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GCr15钢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贝氏体含量与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力学性能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复合组织中含有40~50%下贝氏体时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及其疲劳性能。  相似文献   

2.
GCr15钢贝氏体马体混合组织的力学性能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相似文献   

3.
4.
5.
为了改善GCr15钢的强韧性,采取不同的等温时间对GCr15钢进行热处理。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钢的下贝氏体含量增加,下贝氏体的形貌由孤立细长针状向密集草丛状转变,钢的冲击韧度随下贝氏体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硬度却有所下降。在其他热处理工艺相同的条件下,当等温时间为30 min时,马氏体含量为34.7%、下贝氏体的含量为31.3%,此时钢的硬度和冲击韧性分别大于60.1 HRC和80.2 J/cm2,钢的强韧匹配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何涛 《轧钢》2022,39(5):27-33
为明确超级贝氏体组织失稳机制以及探索提高超级贝氏体钢中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的方法,通过预相变马氏体工艺,即在等温贝氏体相变前引入预相变马氏体,制备了中碳超级贝氏体钢。对比分析了回火前后中碳超级贝氏体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研究了预相变马氏体对中碳超级贝氏体钢中贝氏体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相变马氏体的存在能够细化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提高残余奥氏体含量和热稳定性。预相变马氏体的引入及其对超级贝氏体组织的细化作用使得试验钢的屈服强度超过1 000 MPa,伸长率大于20%;300~600℃回火1 h后,高碳薄膜状残余奥氏体首先发生分解,形成细小的碳化物,然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发生回复和再结晶,形成沿原板条方向的铁素体晶粒;600℃回火后试验钢的屈服强度仍与回火前相当,主要是预相变马氏体周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未发生明显分解,能够抑制相邻贝氏体铁素体板条的回复。  相似文献   

7.
GCr15钢经选定的热处理方案热处理后,获得了以马氏体、下贝氏体为主的复合组织,金相显微镜下马氏体为板条状,下贝氏体呈细长针状.结果表明:冲击韧度随下贝氏体含量的增加而上升,硬度随下贝氏体含量的增加而下降.下贝氏体含量随等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当等温时间为30 min,马氏体含量为34.7%、下贝氏体的含量为31.3%左右时,钢的硬度≥59.9 HRC,冲击韧度≤78.1 J/cm2,钢的强韧匹配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利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GCr15轴承钢贝氏体-马氏体(B-M)复相淬火进行的研究。分析了等温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奥氏体晶粒尺寸、球化组织中渗碳体颗粒的单位体积密度对B-M复相淬火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等温淬火保温时间为30 min时,270℃淬火有利于下贝氏体的转变;等温淬火温度为240℃时,保温60 min有利于下贝氏体的转变。当渗碳体单位体积密度达到3.45个时,贝氏体铁素体片条变细,试验钢硬度升高。  相似文献   

9.
徐佐仁 《上海金属》1990,12(5):3-12
本文扼要论述了马氏体—贝氏体双相钢热处理工艺的现代发展概况、分为连续冷却和等温淬火的复相热处理两大类、对复相热处理的工艺过程、显微组织与亚结构、力学性能的对比、强韧化机制、生产应用的效益以及有待研究的课题等问题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贝氏体预转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扫描俄歇微区探针检测贝氏体预转变过程奥氏体晶界这碳原子的分布,发现碳原子在晶界富集,近晶界区贫碳,建立了考虑晶界的贝氏体预转为预热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晶界附近贫碳区的形成满足热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11.
Si和Mn对钢中贝氏体形态和转变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六种Fe-C-Si、Fe-C-Mn及Fe-C-Si-Mn合金的贝氏体(α_b)形态和微观亚结构,结果表明α_b的形态与Si,Mn类拖曳作用有密切关系,由计算得出的相变体积自由能差△G_v可粗略地估算出贝氏体相变的理论孕育时间τ,与TTT曲线上实测孕育时间比较,表明Fe-C-Mn及FE—C—Si—Mn的τ值基本上不取决于△G_v。的大小,用SIMS+EDS与二次离子谱仪(SIMS)测出F-C-Si-Mn中Mn在原奥氏体晶界上偏聚,从而抑制了β_b在该处形核,本文还讨论了Si,Mn共存时对相变动力学的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1.IntroductionRecently,greatprogresshasbeenmadeintheresearchofthebainiticmicro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andtransformationbehaviorfor(ultra)lowcarbonsteel,especiallyoncontinuouslycoolingtransformatio.[ll.Itisknownthatthemorphologyofbainiticstructurefromcontinuouslycoolingtransformationisverydifferentfromthatfromisothermalheatt...t...t[2--v].Fromtheviewpointofindustrialapplicationthattheultralowcarbonbainiticsteelareproduc,gdbythermomechanicalcontrolledprocess(TMCP),thestudyofcontinuouscoolingt…  相似文献   

