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陆相盆地油气藏类型及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藏序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中国陆相断陷—坳陷盆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基础;从储油圈闭的成因出发,结合油气藏形态,把陆相盆地的油气藏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特殊类型油气藏3大类8亚类20种类型。 断陷盆地中的油气田,往往在同一构造背景上由几十个至几百个独立的油气藏在不同层位迭加组合而成。这些油气藏的个体形态大小不同,成因各异,具有多油气藏类型,多储集类型,多压力系统和流体性质,分隔性强,差异性大,常成区(带)分布,称之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 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围绕生油凹陷呈环形展布,自外至内分为边缘凸起油气聚集区(带)、斜坡油气聚集区(带)、凹中背斜型油气聚集区(带),凹内地层岩性油气聚集区(带)。这些不同类型的油气聚集区(带)的油气藏,形成条件和油气藏序列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孔店组构造、沉积及烃源岩演化特征进行综合研究,总结了孔店组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并结合油气勘探实践,建立了孔店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认为,孔二段有效烃源岩控制了油气藏平面分布范围,区域主干断裂控制了油气富集区带,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纵向分布,特别是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孔南地区孔店组油气具有2种成藏模式:一种是构造型复式油气成藏模式,即在构造高点断裂发育带形成逆牵引背斜、断鼻或断块油气藏;另一种为地层岩性型油气成藏模式,通常在斜坡区形成砂岩透镜体、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或在构造高点形成断块-岩性油气藏.随着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总结油气成藏规律,特别是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富集条件,对于油田储量及产量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河油田复式油气藏成藏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河油田复式油气藏的形成受区域构造运动的控制明显,其成藏主要分为4个时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为第一个成藏期,此期由于缺少有效封盖层而未能形成有效的油气聚集;海西晚期为第二个成藏期,奥陶系古岩溶带成为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带;燕山晚期-喜山中期,油气也出现较大规模的聚集,此期主要是输导系统将下伏地层的油气往上运移,在石炭、三叠系中形成有效油气藏;而喜山晚期南高北低北倾单斜构造格局的形成,使油气藏出现往南部的重大调整.通过成藏条件及过程的研究,指出奥陶系有利勘探区块应放在古凸起的岩溶带上,而三叠系的有利油气勘探区域主要为南部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4.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形成多套成藏组合是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陆丰13洼具有"一源多储,立体含油"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环洼低凸起、近洼斜坡和洼内中央背斜等3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表明,不同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含油层位、输导体系、油藏类型、原油类型、运聚模式等有着明显差异。以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下一步勘探应主攻近洼斜坡带古近系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洼内中央背斜带两翼构造圈闭,而环洼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剩余勘探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5.
靖辉  江洪  向奎 《石油实验地质》2007,29(4):377-383
在分析准噶尔盆地西缘车排子地区地层、构造、沉积相和油气等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统计该区油气藏类型,通过解剖典型油气藏的油源条件、储集层特征、输导特征和圈闭及其保存条件等成藏条件,并结合钻井成功与失利的成效分析,发现车排子地区以岩性圈闭为主,具有良好的油气源条件,断层与不整合组成了良好的阶梯型复式输导系统,有利储集相带及储层物性控制了油气聚集,圈闭条件和保存条件决定了油气最终是否成藏。在进一步集中成藏条件的基础上,认为储层物性和圈闭及保存条件是该区岩性油气藏的成藏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洼构造带油气来源认识不清、油气输导体系和充注模式研究不清的问题。运用地球化学分析手段,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分析,明确了大洼构造带油气来源和输导体系,建立了大洼构造带油气充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大洼构造带油气来源于清水洼陷沙一段和沙三段烃源岩。油气主要输导途径为断层,以垂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为辅。大洼构造带西部具有断层-裂缝、断层-不整合面和断层-砂体三重输导体系,东部具有断层-裂缝、断层-不整合面双重输导体系。大洼构造带西部具有双源三重输导体系近源充注模式,东部具有单源双重输导体系远源充注模式。不同的充注模式控制了大洼构造带油气分布特征,具有近油源断层处油气富集成藏的规律,大洼构造带东部中生界和太古界近油源断层处仍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通过分析油气来源和建立油气充注模式,对该区深化勘探和下步勘探方向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陆丰凹陷陆丰13洼是珠江口盆地重点研究区域,发育多构造层的复式地层结构。利用最新的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并结合新钻井获得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认为,紧邻富生烃洼陷油源供给充足、由断裂和砂体组成的复式输导体系以及复式地层结构形成多套成藏组合是陆丰13洼复式油气成藏的有利地质条件;陆丰13洼具有"一源多储,立体含油"的复式油气成藏特征,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在环洼低凸起、近洼斜坡和洼内中央背斜等3个复式油气聚集带;典型油气藏解剖分析表明,不同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含油层位、输导体系、油藏类型、原油类型、运聚模式等有着明显差异。以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为指导,结合勘探实践,认为下一步勘探应主攻近洼斜坡带古近系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和洼内中央背斜带两翼构造圈闭,而环洼低凸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剩余勘探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8.
