ce(Ⅲ)后,再返回电解槽进行氧化再生。研究了诸多因素对Ce(Ⅳ)产率和化学氧化反应收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电解条件:硝酸浓度0.5 mol.L-1,电流密度500 A.m-2。最佳氧化条件:Ce(Ⅳ)浓度0.8~1.2 mol.L-1,室温。该合成方法与工业常用方法相比,产品的纯度高,原材料的消耗少,不存在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功能化酸性离子液体(IL)催化异丁醛环化三聚反应,考察了不同离子液体、反应温度、反应时间、n(异丁醛)/n(IL)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离子液体1-甲基-3-(4-磺酸基丁基)咪唑三氟甲烷磺酸盐([(CH2)4SO3HMIm]OTf)为催化剂,在298K,n(异丁醛)/n(IL)=60∶1,反应1h后,转化率和选择性分别为93%和100%。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催化活性不变,并讨论了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