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开发历史保护建筑区域地下空间是拓展功能,增加配套设施最好的解决办法。历史保护建筑区域地下空间开发主要有邻近和原位开发两种形式。以上海外滩源33号项目和上海爱马仕项目为工程实例,介绍了邻近历史保护建筑地下空间开发和原位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技术。指出地下空间原位多层和深层开发是未来发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历史建筑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文保建筑保护和周边环境安全控制问题,以南京市某2栋民国建筑的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为例,提出了采用建筑平移和地下室逆作相结合施工方法,并在此项目中试点应用。建筑平移前,采用灌浆法对墙体裂缝进行修复,采用双面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永久性结构加固,采用内外附着型钢加对拉螺栓对墙体刚度进行临时刚度加强。逆作法采用地下连续墙进行支护,地下室盖板分两次浇筑以适应民国建筑临时搁置的需要,在盖板分次浇筑时,民国建筑通过房屋平移让出盖板施工空间。工程实施效果表明,建筑平移和地下室逆作法相结合的方法可有效解决城市中心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和文保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3.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地下空间资源的充分开发不仅能够增加城市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容量,还能够最有效的保护历史街区和地段、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扩大城市地面公共空间的分布区域,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的空间品质,消除城市矛盾。  相似文献   

4.
重庆市在直辖后城市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扩张与土地资源有限矛盾凸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成为解决途径之一。但是地下空间开发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无序,部分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破坏了周边地质环境,影响城市地质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对重庆市地下空间开发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了总结,重点分析了影响地下空间合理有序开发的因素,并对相应地下空间开发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以寻求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二者之间的协同机制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上海历史风貌区某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为满足更新扩容需求,于历史建筑(B楼)下方并紧贴文保建筑(A楼)新增3层地下空间,面临既有建筑保护、空间受限条件下施工作业等众多技术难题。综合地下空间开发需求、文保和历史建筑保护要求、软土地质条件、狭小作业空间、安全、造价和工期等各方面的因素,采用历史建筑利用首道支撑作为平移平台并与基坑开挖同步的往复平移技术,实现了大体量砌体建筑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及对历史建筑的保护;采用以低净空锚杆静压桩与文保建筑条形基础组成沉降控制复合加固基础为主的文保建筑变形控制技术,实现了新增地下空间施工期间紧邻文保建筑的保护。结合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介绍历史建筑下方、紧贴文保建筑新增地下空间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思路、采用的关键技术及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6.
西湖旅游胜地建设面临开发与保护的尖锐矛盾。西湖群山之下有着丰富的地下空间资源并具备良好的开发利用条件。本文针对西湖风景区的建设重点、交通和游乐提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新思路,并介绍了一些具体方案,这些方案不仅可以较好地解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而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历史风貌保护建筑改扩建普遍需要保留其外墙,而仅对内部结构体系、建筑布局及地下空间进行改建与开发。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桩基托换、原位地下空间开发、既有建筑外墙加固补强、内部结构体系转换、外立面墙体支撑保护等"热水瓶换胆"施工技术,实现历史风貌建筑的内部建筑功能的拓展,提升历史风貌建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曼迪  莫力 《四川建材》2013,(6):112-113
地下建筑underground structure是建造在岩层或土层中的建筑。它是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起缓和城市矛盾,改善生活环境的作用,也为人类开拓了新的生活领域。对于城市而言,地下空间广泛而多样性的利用与开发,为城市提供了一个新维度。保护自然与土地,保护环境,缓解交通压力,减少市政管网长度,改善地上传统城市的审美和社会空间,以应对现代社会发展和城市扩张。  相似文献   

9.
张平  陈志龙  黄欧龙  王慧 《规划师》2011,27(10):97-101
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中,地下空间在扩大空间容量、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基础设施和确保文物安全等方面具有地面空间无法比拟的优势.历史街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应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规模适宜性及地上地下一体化等原则,结合文物建筑保护区、文物及文物所在街区、文物遗址保护区和现有地下文物保护区在保护方面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  相似文献   

10.
城市更新中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利用既有建筑物周边的地下空间,也要深度开发其正下方的地下空间。为此,结合上海软土地基上一幢工字形文物建筑改造修缮项目,针对文物建筑正下方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包括建筑变形控制的桩基托换、与托换结构相结合的基坑支护、工字形建筑整体同步顶升和建筑隔震设计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向下开挖和向上顶升的方式,经过三次结构荷载转换,实现了文物建筑正下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项目实施中监测数据分析表明,文物建筑总变形和差异变形都在工程允许范围内,满足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