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调查从业人员对BIM技术的认知、BIM项目数量及BIM人员数量、应用BIM技术的必要性及难易程度、应用难度大的原因,分析了BIM技术在海南省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从加强BIM宣传、改变从业人员主观意识、培养BIM人才、制定BIM标准等方面加快BIM技术在海南省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建筑业BIM应用会受到阻碍,亟需政府制定相应政策推动其发展。运用经济学原理及方法,分析BIM主要参与企业在BIM应用中的经济阻碍,建立政府与参与企业的完全信息动态模型,得出"政府是解决BIM应用经济阻碍的主力,经济效益是BIM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经济激励政策可以加强BIM参与企业的应用程度,激励效果是决定激励政策的关键因素"的结论。建议政府应一方面加强BIM的技术研发提高BIM经济效益,一方面对BIM应用企业采取经济激励、审批优先等方式,促进BIM的应用,最终解决BIM应用的阻碍问题。  相似文献   

3.
基于BIM应用现状,构建适于国情的BIM应用激励机制,从而促进BIM的应用和发展。对于BIM应用现状的分析,主要基于BIM的应用壁垒以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BIM效益差距的视角。通过对交付过程中具体的效益标准进行集合并构造BIM效益框架,认识BIM的使用效益和实现程度,以此了解BIM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同时也作为激励机制构建的基础,对于推广BIM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充分学习借鉴国家BIM标准、其他省市BIM标准、部分企业BIM实施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工程项目BIM实施情况,借鉴社会公认的BIM技术应用成果,开展工务署BIM实施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工作。编制形成设计和施工《BIM普及应用指引》,并配套编制38项具体的BIM实施标准。从BIM招投标、BIM实施准备、BIM模型创建、BIM模型应用、BIM成果归档等方面规范BIM技术的全过程应用,有效提升工务署工程项目BIM实施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BIM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建筑业围绕BIM技术讨论络绎不绝。施工企业更注重BIM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了对应用点成熟度的研究,盲目堆砌BIM应用点使得BIM投入增加,投入产出比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首次引入技术成熟度等级(TRL)的概念,对BIM应用点进行评价总结,在实际项目中有的放矢地应用BIM,才能更好的发挥BIM技术的价值。以江苏省盐城市某高铁站客运枢纽项目BIM应用为例,采用TRL评价方法对项目BIM应用点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讲述了BIM的应用特点和难点以及如何把BIM应用转化为生产力和况争优势,并结合柏慕中国BIM服务案例阐述了几种BIM应用体系和实施方法.提出设计院的BIM应用需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做好BIM实施规划,可以逐步通过BIM咨询+培训(人才培养)+外包的业务模式,建立BIM团队,把BIM应用逐步转化为设计生产力,增加设计院的服务内容及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经过前面若干年的实践和普及,大家都知道BIM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并且认识到BIM的成功应用很难靠个人单打独斗来完成,需要企业自上而下的统一组织和规划.问题是企业用什么方法来开展BIM应用比较容易成功呢?本文分析了目前常见的“BIM型BIM小组”、“年轻人负责BIM应用”、“全员BIM”等几种企业BIM应用方法,提出“项目型BIM小组”是企业BIM应用的成功路线.  相似文献   

8.
以某建筑装饰工程应用BIM中标为典型案例,通过梳理当前装饰工程BIM应用的现状和投标阶段应用BIM技术的障碍,说明招标文件要求和条件的重要性,指出应分析招标方的BIM应用需求及工程特点,制定全方位的BIM应用方案,并总结装饰工程全程应用BIM技术的投标方法。  相似文献   

9.
首先澄清BIM技术的概念,并阐述BIM技术的要素。在此基础上,讨论现阶段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及效果,最后对BIM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从而为应用单位和相关人员深化对BIM技术的认识,提高BIM技术应用水平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对比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高校开展BIM技术应用的进程,研究BIM应用前景及优越性,分析我国BIM技术应用所受限制,研究BIM技术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应用,研究BIM技术与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之间融合方式及成效,研究掌握BIM技术的优秀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通过培养学生结合BIM技术完成毕业设计来训练BIM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力争培养出的毕业生能达到土木工程专业对BIM技术的上岗需求,成为行业用得上的BIM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