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由于构造的复杂性和多物源等条件 ,中央隆起带西端勘探难度较大。运用三维地震资料 ,结合临区地质分层 ,对该区进行了综合地质研究 ,详细分析了该区的地层和沉积特征 ,构造面貌和油气成藏条件。研究表明 ,该区发育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构造 -岩性油气藏及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 ;油藏纵向上从沙三段—沙一段都有分布 ,平面上由南向北油气藏的层位依次抬高 ,全区各层位油气藏叠合连片构成复式油气藏。并指出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伊通盆地含油气系统与油气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伊通盆地可以划分出莫里青-鹿乡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和岔路河断陷E2s、E2sh含油气系统2个含油气系统及岔路河断陷E2s、E2sh、E2y-E3w复合含油气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条件及含油气系统内油气富集带、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断陷盆地“相-势-导”成藏模式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冀中坳陷古近纪和二连盆地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沉积演化、沉积相类型、成岩演化、储层特征、构造特征以及油气藏的成藏机理、勘探现状和油气资源潜力,分析了断陷盆地油气藏的地质分布规律。在长期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断陷盆地"沉积演化-沉积相-储集相"、"构造带-温压场-油气势"与"输导体系"三要素由动态变化逐渐调整到静态平衡,从而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和三维空间中构成了断阶式、梯形、网格式、平面式、座椅式和裂隙式6类相对独立的"复式输导系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复式油气藏或复式油气聚集带,即"相-势-导"三元成藏模式。它们严格控制着富油气洼槽油气藏的规律分布、油气富集程度及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1.
高青地区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特征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本文分析了高青油气田的成藏地质背景、成藏模式及油气富集规律,指出研究区具有独特的成藏地质背景,油气成类型丰富多样,油气沿高青大断层呈带状分布,且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不同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成该模式,高有大断层及馆陶组泥岩盖层对油气分布起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地层水纵向上特征复杂,地层水化学动力带的分布具有明显分带性。通过对廊固凹陷固安-旧州、柳泉-曹家务和河西务构造带上地层水化学动力带纵向特征及其与流体封存箱、油气分布关系探讨认为,地层水化学动力带主要划分为地层水交替流畅带、地层水交替阻滞带、地层水交替迟缓带及3者频繁交替带。地层水交替阻滞带与流体封存箱相吻合,该带也是油气纵向上开始富集的层段;地层水交替迟缓带一般位于流体封存箱之下,是油气富集的区域;水化学动力带频繁交替部位,是地层水矿化度低值背景上的相对高值区域,有利于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酸化改造油层的成功率和单井原油日产量,运用储层微观岩石学分析技术和油田化学、钻采工艺学原理,研制了提高碳酸盐岩和碎屑砂岩两种主要储油岩石类型油层渗透率的酸配方,提出了有效提高油层渗透性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笔者依据塔里木盆地北部碳酸盐岩油气以的实际测井资料,应用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解释方法,采用综合裂缝概率法判断裂缝带,并结合油气藏储量规范,对仿量计算中储层参数求取方法及内容进行研究的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渤海湾盆地复合油气田的开发前景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渤海湾盆地丰富的油气资源,都储集在比较复杂的圈闭之中。在复杂的地质体中,有许多富集高产区。