13.
应力应变对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及相变塑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春成  姚可夫 《金属学报》1999,35(11):1125-1129
针对应力应变对马氏体相应动力学及相变塑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应力作用下相变动力学和相变塑性的计算模型,而且发现相变前预应变限制了相变塑性的数量和相变反应的速度,使之不能用弹性状态下得到的模型进行简单的外推,并利用应力应变诱导相变,母亲上强化等理论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4.
首次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Cu-Zn-Al合金中的马氏体浮突和贝氏体浮突进行了定量观测。在此基础上,将AFM的测量结果与马氏体相变表象理论(PTMC)进行了对比,发现马氏体浮突角与PTMC理论相符合,而贝氏体浮突角与PTMC理论不符合,说明贝氏体相变机制与马氏体不同,不可能是切变机制;同时发现贝氏体浮突是一组贝氏体亚单元所造成的浮突组成的浮突群  相似文献   

15.
18Mn TRIP钢温变形过程中马氏体逆相变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相变点测定、相图计算、组织观察、XRD分析及EBSD取向成像技术研究了室温下含两种马氏体及奥氏体的18Mn钢在100—500℃间进行温变形时的组织、相结构变化及马氏体逆相变行为.结果表明,在300℃以上压缩变形时,TRIP效应消失,马氏体减少,出现逆相变;形变加速了扩散型逆相变,bcc马氏体或铁素体以扩散方式转变成奥氏体,奥氏体不需要重新形核;形变使奥氏体出现机械稳定化并出现大尺寸的形变孪晶,抑制了随后冷却过程中的马氏体相变;压缩形变时,最后残留的马氏体多出现在{110}和{100}取向的奥氏体晶粒中.bcc马氏体周围难以观察到hcp马氏体.分析认为,hcp马氏体以切变方式逆相变.  相似文献   

16.
304不锈钢应力腐蚀促进马氏体相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4不锈钢在143℃硅油中恒载荷邓蠕变足长时间后,再在143℃MgCl2溶液中相同恒载荷下进行应力腐蚀,结果表明,在开路条件下应力腐蚀能使表层和体内σ′马氏体分别升高14%和1.5%,但如放在不发生应力腐蚀(VSCE=-600mV阴极极化)的沸腾MgCl2溶液中,则马氏体含量基本不变,测量了在不同恒电位的143℃MgCl2溶液中形成印化膜中形成钝化膜后产生的膜致内应力,结果表明,当阴极电位VSCE≤-550mV后,钝化膜应力为零或是压应力,同时亦发生应力腐蚀;如VSCE>-550mV,则随电位升高,钝化膜引起的拉应力也升高,与此同时,应力腐蚀敏感性也升高,因此:304不锈钢应力腐蚀促进马氏体相变和腐蚀印化引起的附加拉应力有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OM, SEM和XRD对单轴非对称应力循环下304不锈钢棘轮变形过程中的微观组织变化进行了实验观察. 结果表明: 304不锈钢棘轮变形过程中,当棘轮应变达到一定值后会 产生应变诱发马氏体相变, 形成板条状 马氏体,并且随循环周次的增加, 形成的应变诱发 马氏体相对量逐渐增加.因马氏体相变而诱发的塑性变形对总的棘轮变形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材料的棘轮应变应由两部分组成, 即应力引起的塑性应变和相变诱发的塑性应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多方面研究观察再次证实贝氏体铁素体相变基元的存在,相变基元为切变相变基元,并提出其形态示意图。在Fe-C合金中,本文观察到正三角型、交叉型、“N”型和蝴蝶型类马氏体形貌贝氏体。在交叉型贝氏体中,发现基元相对滑移的、相互脱节的、形成“束腰”的和互换生长取向的交叉型贝氏体,交叉效应直接体现于相变基元的活动行为,相应提出其活动行为示意图。导致交叉的应力场是切变相变剪切应力集中应力场,贝氏体交叉的形成是切变应力-应变诱发贝氏体转变的结果。在应变诱发贝氏体转变时,相变驱动力的补偿与奥氏体所发生的真实应变的平方成正比,两贝氏体铁素体碰撞非常猛烈,承认其形成方式为切变型可得到说明。  相似文献   

19.
大森等和Habraken曾分别研究了低碳低合金钢中出现的B_Ⅰ型、B_Ⅱ型、B_Ⅲ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的特点和形态。我们对低碳Mn-Nb-V和Mn-Mo-Nb-V钢中的贝氏体进行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贝氏体形态和转变。试验用钢用感应炉冶炼,锻成直径15 mm的圆棒,经退火加工成直径12mm厚2mm的片试样。其化学成分如下(wt-%):  相似文献   

20.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products of long term isothermal transformation aroundthe kinetic B_s temperature(the bay temperature in TTT diagram)in Fe-C-Mo alloys havebeen investigated.It was found that,at the final stage of intermediate transformation,a kindof granular structure formed accompanying the growth of bainitic ferrite.In comparison withthe carbide Mo_2C in the bainitic ferrite plates or blocks,the carbide m granular eutectoid hasbeen determined to be cementite containing a tiny bit of molvbdenum,(Fe,Mo)_3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