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常温下用四氯化钯酸钾和吡啶-2,3-二羧酸(2,3-H_2pydc)、2-氯-L-苯丙氨酸(L-2-Cl-Phe)反应制得新颖的混配配合物[Pd(2,3-H_2pydc)(L-2-Cl-Phe)],通过核磁共振~1H-NMR对配合物结构进行验证,应用荧光光谱法及紫外光谱法对该配合物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结合方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证明:该配合物与DNA的结合方式以插入结合方式为主.与此同时,通过凝胶电泳实验证明该配合物对质粒DNA(pBR322-DNA)的切割能力.  相似文献   

2.
溶剂热法合成了二(2,3-二氨基吩嗪)合铜配合物[Cu(DAP)2]2+,并用元素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在pH=6.5的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Tris-HCl)缓冲溶液中,采用电化学方法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该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循环伏安实验表明,配合物在-0.04 V和-0.13 V处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加入双链DNA(dsDNA)或单链DNA(ssDNA)后,氧化还原峰电流明显降低且峰电位负移,表明二者之间可能主要存在静电作用,但铜配合物与dsDNA的相互作用强于与ssDNA的相互作用,可用于识别dsDNA和ssDNA。通过dsDNA加入前后峰电流的变化,计算得出配合物与dsDNA结合位点n=2.5,结合常数K=4.07×104L.mol-1。在荧光光谱图上,加入DNA后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较大降低,产生明显的减色效应,验证了二者之间的静电作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水热法合成2个新型配合物:[Er_4(HL)_4(L)_4·(H_2O)_(20)](配合物1)和[Eu_2(HL)_2(L)_2·(H_2O)_(10)](配合物2),[H_2L=4′-(5-四氮唑基)-联苯4-甲酸].利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2个配合物均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1:a=1.204 6(2)nm,b=1.611 3(3)nm,c=1.713 7(3)nm,α=83.48(3)°,β=70.39(3)°,γ=68.57(3)°,Z=1;配合物2:a=0.80900(16)nm,b=1.1810(2)nm,c=1.727 0(3)nm,α=105.23(3)°,β=96.69(3)°,γ=107.92(3)°,Z=1.配合物1和配合物2均为零维结构,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和凝胶电泳技术对双核镍(Ⅱ)金属配合物[Ni2(Ht-da)2(H2O)6].4H2O(Htda=1,2,3-三氮唑-4,5-二羧酸)与DNA的作用进行研究,同时对该配合物对细胞形态学影响进行Hela细胞的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该配合物主要以静电作用模式与DNA相互作用,同时存在插入作用.此外,配合物可引发Hela细胞明显的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5.
选择4-吡啶甲酸和Cu(NO3)2·3H2O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一种新颖的铜配合物[CuL2(H2 O)4](HL=4-吡啶甲酸).通过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氢键和分子间力在超分子化合物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荧光光谱测定配合物与鱼精DNA(FS-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u配...  相似文献   

6.
运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铜(Ⅱ)4,5-二氮芴-9-酮连氮配合物[CuL·(H2O)2]·(NO3)2CHCl3(L=4,5-二氮芴-9-酮连氮)与DNA的相互作用,并提出了以其为电化学探针测定DNA的方法.在最佳条件下,峰电流的减小值与DNA浓度呈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DNA的电化学分析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69×10-6~2.34×10-7 g·L-1,线性回归方程为△Ip=0.077 4cDNA-0.886 3(n=11,γ=0.9886),检测限为1.23×10-8 g·L-1.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新显色剂2-(2、3、5—三氮唑偶氮)—5-二甲氨基苯甲酸(简称TZADMAB)与Cu(Ⅱ)的显色反应。在一定浓度的KNO3介质中,pH=2.5,室温条件下,与Cu(Ⅱ)形成蓝紫色配合物,其组成比为Cu(Ⅱ):TZADMAB=1:2,稳定常数K=3.4×1013,最大吸收波长为550 nm。在此条件下,Cu(Ⅱ)—TZADMAB配合物与脱氧核糖核酸(DNA)能迅速生成超分子配合物,使配合物的吸光度迅速降低,因此利用Cu(Ⅱ)—TZADMAB配合物吸光度降低的原理可以检测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质量浓度在0.02~0.12mg/ml范围内服从朗伯—比尔定律。  相似文献   

