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延苓 《建筑节能》2007,35(8):16-17
节能率从50%提高到65%部分,完全靠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因此,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实现节能6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关键.正确选择外墙外保温体系和做好外墙及屋面的热桥部位的保温以减少采暖和空调负荷.  相似文献   

2.
节能率从50%提高到65%部分,完全靠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因此提高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是实现节能65%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关键。正确选择外墙外保温体系和做好外墙及屋面的热桥部位的保温以减少采暖和空调负荷。  相似文献   

3.
结合近年来西安市住宅围护结构的构造做法和热工性能,将其节能指标与节能50%、节能65%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并据此提出:应优先采用高效节能保温窗;墙体保温材料的选择要综合考虑保温层的特点、造价等因素;对因抗震设计而产生的“热桥”应引起高度重视,寻求新的构造方式加强“热桥”部位的保温。该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125821)。  相似文献   

4.
夏热冬冷地区节能住宅外围护结构保温指标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我国地方地区的房屋外围护结构,由于没有明确的采暖要求,建筑设计时一般都不用进行冬季保温要求的热工计算。如何确定节能住宅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指标,是目前这一地区建筑节能设计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北方采暖地区节能住宅外围护结构保温指标确定的思路,结合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以成都地区为实例分析,计算,提出了运用于夏热冬冷地区节能住宅外围护结构保温指标的选择与确定方法。该方法确定的保温指标,既能保证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室内热环境舒适度质量,也能满足建筑节能标准的要求,且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5.
西安地区居住建筑节能65%构造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安地区目前建筑节能的实际情况和保温材料市场状况为依据,以民用建筑节能设计50%标准为基础,在实现节能65%目标的前提上,通过性能性指标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方法,提出适合节能65%住宅围护结构构造体系的若干种设计方案,进而对新型节能构造体系住宅进行经济分析和效益评估,结果表明节能65%新型构造体系住宅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同时提出对围护结构节能技术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唐山地区既有居住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改造,通过调研,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检测和应用红外成像技术进行建筑热工缺陷分析,得到建筑物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现状,并依据国家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以建筑节能50%为目标,提出围护结构改造意见,并对小区典型建筑改造前后的冬季建筑物耗热量指标进行了计算验证,以期为下一步的改造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建筑热环境与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控制法》基础上,以围护结构(墙、屋顶)的内表面不出现结露为基准,提出了我国严寒、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冬季室内采暖条件下的围护结构(墙、屋顶)的保温设计控制条件,并给出了武汉地区围护结构(墙、屋顶)的热工性能特性控制参数——热情性指标,传热阻相应的保温控制值(统称为控制指标),进而在国家规定最低建筑节能(50%)的条件下,提出了节能控制条件,并给出了武汉地区室内采暖条件下围护结构(墙、屋顶)的保温、节能控制指标。从而为确定我国不同气候分区内建筑保温、节能设计标准及其保温控制设计与节能控制设计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与简捷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广州亚运城居住建筑实施节能65%对提高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本文基于广州地区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经验和相关工程实践,从自然通风、空调设备能效比、围护结构热工性能3个方面着眼,利用建筑能耗分析软件DeST-h对亚运城典型居住建筑设计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提出了实现节能65%的具体设计控制指标,为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实施节能65%的设计标准提供了初步依据.  相似文献   

9.
节能住宅是指满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住宅,通过提高建筑围护结构(外墙、屋面、外门窗和楼板)的热工性能,同时提高采暖、空调能源利用效率,使节能住宅的耗能比普通住宅降低65%。  相似文献   

