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研究了替代工质R134a在沸腾温度为304.8K时,在光滑管管束和机械表面多孔管管束外的池沸腾换热性能,并探讨了其换热机理。研究结果表明,R134a在光滑管管束外的池沸腾存在明显的管束效应,而在机械加工表面多孔管管束外沸腾无管束效应出现,在相同热流密度下管束的各排管的沸腾传热系数均低于其单管值。  相似文献   

2.
核/壳型丙烯酸酯类R-PVC改性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步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硬质聚氯乙烯(R—PVC)改性剂CS—ACR—IV。借助于透射电镜和动态粘弹谱仪,考察了此改性剂的形态结构。利用Brabender塑化仪和毛细管流变仪研究了CS—ACR—IV的用量及合成参数对R—PVC加工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具有核/壳结构的CS—ACR—IV能明显促进R—PVC的塑化并降低熔体的表观粘度。  相似文献   

3.
CD-R光盘的最优刻录功率是CD-R光盘的重要参数之一。此参数与CD-R光盘的染料种类和制备相关,其直接关系到CD-R光盘的刻录速度与刻录质量。本文将就参数的特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利用Rose-Wiliams汽液双循环等压平衡釜测定了二元体系R142b-DMF及三元体系R22-R142b-DMF的汽液平衡数据。并分别用UNIFAC模型和UNIFAC-MH81基团贡献型状态方程作了关联和预测,结果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5.
宋锡瑾 《精细化工》1999,16(3):49-52
以一氯二氟甲烷(R22)为原料,裂解成含四氟乙烯C2F4混合气,以钯为催化剂加氢合成1,1,2,2 四氟乙烷(R134),以铬为催化剂经异构化制得1,1,1,2 四氟乙烷(R134a)。自行设计和制作了中试合成装置,加氢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80℃,V(C2F4)∶V(H2)=1∶2~1∶4,气体流速2.50~3.50m/min,C2H4的转化率为80%左右;异构化的最佳工艺条件是:温度300℃,异构化后的混合物中R134a的体积分数达72.6%。  相似文献   

6.
挤出微发泡R—PVC发泡剂和泡孔调节剂的优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自行设计安装的放气量测量装置和差示扫描量热仪对发泡剂AC.Exocerol232和CCF进行分解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泡孔调节剂K-400,ZB-530对R-PVC基本配方体系塑化性能的影响,利用Brabender挤出机对微发泡R-PVC挤出专用料的配方进行了优选。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CD-R生产工艺流程,阐述各工序的质量检测要素及工艺控制方法,简要分析影响盘片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地形图制作方法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流域地形图CAD电子文件大量形成这一发展趋势,阐述CD-R光盘作为流域地形图CAD电子文件存储载体的可行性及光盘的归档管理。  相似文献   

9.
DVD—R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景 《磁记录材料》1999,17(3):29-34
介绍了一次写型DVD-R盘的基本读写特性及物理规格。现在,对于单面盘的用户数据容量(3.9Gb)在技术上已经确认。对于与只读型DVD的同等容量(4.7Gb),目前正在进行技术研究。由于写好的DVD-R保持了与只读型DVD盘(DVD-ROM、DVD-Video)的兼容性,所以可在DVD机上播放。还介绍了DVD-R系统的构成和追记时的连接方法 。  相似文献   

10.
强制对流冷凝传热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制对流条件下,非共沸混合工质R11/R113在三排水平直列光滑管及花瓣形翅片管束外的冷凝传热。实验结果表明:花瓣形翅片管由于具有特殊的三维翅片结构,既能激发流动的蒸气产生强烈地湍流,减小其气膜热阻,又能充分发挥冷凝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减少其液膜热阻,从而显著地强化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在管束外的冷凝传热。在相同热流率下,其管束平均冷凝传热系数是光滑管管束的3~5倍。  相似文献   