8.
在pH 5.0的0.2 mol·L-1 的 NaOAc-HOAc缓冲溶液中,运用电化学和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金属配合物CuL (O,O,N-2-(2,4-二羟基苯亚甲氨基)丙酸根·咪唑合铜(Ⅱ)) 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CuL与DNA作用后,氧化峰电流减小,式电位负移;溴化乙锭 (EB)-DNA体系在加入CuL前后的荧光强度基本没有改变.研究结果表明,CuL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当R<2.57 (R=[CuL]/[DNA]])时,化合物的化学计量系数m=0.847≈1,化学平衡常数Ka=2.41×103 L·mol-1,其结构式为DNA-CuL;当R>3.14时,m=2.372≈2,其化学平衡常数Ka=3.80×109 L2·mol-2,其结构式为DNA-(CuL)2.  相似文献   

9.
在常温下用六水合硝酸钴和两个异配体4,4-联吡啶、4,2',3'-二苯醚三甲酸反应制得混合配合物[Co(4,4-bipy)2(L)]·3H2O(L=4,2',3'-二苯醚三甲酸).采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对其进行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83 1(15)nm,b=1.180 3(15)nm,c=1.454(2)nm,α=110.72(3)°,β=93.93(8)°,γ=95.10(6)°,Z=2,V=1.722(4)nm3,Dc=1.461 Mg/m3,μ=0.567 mm-1,F(000)=786,Rint=0.084 8,-14≤h≤14,-15≤k≤15,-18≤l≤18,R1=0.067 1,wR2=0.182 0[I2δ(I)].钴(Ⅱ)为六配位八面体结构,配合物分子之间靠4,4-联吡啶形成链状结构,链与链之间依靠4,4-联吡啶形成二维结构.用荧光光谱法测定配合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0.
在pH 5.0的0.2 mol.L-1的NaOAc-HOAc缓冲溶液中,运用电化学和荧光光谱分析法研究了金属配合物CuL(O,O,N-2-(2,4-二羟基苯亚甲氨基)丙酸根.咪唑合铜(Ⅱ))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CuL与DNA作用后,氧化峰电流减小,式电位负移;溴化乙锭(EB)-DNA体系在加入CuL前后的荧光强度基本没有改变。研究结果表明,CuL可以通过静电作用与DNA结合,当R<2.57(R=[CuL]/[DNA]])时,化合物的化学计量系数m=0.847≈1,化学平衡常数Ka=2.41×103L.mol-1,其结构式为DNA-CuL;当R>3.14时,m=2.372≈2,其化学平衡常数Ka=3.80×109L2.mol-2,其结构式为DNA-(CuL)2。  相似文献   

11.
以2-氨基-5-溴嘧啶为原料,经重氮化后与对苯二酚偶联,合成2-(5-溴嘧啶偶氮)对苯二酚.用元素分析、波谱等鉴定其结构,并研究了它与Cu^2+,Ni^2+,Co^2+,Cd^2+,Ag^+等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这些离子的摩尔吸光系数8达到2.56~8.23×10^4L·mol^-1·cm^-1.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液扩散法,利用含N杂环硫醚配体2-巯基-(2-甲基吡啶)-4-甲基嘧啶(L)和金属盐CuI反应合成了配合物[Cu4I4L2],利用X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并对其进行了红外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a=1.004 70(5)nm,b=0.893 04(4)nm,c=1.815 98(8)nm,β=99.847(10)°,V=1.605 36(13)nm3,Z=2,Mr=1 196.40.该配合物为四核结构,配合物分子间通过氢键、S…S和π-π等弱作用堆积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3.
在0.2 mol.L-1的B-R(pH5.0)缓冲溶液中,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咪唑并邻菲咯啉铁配合物([Fe(phen)2IP].3Cl O4.2 H2O,phen=邻菲咯啉,IP=咪唑并邻菲咯啉)与鲑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Fe(phen)2IP]3+与DNA的作用方式为嵌插结合。以[Fe(phen)2IP]3+为杂交指示剂制成了DNA荧光光纤传感器,检测了与固定在光纤上的探针DNA互补的靶DNA。实验表明,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25×10-8~1.50×10-7mol.L-1,检测限为1.35×10-9mol.L-1。  相似文献   

