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碳纳米管(CNT)具有优良的场致发射特性,是场致发射器件的理想阴极材料。本文介绍了几种碳纳米管阵列的制作方法以及研究碳纳米管场致发射特性的理论和实验进展。 相似文献
2.
碳纳米管场致发射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纳米管以其特有的电学性质而成为一种优良的冷阴极材料。在场致发射器件中,真空度是决定发射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碳纳米管阴极附近的真空度太低,将产生打火、气体电离、离子回轰阴极等问题,将导致阴极发射电流的迅速衰减。本文通过对基于碳纳米管冷阴极的二极管和三极管的场发射特性的实验,分挤了残余气体压强与外加电压、发射体工作时间的关系以及碳纳米管阵列的I-E曲线,利用这些结果可以优化碳纳米管场致发射结构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单根碳纳米管场致发射表面电荷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碳纳米管尺寸及端帽形状,计算得到了比较精确的金属型纳米管表面电荷密度相对分布曲线。与先前的理论结果作比较,消除了曲线上的波动,曲线相对抬高,尖端附近电荷量所占比例减小。进一步研究了长度、半径和长径比对电荷密度相对分布曲线的影响,表明长度主要影响管身电荷密度相对分布,半径主要影响尖端电荷密度相对分布。在忽略其他条件影响下,长径比相同的碳纳米管,电荷密度相对分布曲线趋势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表面宏观电场下对定向生长于镍片上的碳纳米管膜的场致发射电流密度进行了测定,被测样品是在作者提供的纯镍基片上由美国Xintek公司加工,测试条件为:发射窗口直径3mm,平行板电极系统极间的距离0.4~1.0mm,可微调,测试电压0~1000V。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多次测量电场强度与发射电流密度的关系及其稳定性。在距离不变及中等工作电压的情况下,测定了样品连续工作及反复间断工作时场致发射电流的稳定性。将测量结果分别与美国公司公布的资料及作者两年前对西安交通大学所提供的硅基片碳纳米管所做的测定结果进行了对比,依据对本次样品的测量数据建立了相应的j-E关系曲线的数学拟合函数表达式,为用本次样品设计制造碳纳米管冷阴极X线管做了准备。 相似文献
5.
6.
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Ni作为催化剂实现碳纳米管阵列定区域单根分立生长.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表面,碳纳米管呈现笔直生长,生长速率大于500 nm/min,长度和直径比较均匀,且具有高度的定向性,排列整齐并垂直于基底.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生长的碳纳米管表现典型的多壁碳纳米管结构特征,并且晶格缺陷非常少.在高真空系统中对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进行场致发射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生长的碳纳米管发射阵列具有很好的场致发射特性,最大电流密度大于1 A/cm^2.老炼试验显示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场致发射特性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紫外光子谱线法测试结果表明,生长的碳纳米管的功函数为4.96 eV,由此计算出碳纳米管阵列相对应的场增强因子大于1100.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简单的可实现大面积和规模化的基于碳纳米管场致发射阴极的制备途径. 相似文献
7.
8.
9.
场致发射显示器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场致发射显示器(FED)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着重讨论了场致发射体与其阵列制备工艺以及各种关键技术的优缺点,并介绍国外著名公司的研究动态,展望FED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简要介绍了一般FED(场发射显示器)的工作原理,研究了非晶金刚石薄膜低场发射特点,讨论了金刚石薄膜制做场发射器的可行性;指出利用金刚石薄膜和阳极选择的方法可对Spindt FED进行改进,从而使平面FED更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2.
13.
利用 Kr F准分子激光器及聚酰亚胺靶在硅衬底上沉积出了类石墨薄膜。借助于 X射线光电子谱及 Raman光谱手段对薄膜微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用该薄膜作阴极 ,研究了其场发射特性。实验结果显示出该薄膜具有较好的场电子发射性能 ,发射点密度高达 1× 1 0 5 / cm2 以上。有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冷阴极电子源 相似文献
14.
15.
Nanostructural ZnO is a good candidate for field emission (FE) because of its high aspect ratio, controllabl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good therm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FE performance, ZnO nanopins, gallium-doped nanofibers, periodic
nanorod arrays, and aligned nanotubes wer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by a vapor-phase transport method using ZnO + C and ZnO + C + Ga2O3 powder mixtures,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and hydrothermal decomposition, respectively. The FE behaviors including threshold
of electric field, emission current density, field enhancement factor, and stability a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our
previous works. Som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anostructural ZnO field emitters are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