11.
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互溶性直接影响制冷系统的使用寿命和循环性能。为了解决新型制冷剂与冷冻机油的匹配问题,搭建了一套制冷剂与冷冻机油互溶性测试系统,在温度范围223.15~303.15 K内,开展了R290/R1234yf和矿物油的互溶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含油率为10%±0.5%的情况下,当R290占混合制冷剂的质量分数在25%~35%变动时,R290/R1234yf和矿物油的临界互溶温度随着R290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在测试含油率范围内,基于常见的制冷工况,当R290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高于30%时,溶液将呈现均一透明的状态;R290在溶液中的质量分数低于20%时,溶液将出现絮状物或分层现象。通过元素贡献评价方法,提供了理论临界互溶温度预测方程,并将结果以三元图的方式呈现,对新型环保制冷剂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余鹏飞  张小松  文先太 《化工进展》2018,37(11):4190-4196
针对适用不同制冷工况下混合工质组成及组分的多样化选择问题,提出了对应用于双温制冷机组的大滑移温度混合工质R236fa/R32组分在冷凝温度范围为311~333K、蒸发温度范围为269~290K的优选方法。对R236fa/R32的温度随焓值非线性变化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混合制冷剂蒸发换热过程由于温度随焓值非线性变化特性产生的熵增模型,通过对混合工质不同组分高、低温蒸发器的熵增变化情况确定最佳组分。并搭建了试验台,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该混合工质不同组分下在换热器中的温度分布情况、制冷效率(COP)及压缩机功耗情况验证该优选方法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该熵增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该混合制冷剂不同组分的COP特性及压缩机功耗,随着R32质量分数的增加,蒸发器的熵增先增大、后减小,在R236fa/R32为4∶6时,低温蒸发段和高温蒸发段由于温度随焓值非线性变化特性产生的熵增都最小,因此为该机组的最佳组分,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该方法可以为不同工况下混合工质的优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R1234ze与R152a混合制冷剂替代R22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二光  戴源德  耿平  曹孟冰 《化工学报》2015,66(12):4725-4729
目前空调用制冷剂,R22的主要替代物是R410A与R407C,它们的ODP值虽然为0,但是GWP值还较高,仍然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将R1234ze和R152a以40:60组成一种新型混合制冷剂(用代号NCUR01表示),并对其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分析NCUR01的环境影响指数、温度滑移特性、理论热力循环性能、热力学性质、安全性以及润滑油等因素,并与R22及其主要替代制冷剂R410A、R407C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混合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具有与R22相似的饱和压力线,而且具有较低的排气温度与较高的COP值,NCUR01的COP值比R22高约5%、比R410A高约19.6%、比R407C高约9.7%,排气温度比R22与R410A低约18℃、比R407C低约6℃,是一种性能良好的近共沸混合制冷剂,替代R22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谈莹莹  王林  白得坡  闫晓娜 《化工学报》2016,67(Z2):107-112
基于非共沸混合工质自复叠原理应用于喷射制冷循环的研究,对一级分凝和二级分凝自复叠喷射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了使用R134a/R23非共沸混合工质时制冷剂的配比、冷凝温度和蒸发温度对两种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低沸点组分R23质量分数由0.10增至0.20,一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在3.4附近变化,而二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在1.8附近变化,两种循环COP均增大;随着冷凝温度由18℃升至23℃,一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由3.242增至3.792,而二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由1.860升至1.867,两种循环COP均降低;随着蒸发温度由-10℃降至-15℃,一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由3.454降至2.832,而二级分凝循环喷射器压比由1.870降至1.840,两种循环COP均升高,并且在相同工况下,二级分凝循环COP远高于一级分凝循环;二级分凝循环在喷射器压比为1.8时,可获得-15℃温区的制冷温度。  相似文献   

15.
高欢  丁国良  周发贤  庄大伟 《化工学报》2022,73(3):1054-1062
制冷系统中的有效充注量的计算依赖于制冷剂在润滑油中的动态析出特性。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实验研究制冷剂在润滑油中析出时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并建立预测制冷剂质量分数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实验方面,采用了外压骤降时制冷剂会析出的原理,搭建了动态溶析实验台,通过测量溶液折射率得到了R410A制冷剂在POE68润滑油中析出时质量分数的实时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骤降,制冷剂几乎同步析出,质量分数呈现急速下降、缓慢下降并最后稳定的动态变化趋势;随着压降幅度的增大,制冷剂最大析出速率增大,质量分数每秒最大下降16.4%,制冷剂质量分数稳定的时间变短,最短仅有4 s。建模方面,基于一维质量扩散原理,开发了能够预测制冷剂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析出模型。模型结果表明,质量分数预测值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小于5%,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5%。  相似文献   

