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型还是刑     
要想够炫,够酷,似乎不能单单信奉“人穿衣”的常理,还要发扬“衣穿人”的精神,让自己适应衣饰,而且能够享受“美并痛着”的快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挂糊是我国厨师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的一种技术手法,在我国烹调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行业上习惯称之为“着衣”或“穿衣”.着衣就是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穿上一层衣一样的粉糊,烹调方法往往采用“炸”.由于炸以油为传热介质,温度比较高,烹调时粉糊  相似文献   

3.
拜金狂潮     
自古以来,金色被赋予了奢侈、华丽、高贵、炫耀及忠诚等象征意义。从古代中国那价值连城的金缕衣到印度的金佛,再到古埃及法老的金色面具……这种高贵而耀眼的色泽,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的服装世界。[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韩国“打歌舞台”作为韩国唱跳组合型艺人打歌最常见的方式,是“韩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歌舞台”的放送,全球观众可以接收到不同韩国艺人组合的表演、服饰造型等视觉信息。艺人的打歌服饰造型也成了韩国流行时装文化的符号之一。近年来,在这些“打歌舞台”的服饰造型中,出现了“衣重构”现象。以运用了较多“衣重构”服饰改造手法的韩国新生代女子唱跳组合为例,在服饰设计、韩国流行音乐文化、流行服饰文化等研究视角下,将“衣重构”现象分成衣加、衣减、衣变3类。对这些“衣重构”现象和新型穿戴方式进行举例和分析,观察其在艺人造型、舞台表演中的作用,从而探讨这些服饰造型产生的否定、批判、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5.
裁缝的故事     
当作者和朋友说要写一本关于“裁缝”的书时.他们的反应是那样不可思议:“谁会来买这本书?”大家都认为:做裁缝的都是没有文化的人.所以他们不会买书;而不做裁缝的.谁又会来关心裁缝呢?就如同大家对这类书的反应一样.人们对裁缝社会地位的反应同样令人回味。一方面.人人要穿衣;而另一方面.如果你告诉别人.自己是做衣服的“裁缝”.  相似文献   

6.
衣、食、住、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其中,“衣”被放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衣”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遮私、御寒转变为后来的装饰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服装的环保与生态价值。在此背景下,中职服装设计也应重视绿色设计的应用,秉持绿色设计理念开展服装设计教学活动,提升中职服装设计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纺织指导》2005,(11):53-56
对于人类来说,避不可缺的是衣、食、住、行。因此,作为满足于位居第一位“衣”的服装产业必然不可能成为夕阳产业,服装行业是一个大行业、大家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服装行业正在细分,企业不妨予以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杨志军 《毛纺科技》2022,50(1):136-137
作者:侯家华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衣食住行”是国民生存的基本需求,其中“衣”是人类社会和动物社会最大的差异之一,是人类文明和社会道德的集中表现,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衣”在人类社会中除了蔽遮身体实现保暖外,还具有其他因社会运行而诞生的附加功能或附加价值,比如在古代社会“衣”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古代官员也可通过服装设计样式和图案差异来识别官员职能和地位,在现代社会中“衣”也有着其他附加价值,如服装能够代表一个人的品味,也能够代表时尚的潮流,尤其是近现代服装设计技术发展后“衣”的附加功能也在服装设计中得以开发和使用,比如有专门用于登山的冲锋服、登山装,特种活动中使用的防化服、防暴服,体育活动中的运动装等,从中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服装设计体系在不断发展,服装被赋予了“保暖”之外的价值与功能,有着更广阔的功能与用途。  相似文献   

9.
《北京皮革》2010,(5):52-52
时冷时热的气温既让市民不知该如何穿衣,也打乱了商场的季节分界线。柜台上既有低至1、2折的短靴,也有6至8折促销的单鞋,还有全新上市的全价凉鞋。近期市民逛商场鞋品区域,不难发现这样冬春夏“三季同堂”的现象。“春装一直没有下架,夏装迟迟登场”成了商场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社会文化领域“帝王热”高烧不退。电视荧屏上,从汉武大帝到武则天,从康熙、雍正到乾隆,那威严的帝王、龌龊的奴才、扎眼的辫子、刺耳的万岁呼声,实在是让人有不知今为何夕之惑。帝王戏铺天盖地泛滥成灾,一时间,社会上“皇”风大炽,而善于“与时俱进”的餐饮界似乎也不甘落后,于是便有了各类“宫廷御膳”的陆续问世。  相似文献   

11.
糊浆集结号     
一、糊浆的概念及作用 挂糊上浆是烹调中的一道重要工序,俗称“着衣”、“穿衣”,通俗地讲,就是在经过刀工处理的原料表面加一层保护膜,有了这一层浆糊的保护,就能避免原料与传热介质之间的直接接触,营养流失也会相应减少.而且还可以提升菜肴的色、香、味、形、质。  相似文献   