数以百计的二级构造带形成不同层系,不同圈闭类型的复式油气案集带,已知有以下五种类型:(1)低潜山构造带;(2)高凸起构造带;(3)中央背斜带;(4)斜坡构造带;(6)凹槽内各类构造一岩性带。上述五种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带,在每个含油气的笑状凹陷或地堑凹陷内都呈有规律的展布。因此,每个具有成油条件的凹陷可视为由各种不同类型复式油气聚集带组成的复合油气区。随着数字地震技术的提高,在渤海湾盆地内将会继续发现一系列新的复合油气田,也将较快地再发现一些新的大油气田和高产油气田。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油气的勘探进展很快,在塔中地区围绕塔中I号坡折带有重要发现,特别是发现了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大面积富含油气。认为该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礁滩复合体储层存在多期油气运移聚集,包括晚加里东期油气的聚集、晚海西期古油藏油气的调整转移和直接从烃源岩生成油气的补充以及喜山期古油藏裂解天然气对早期油藏的气侵;塔中地区原油和凝析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上奥陶统中聚集的油气是沿断裂垂向运移与沿多套储层横向运移面来;塔中奥陶系油气藏之所以表现出外带为凝析气藏、内带为油藏的分布特征,主要与来源于外带下伏的的寒武系一下奥陶统古油藏的裂解气有关,也与Ⅰ号坡折带北侧的良里塔格组斜坡相古油藏的裂解气有关,这些天然气沿Ⅰ号坡折带向上运移,补充到位于Ⅰ号坡折带附近的礁滩复合体油气藏中,并对原来的油藏产生气侵,气侵程度的不同,或者形成凝析气藏,或者仍然保持油藏。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Cat.102仪器的工作原理、性能,并阐述室内油气层敏感性评价实验的意义及其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中央古隆起带是该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但天然气成藏条件复杂,储层分布、成藏规律等方面认识不足制约了其油气勘探进程。为了给中央古隆起带的油气高效勘探提供技术支持,综合运用钻井、三维地震及实验测试等资料,针对其气源条件、储层条件、成藏模式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归纳总结了油气勘探实践所取得的认识,明确了该区天然气成藏的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该古隆起带紧邻徐家围子断陷生烃中心,下白垩统沙河子组烃源岩生烃强度大,供烃窗口宽,气源充足;(2)该古隆起带受早期强烈挤压和后期持续拉张作用,发育大型构造,具备良好的构造背景,为天然气运聚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3)该古隆起带遭受了长期的暴露剥蚀,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风化壳,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4)该古隆起带上部覆盖下白垩统登娄库组二段泥岩,形成了区域性盖层。结论认为,该古隆起带为构造控制下的大面积风化壳、内幕成藏模式,采用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工艺有望实现该区大面积致密储层天然气产能的突破。  相似文献   

19.
吐-哈盆地温吉桑现代水文地质条件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吐哈盆地温吉桑地区自侏罗纪以来的水文地质作用可划分为2个旋回和4个阶段。晚侏罗世晚期至白垩纪以渗透水文地质作用为主,流体交替积极,是油气运移、聚集及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时期。温吉桑地区的断裂带附近地层水遭到了渗透水的改造,而远离断裂带的地层水封闭较好。根据UVZ法计算的三间房组的低气势区与已知油气田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陈家庄凸起东段北斜坡带的油源主要来自沾化凹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渤南、孤南、富林洼陷的沙四段、沙三段和沙一段,其中沙三段时期为典型的淡—微咸水还原的湖泊沉积环境,烃源岩有机质的母质来源主要以水生浮游动植物为主。烃源岩特征分析及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垦68、垦69井的原油主要来自于渤南洼陷的沙三段烃源岩,油气主要通过断层、砂体、不整合面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复合型运移通道运聚到盆地边缘圈闭成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