16.
田田  杨昭  吴曦  余壮壮 《化工学报》2015,66(6):2005-2010
随着制冷剂R22逐步淘汰, RE170、RE170/R227ea新型环保制冷剂有应用前景, 其和润滑油能否互溶直接影响制冷系统的使用效果。根据标准SH/T 0699-2000建立了一套制冷剂和润滑油的互溶性测试系统, 对RE170、RE170/R227ea和矿物油的互溶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RE170的矿物油溶液在含油率为10%~60%时, 当温度低至-50℃时没有出现分层或絮状物, 二者互溶性非常好;混合制冷剂RE170/R227ea的矿物油溶液在含油率为14.6%±0.5%的基准情况下, 当R227ea的质量分数在35%~60%变动时RE170/R227ea和矿物油的低温两相分离温度随R227ea含量增加而上升, 当R227ea质量分数低于38%时混合制冷剂和矿物油在-50℃时仍能良好互溶, 当R227ea质量分数超过55%时混合制冷剂和矿物油在室温下已经不能互溶。最后, 结合经验公式法和溶解度参数法提出了新的评价方法来评价纯制冷剂及二元混合制冷剂和矿物油的互溶性。  相似文献   

17.
Aiming at solving the problem of high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of R134a, a new mixed refrigerant R13I1/R152a (molar fraction ratio of 35:65) with no 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and low global warming potential was proposed as a substitute for R134a i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The computational models for the thermodynamic properties of R13I1/R152a we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PR (Peng-Robinson) equation of state combined with the vdW mixing rule. Based on these models, the cycle performance of this working fluid was calculated, which was also compared with that of R134a and R1234yf under the different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R13I1/R152a is a near azeotropic refrigerant whose temperature glide is approximately 0, and the saturated vapor pressure curve of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at of R134a. Moreover, compared to R134a, R13I1/R152a has an average 5.7% improvement in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as well as similar volumetric cooling capacity.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and volumetric cooling capacity of R13I1/R152a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R1234yf by 13.8% and 12.0%,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average discharge temperature of R13I1/R152a is approximately 13.3 K higher than that of R134a, but it is also within reasonable limits. Hen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refrigerant R13I1/R152a in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相似文献   

18.
牛宝联  张于峰 《化工学报》2007,58(3):555-561
针对CO2/R170混合物在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使用的工况,建立了固液平衡和汽液平衡的数学模型,决定了保证混合物在较低温度下不结晶的配比。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对混合物进行了循环性能和可燃性分析。研究了混合物配比对循环性能参数和可燃性的影响,以及中间温度在高温环路使用R290、低温环路使用CO2/R170混合物时,复叠式制冷系统整体制冷系数(COP)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这种混合物适宜作为复叠式制冷系统低温环路的制冷剂。  相似文献   

19.
邹思凯  戴源德  何国庚 《化工进展》2016,35(11):3413-3420
R290(丙烷)及其混合制冷剂具有优秀的环保性和热物性,是理想的替代制冷剂,但存在可燃的问题。通过对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相变换热的研究,可以优化制冷系统的换热器,减少充灌量,降低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水平管内相变换热的研究,表明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拥有接近或超越传统合成制冷剂的相变换热性能。列出并对比了相关研究中得到的相变换热关联式,汇总了相关研究中质量流量、热流密度、干度等因素对相变换热的影响。指出当前研究大多在过去常用的传热管进行,为了降低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的可燃性,减少制冷系统的制冷剂充灌量,必须对R290及其混合制冷剂在小管径(7mm、6mm、5mm,甚至4mm)传热管内相变换热的关联式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金梧凤  贾利芝  张燕 《化工学报》2015,66(6):2351-2358
R32以其良好的热力性能和环保特性成为了极具潜力的替代制冷剂, 然而其可燃性制约了它的广泛应用。从可燃性冷媒R32的泄漏扩散对室内安全性影响的角度出发, 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探索空调运行条件下制冷剂泄漏规律及空调送风速度和送风角度对室内R32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空调运行时制冷剂泄漏速率随时间逐渐降低, 泄漏过程可以分为高速泄漏阶段和低速泄漏阶段;分析空调送风速度和送风角度对室内R32浓度分布的影响, 得到不同送风工况下室内R32的浓度分布规律;对制冷剂泄漏条件下室内环境安全性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在R32开始泄漏的很短时间内, 泄漏口附近出现可燃区域, 但可燃区域滞留时间很短, 危险性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