12.
相关产业     
《新食品》2006,(7):35-35
创作脱离“赢”的原始认知,即是从意境上诠释“赢”的内涵和外延。“人生百味,赢在心态”、“人在一生中,精神上的愉悦才是真正的赢”。在商业味十足的繁杂社会,大家不断的追求着功名利禄的同时,又有多少人能悟到此中滋味。赢字用豪放的中国传统书法表现,以及用色上的古朴和构图上的传统味十足,都积淀了中国五千年来人性文化要演绎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价格战现在屡屡见之报端,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贬多于褒,虽如此,商家却屡屡将其搬上台面,感觉对之挥之不去,爱之也难,这让人也对其多了几分思考: 价格战是“双刃剑” 在这一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中,珠宝首饰市场的虚假打折现象时有发生,记者在北京市场调查时发现,各商场、专卖店的标价不尽相同,折头从3折到6折到不打折的都有。其中一个现象是打折厉害的,其钻饰款式往往陈旧,质量也不是很好,而且生意也较冷清,整个珠宝商场见不到几个人,不打折的商场反而顾客盈门。记者问一商场经理,为什么要打3折这么低的折扣,经理一脸的…  相似文献   

14.
在这样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生活元素的多元化发展.使“创新”渗入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改变着生活的形态。从军事材料的创新.工业生产、医疗设备、建筑结构甚至家居设计的创新不一而足.其中与人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衣、食、住、行,特别是纺织企业的迅速成长另人瞩目,他们正在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通过创新带动产业提升与增长方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15.
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四大要素,而“衣”又是其中必不可少的第一需要。人类自从懂得运用野生麻类植物纤维搓条、编网、制裙开始,直至植桑、养蚕、缫丝、织绸、染色、印花,以至电子工业发达的现今世界,高等面料时髦服装的出现,人们对穿衣的要求是日渐提高的。  相似文献   

16.
秋实 《中国食品》2005,(9):8-19
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各个时代、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形式.无不显示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和水准。“民以食为天”.饮食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从食物材料的采集、生产、加工、储运、销售到烹调方式、饮食风俗习惯.反映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生产模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审美时尚、创造能力.以及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17.
1、前言衣、食、住、行,人类四大生活基本要素中,衣即为人身上穿用的服装。人类何时开始穿服装?为什么要穿服装?造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服装材料绝大多数是有机物质,植物性的棉、麻、藤、葛、皮、叶等,它们主要成份是纤维素;动物性的裘皮、毛、丝等,其主要成份是蛋白质。这些有机材料因风化、分解、腐烂、无法长期遗留下来,研究人员只能据考古文物,结合社会及自然环境因素,用现代人的智慧头脑去分析推断远古人类穿衣的动机及行为。人类祖先源于何时,出于何理穿用衣服?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研究分析,得出的结…  相似文献   

18.
Baozi 《中国宝石》2011,(1):118-127
“宝石最终的价值还是在于人类的文明,这里的文明就是懂得如何欣赏宝石、呈现宝石。我们切割宝石,就是要让光与宝石进行对话、进行沟通,让光在宝石中能够实现折射、重叠,从而更能呈现宝石的珍贵。”利用光,利用色彩,利用人的工艺、思想让天然宝石成为绝世惟一的珠宝,这就是陈世英的珠宝雕刻。陈世英出生于福建,5岁时跟随父母到香港,小学毕业后就辍学跟随雕刻师傅学习技艺,后来陈世英向师傅辞了工,开始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9.
《礼记·月令篇》:“是月也,天子乃荐麴衣于先帝”。《周礼注疏》:“麴衣黄衣也”。又注曰:“麴衣,黄桑服也,色如麴尘,象桑叶始生”。又疏云:“麴衣者色如麴尘也,告桑之服也”。笔者认为《周礼注疏》上对“麴衣”的解释是不够准确的。“麴衣”应该是指制曲过程中的曲种或曲母,或指霉菌萌发时的葺毛毛菌丝。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笨麴饼酒):“三七日麴成,打破,看麴内干湿,五色衣成便出曝之。如饼中未燥,五色衣未成,更停三五日然后出,晒令极干”。又如(神曲酒方):“但候麴看沫起,便下酿,过久麴生衣,则为失候”。…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中,“品牌”是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字眼。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面前。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品牌的表现力及广泛影响力。它不是某一类人专有的,大凡企业、产品或服务。为社会服务,既参与社会经济运转,同时又融入社会生活。随着商品经济的运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关于品牌的概念、内涵、作用、设计、策略到管理等若干问题,都成了探讨的对象,人们从各自角度对品牌进行认识与再认识,但无论从哪一角度单独来看待它,都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