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与美国华盛顿纳粹大屠杀纪念馆的比较来研究纪念性建筑的创作理论和方法,以及借鉴西方的创作更有民族特色的纪念性建筑。 相似文献
3.
4.
5.
纪念建筑与建筑的纪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对国外纪念性建筑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研究以及自己的设计实践,总结出了三点纪念性建筑的创作规律:1.在社会认同约定的前提下,探索形象上的意义;2.在建筑环境的表现中,求得历史事件的再现;3.寻求意境,取得情景的统一与对比。 相似文献
6.
浅议建筑纪念性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建筑纪念性的表达主题与方法,从建筑纪急性意义,对“英雄”的崇拜,对“历史”的记载,对其正确的表达理解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纪念性建筑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创造,需要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创新才能体现其效果。 相似文献
7.
纪念性建筑的灵魂是情感的表达,纪念性建筑情感表达中最为重要的是哀悼情感的表达。在现代社会,人们放弃平凡,追求精神上的触动与感染,向往感官刺激与震撼。哀悼情感的表达也借助更加丰富、新颖的手段得以诠释。该文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典型纪念性建筑实例,从建筑设计的形式创作手法出发,论述了纪念性建筑实体的哀悼情感表达。建筑最基本构成要素即实体和空间,该文主要通过建筑的实体部分进行论述,从建筑材料、形体塑造以及象征、隐喻表达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9.
10.
纪念性是建筑艺术的永恒追求,通过对工业建筑史中纪念性表达的探求,试图阐明这样一种观点:即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纪念性,才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简要分析了文化概念的历史沿革,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人类文化的逻辑根据,并试图建立起城市文化的逻辑结构。以结构的观念来分析,建筑与城市可以从实用、文化、艺术3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此相应,从具体到抽象,建筑与城市可视为器物(实用)、符号(文化)与意象(审美)。文章着重讨论了建筑的文化表意性,以及相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江苏省抗震加固工作情况做了简要介绍,其中着重介绍了江苏省历史纪念性建筑的现状、加固的意义、抗震加固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工作的思考,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寨县位于大别山区,是我省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革命老区,据详细资料记载,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有14万人参加工农红军,建立了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1955年实行军衔制,69名将军来自金寨县,成为闻名全国的“红军县”、“将军县”。为纪念在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党和国家先后在该县修建了烈士陵园,革命历史博物馆,建国后,许多老红军骨灰陆续安葬在陵园,而原有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作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规模、功能不能满足需要,民政部决定在原纪念陵园中建一座老红军纪念堂,纪念金寨籍红军将士… 相似文献
14.
“纪念性”一词出自西方语境。西方的纪念性建筑以特定的建筑类型、富于变化的建筑风格、不朽的建筑材料为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石造”史书。在该语境下反观中国建筑,无论宗庙、宫殿或民宅的形制、外观皆极为相似,材料亦无永恒性可言。对此,如弗莱彻、弗格森等建筑史学家曾片面指出中国建筑“千篇一律、毫无变化”而不具有纪念性。然从广义角度看建筑的纪念性,它们便具有帮助延续和传承一个国族之集体记忆的价值。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在权力意识的礼法规范与集体意识的稳定传承下,是围护权力统治、保证社会安定的象征,本身就具有特殊的纪念性价值。文章将首先对“纪念性”的英文词源和语义进行辨析,进而由“纪念性”与“记忆”的关系引出纪念性在意识维度下的表达及作用,最后概括性地提出中国传统建筑的纪念性表达。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从叙事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空间的设计表达,进一步得出在叙事视角下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纪念性建筑空间与叙事学相关的基本内容;其次分析了我国纪念性建筑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合理利用城市宗地、节约公共资源的基础上,阐述纪念性建筑空间的三大叙事手法:融入空间环境、聚焦空间主题、融合空间界面,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纪念性建筑进行实例解析,说明叙事学理论在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和重要意义,意图在叙事学的视角下完善纪念性建筑空间设计的内容,使纪念性建筑空间的设计方法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纪念性建筑景观在人类建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建筑空间设计既要有传统的精神,又要有新的技巧和鲜明的个性。本文以空间形态要素为基础,从道路、边界、节点、标志等方面对纪念性建筑景观的空间结构和形态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