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同市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具有园区建设分散、煤炭及采矿占比偏高等特征.以都市区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从园区发展阶段和问题特征入手,提出区域错位发展、内部能级提升、转变引进模式、统筹空间布局四大发展策略,并从总体布局模式、生态安全格局、产城一体化布局、产城职住体系、空间支撑体系5个方面提出空间一体化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年来,广东省产业发展路径和格局不断变化,产业园区作为空间载体也随之演变。通过梳理广东省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产业初始阶段、快速发展时期、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4个阶段中分别呈现出的“分类分散式—园区集群化—放射转移式—圈层轴带式”空间形态特征,反推产业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包括产业需求引导产业空间的地理变迁、产城关系促进产业空间与周边区域的融合、创新促进产业园区功能结构的不断完善等内在驱动力。最后展望广东省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其整体格局将在政策引导下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生产型产业园区将实现组织方式和空间结构的转变,而创新型园区则会以多种形式在城市空间组织、产城空间融合以及网络化构建中所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孙佳历  宋剑玮 《城市建筑》2023,(6):28-31+54
随着产业园区与城市深度融合发展,以职工为主体的产业园区规划中,更加凸显职工生产生活诉求。实地调研是传统城市规划调查的基础手段,但因其工作量大、主观判断意识较强,对产业园区发展指导意义不强。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发展,通过数据采集可以直观反映城市及产业园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也可以反映出职工的生活活动特征。文章通过对西南地区三处高技术产业园区的产业职工日常出行,以及生活设施等各类数据的采集,结合问卷实地调查结果,对产业园区职工活动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从空间数据分析来印证职工活动空间的诉求,以此提供产业园区空间特征的基础,为确定适合产业园区优化的方式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的视角展开对产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通过行为心理学与城市特色构建理论的引入,构建研究体系。通过一些产业园区规划的案例实践以及建成空间的调研分析,总结出产业园区规划中文化空间的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5.
首先探寻创意城市兴起的历史背景、定义与内涵,总结出创意城市的运行机理;分析国外创意城市的运行和发展,发现创意产业园区是创意城市落实必要的空间载体。其次借助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案例,总结出嫁接、提升和内生三种模式,揭示其对城市历史空间、功能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与一般城市地区不同,产业园区的发展有明确目标,那就是促进产业发展。所以,规划必须围绕产业、产业内部的企业,以及企业从业人员来展开。首先,规划必须了解园区既定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其内部企业的运营模式,从而为园区创造出适合产业与企业发展的空间环境。其次,产业企业在拿地成本方面的低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创意产业园区的开发是城市再生的一种新型模式。创意产业园区作为衰退的内城地区城市再生的一种有效途径获得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热切关注。纵观国内外研究,目前经济学界与城市规划界对创意产业集群效率均未形成系统研究。本文试图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探索理论研究方法,对创意产业园区集聚效率进行概念界定、效率评价流程和指标体系建立、测评方法选取和模型修正。本文选取南京"晨光1865"园区为参照,取样国内其他典型园区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尝试通过基于创意产业集聚效率的实证测评,探析物质空间表象背后的园区运营机制及经济要素条件。最后得出结论和优化建议,提供今后园区的规划筹建和高效运作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陈翔  王伟 《建筑与文化》2021,(10):64-65
随着"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节奏的加速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城市主要的发展趋势.文章通过对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产业园区存在的空间问题,提出"产城人融合"发展模式下产业园区在功能、空间、生态等方面的设计策略,指导舟山普陀区城西产业园区概念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9.
王兰  蔡洁 《室内设计》2020,(3):29-35
健康产业的发展需要空间的支持; 健康产业园区能促进产业集群在空间集聚。 本文首先辨析健康产业和健康产业园区的基 本特征;随后通过分析国内外健康产业园区 的空间布局,总结了四类空间布局模式,包括 单核心圈层模式、多核心联动模式、点轴布 局模式、混合布局发展模式,辨析其异同; 最后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健康产业园区发展的 新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刘廷杰 《建筑知识》2011,(3):130-134
引言:后工业时代的产业地段面临关停并转。而2.5产业之生产性服务业的兴起使产业用地换发新的生命力。2.5产业开发通过产业结构重组、多元业态组合、多样性空间塑造、恰当的修缮模式使地段被激化,完成城市、社会、经济和空间秩序的重构,实现"逐渐的、复杂的和精致"的持续性城市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