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带状疱疹急性期皮神经阻滞对带状疱疹神经痛和患者免疫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拟在我院疼痛科进行治疗的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48例)和对照组(B组,52例)。B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A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皮神经阻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T1)、治疗后(T2)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疗效评价,并于T1、T2时刻分别抽取患者的血液10ml检测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L-2、IL-4)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病变部位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T1时点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时点A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A组总有效人数明显高于B组、无效人数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外周血中炎症因子TNF-α、IL-2、IL-4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T淋巴细胞亚群相比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B2组患者CD4~+、CD4~+/CD8~+明显低于治疗前,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的免疫状态明显下降,皮神经阻滞能够有效的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显著,但对患者的免疫调节功能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免疫球蛋白检测在肺癌病情监测、预后评估中作用。方法 :选择87例肺癌患者、70例肺部良性肿瘤患者和50例健康人群分别作为研究组、良性组和对照组;比较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水平和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 :研究组CD4+CD25+、Ig G、Ig 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CD8+CD28+水平显著低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研究组和良性组Ig 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与TMN分期、淋巴转移有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细胞与Ig G、Ig A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CD8+CD28+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检测,能够作为评估肺癌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光动力治疗对病毒疣的效果与安全性,并观察其对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影响。方法:2013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96例病毒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给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治疗及5-氟尿嘧啶外用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T细胞亚群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8.98%,高于对照组的8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均较轻微且未经特殊处理自行好转。观察组治疗4周后CD_4~+、CD_4~+/CD_8~+、IFN-γ均较治疗前升高,CD_8~+、IL-10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血清细胞因子与治疗前及观察组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5.49%(5/91),低于对照组的20.00%(1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光动力治疗病毒疣具有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且可改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反复发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探究其发病机制并找寻治疗思路。方法:自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就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抽取喘息反复发作的132例纳入观察组,将同期90名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分别使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流式细胞术、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体液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细胞因子水平,并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后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细胞因子指标变化,总结反复发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免疫功能变化特征。结果:观察组治疗前IgA、IgM、CD_4~+、CD_4~+/CD_8~+均低于对照组,其IgE、IL-4、IL-10、IL-17、IFN-γ高于后者(P<0.05);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治疗后IgA、IgM、CD_4~+、CD_4~+/CD_8~+上升,IgE、IL-4、IL-10、IL-17、IFN-γ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复发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明显失衡且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紊乱,经治疗后其免疫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可能是造成喘息等症状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T细胞亚群、炎性因子IL-32、IL-6等对乙型病毒肝炎的诊断及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138例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人员32例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T细胞亚群比例、IL-32和IL-6水平的检测,并对肝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探究其相关性。结果 :乙肝患者的CD4+T细胞比例降低,CD8+T细胞比例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患者的IL-32和IL-6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急性乙肝组患者与轻度、中度和重度乙型肝炎组各组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HBV DNA(+)组与HBV DNA(-)组在T细胞亚群比例和IL-32、IL-6水平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L-32和IL-6水平与ALT、TB均呈正相关,与Al B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CD4+/CD8+比值及细胞因子IL-32和IL-6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乙型肝炎的发病,对乙型肝炎的诊断有一定指导意义;IL-32和IL-6水平与病毒复制无关,仅与机体免疫异常有关且与肝脏功能指标呈现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反复扁桃体炎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探索其发病机制并总结治疗思路。方法 :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的74例反复扁桃体炎患儿入观察组,同期60名健康体检儿童入对照组。分别使用流式细胞仪、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受试儿童入组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以及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水平,并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计算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与患儿扁桃体炎症状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CD3~+、CD4~+及CD4~+/CD8~+均低于对照组,其Ig A高于后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CD3~+、CD4~+及CD4~+/CD8~+均较术前升高,Ig A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前症状积分为(17.71±5.30)分,术后6个月降至(6.32±1.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CD3~+、CD4~+及CD4~+/CD8~+与患儿症状积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反复扁桃体炎患儿机体细胞免疫状态严重紊乱、体液免疫变化不明显,扁桃体摘除术能够改善机体免疫功能,但其远期影响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EB病毒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3例IM患儿纳入研究对象,设为观察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体检健康的83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对象,设为对照组.患儿及志愿者入院后均行CD3+、CD4+、CD8+、CD4+/CD8+检查,对比两...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联合化疗、射频消融治疗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全身化疗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者归入对照组,化疗、射频之外再联合DCCIK治疗者归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肝转移灶切除率、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生存率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肝转移灶切除率24.66%高于对照组的1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客观控制率(ORR)64.38%高于对照组的2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T细胞亚群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D4~+与CD4~+/CD8~+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CD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肿瘤标志物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CEA及CA125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及3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情感功能、生理功能、社会生活与日常生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DC-CIK治疗可提高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免疫功能及肝转移灶切除率,改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本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颅脑损伤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观察组接受右美托咪定镇静,舒芬太尼镇痛,对照组接受咪达唑仑镇静,吗啡镇痛,比较入组时,治疗后12h、24h、36h、72h患者的Ramsay评分,统计两组治疗72h内发生心律失常、高血压、低血压、呼吸抑制情况,以及治疗开始前,治疗后24h、72h的CD4~+、CD8~+、CD4~+/CD8~+变化,并统计患者停药后苏醒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后12h开始观察组Ramsay评分分级均低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24h开始观察组CD4~+高于治疗前及同时期治疗对照组(P<0.05),CD8~+高于治疗前及同时期治疗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高于治疗前及同时期治疗对照组(P<0.05),治疗后24h及72h,观察组IL-10水平均显著低于入组时(P<0.05),且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高、低血压,呼吸抑制的总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停药后苏醒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于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镇静,在保障患者镇静期间安全性同时,显著改善其免疫功能,减少对生命体征的影响,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初治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调节T细胞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8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及调节性T细胞比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反应28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84.44%)明显高于对照组(62.85%),治疗后两组PLT计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6周时观察组PLT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Treg细胞比例上升为(4.12±1.1)%,高于对照组的(3.32±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有助于增加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比例,作为初治方案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