10.
1严寒地区新建住宅节能大庆地区新建住宅节能示范工程为我国严寒地区新建住宅实现建筑节能50%的目标提供一个范例,在此加以简介(编者注:黑龙江省执行65%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此文依据的标准较早,仅供参考)。1.1围护结构的设计及材料的选择按《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 26—95)要达到节能50%的住宅,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建筑外墙节能产品及方式的不断应用,门窗玻璃及玻璃幕墙的节能显得更加突出,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也把玻璃的节能作为门窗、幕墙节能工程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根据我国建筑玻璃的节能现状,对建筑玻璃节能膜的节能效果进行分析,以期给新建建筑及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根据城镇既有住宅建筑的现状,综合考虑此类建筑中可进行改造的各种因素对建筑节能效果的影响,并建立节能改造指标体系,制定可改造指标的取值范围与诊断评定标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城镇既有住宅建筑节能诊断进行评价,进而给出了度量该类建筑整体能耗方法,不仅可确定城镇既有住宅建筑整体能耗等级,还可得出需要改造的具体对象指标,对于...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生 《建筑技术》2007,38(10):743-746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根据北京市建委、技术监督局的要求编制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规程》按照建设部有关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所确定的指导原则,结合北京市的现状和相关的设计、验收标准规范了建筑节能技术。目标是改造后的居住建筑应满足北京地区建筑节能65%的要求。《规程》的主要内容为:节能改造工程的查勘、判定原则;设计要点;墙体、门窗、屋面及楼地面改造施工要点;采暖供热系统改造一般规定:验收规定。  相似文献   

14.
公共建筑在过渡季节采用通风可带来可观的节能效果。过渡季节通风量难以计算导致工程设计无法有效应用该项技术。在现有公共建筑通风节能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报批稿)提供的室内设计负荷指标,提出了重庆市公共建筑通风季节设计通风量的计算方法,并针对重庆市典型建筑给出了通风季节设计通风量指标。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建筑耗能比例在逐年上升,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在住宅节能方面,施工过程中能按节能设计标准施工的建筑还不到50%,必须提高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率,推动节能住宅的发展。文章在充分考虑影响住宅节能因素的基础上,选择节能住宅方案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建立了灰色关联度模型,并构造理想方案;在分析各拟选节能方案与理想方案关联度的基础上确定最优节能住宅方案,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西安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文安 《山西建筑》2010,36(2):266-268
总结了西安市既有建筑现状,结合具体工程,通过理论计算和检测,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西安市冬季采暖是决定能耗量的主要因素,节能的关键是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对建筑的不同部位应分别采用相应的节能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eQUEST软件对广州地区某建筑群内典型建筑进行能耗模拟计算.计算两栋典型建筑的节能率。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强化建筑自然通风降温功能,提高围护结构隔热性能和提高空调设备能效比等节能措施,A1建筑和B1建筑节能率分别为69.7%和64.8%。该建筑群的节能设计优于《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相似文献   

18.
朱薇  周伟  曲文 《华中建筑》2012,30(4):52-55
昆明在全国建筑热工分区中属温和地区,由于其舒适的气候条件,建筑冬季无需采暖,对于冬季的保温要求与夏季的隔热不如全国其它地区严格,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住宅建筑节能问题一直得不到重视。但是,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对住区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尤其是房地产及城中村改造项目的持续推进,使得昆明的住宅高度总体向上攀升,由此带来的建筑能耗增加就不得不成为关注的新焦点,高层住宅进行节能设计刻不容缓。该文针对目前昆明高层住宅发展趋势和住宅节能现状,分析了在昆明进行住宅节能设计的必要性,并结合两个典型案例说明了昆明高层住宅节能的应用,提出该地区在其优越的气候条件下,更应重视新建住宅的节能设计,从而为昆明城市创造出既舒适又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住区。  相似文献   

19.
关于屋面建筑节能设计措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目前我国建筑节能的设计现状,对屋面节能设计措施进行了探讨,并详细介绍了屋面生态节能措施,太阳能屋面以及采暖供热系统的节能措施,为提高屋面的保温隔热性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以北京市既有非节能住宅案例A、案例B节能改造对象,分析了其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能耗指标、采暖系统的特点及不足。通过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建筑物能耗,可达到65%的节能目标。通过采暖系统分户计量改造,采暖系统可实现运行管理节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