14.
Cu(Ⅱ)-CAS-en-CTMAB显色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在Na2HPO4-NaOH介质中,利用Cu(Ⅱ)-CAS-en-CTMAB四元体系测定铜的新方法.试验表明,铜、铬天青S)(CAS)、乙二胺(en)、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可迅速反应,生成黄绿色配合物.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60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3.16 X 104L·mol-1·cm-1.铜量在0-17pg/25 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适用于铝合金、粮食、人发及水中痕量铅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Cu~(2+)对浮萍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Cu2 +作为胁迫因子研究了Cu2 +对浮萍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Cu2 +浓度低于 2 0 0 μg·L- 1 时 ,能刺激浮萍生长 ,对浮萍叶绿素含量影响不大 ;Cu2 +浓度再增加时会抑制浮萍的生长 ;当Cu2 +浓度为 40 0 μg·L- 1 时 ,会严重影响浮萍的生长 ,对浮萍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十分明显。Cu2 +对浮萍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随Cu2 +浓度的升高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6.
采用偶氮二异丁腈、乙二醇为原料合成2,2-偶氮二异丁酸二(2-羟乙基)酯,并以此作为引发剂,合成双端羟基聚苯乙烯。利用死端聚合法测定了引发剂的引发效率,研究了聚合反应动力学,确定了在60℃下甲苯溶液中聚合反应的各种链转移常数值。结果表明,引发效率为0.76,引发活性较高;聚合速率Rp与单体浓度[M]和引发剂浓度[I]0.43成正比。计算出聚合反应表观活化能为75.3kJ/mol;引发剂链转移常数CI为0,溶剂链转移常数CS为1.94×10-3,60、80℃的Kp/Kt1/2值分别为2.26×10-2 (L/mol·s)1/2和3.78×10-2 (L/mol·s)1/2。  相似文献   

17.
分别考察了钌(Ⅱ)-Ⅲ(1,10-菲咯啉)和硫脲在KMnO4、KBrO3、K2S2O8、I2、KIO4、 Ce(SO4)2存在下的化学发光反应情况,发现只有KMnO4能氧化硫脲和钌(Ⅱ)-Ⅲ(1,10-菲咯啉) 而发光。体系的化学发光强度与硫脲的浓度在2.0×10~(-8)~1.0×10~(-5)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方法的检出限为2.0×10~(-8)mol·L~(-1),平行测定10次相对标准偏差为1.1%。该法用于分析测定白葡萄酒中的硫脲,平均回收率为96.3%~103%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Cu2+、Ni2+单一和联合作用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出芽率、根长、芽长和芽中过氧化酶(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长是Cu2+和Ni2+对小麦毒害的较好的监测指标,Cu2+和Ni2+对小麦根长的3d-IC50分别为3.38 mg.L-1和14.61 mg.L-1;Cu2+对小麦根长的抑制大于Ni2+,对小麦芽长抑制、出芽率的降低和芽中POD活性上升的影响小于Ni2+;Cu2+和Ni2+联合对小麦的根伸长表现拮抗,对芽伸长表现协同;1 mg.L-1Ni2+加入1~15 mg.L-1Cu2+对芽中POD活性表现出协同作用,8 mg.L-1和15 mg.L-1Ni2+加入1~15 mg.L-1Cu2+时表现出拮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运用循环伏安法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四咪唑铜配合物 (Cu(Im) 2 +4)与DNA的相互作用。四咪唑铜配合物与DNA作用后 ,循环伏安曲线的峰电流减小 ,式电位正移 ;DNA的紫外特征吸收峰呈明显的减色效应和红移效应 ,证明DNA与四咪唑铜配合物之间是嵌插作用。并且求得反应生成的加合物的两种结构式分别是 2DNA Cu(Im) 2 +4和DNA Cu(Im) 2 +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