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明代海防聚落多沿海分布,空间营建既要满足军事防御功能,也要满足御洪、防潮、排涝、取水的需求。研究明代海防聚落的选址与空间布局,有助于乡土地域文化价值的发掘和水环境影响下地域性聚落的保护。【方法】以明代福建梅花所城为例,运用ArcGIS软件和DepthMapX空间句法软件进行量化分析,从人地关系出发,探究在水环境影响下海防聚落的空间营建特征。【结果】发现梅花所城因形就势,居高而建,跨海避河;利用山势、街巷、建筑排涝;筑城设壕,砌筑石屋、石墙,层层防御;合理布设水井,保障梅花所城用水安全。【结论】明代海防聚落基于水环境进行选址与空间布局,建成符合当地防御和发展需求的聚落空间,营建策略兼具御洪、防潮、排涝以及御敌功能,可为海防聚落等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为现代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徐护萍  温小军 《城市建筑》2022,(24):158-160
山水环境是城市建设的自然基底,在历史建设的不断实践中,古城的建设往往具有独特的规划传统,体现着中国特色智慧。本文以赣州古城为例,对其营建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梳理城市内部特色要素和特色山水空间环境,发现赣州古城的选址变迁是在自然和人为要素双重选择和博弈下的结果;古城内部历史要素与外界周边环境结合紧密;赣州古城结合周边环境形成层次圈层型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独特的空间秩序;自然意境与社会人文结合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境,体现了全局环境出发的规划布局特点。文章通过探索赣州古城空间布局的山水自觉意识,以期为赣州未来古城的地域文化保护以及城市特色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3.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相思家,他的思想论述汇集而成一部不朽巨著《管子》。本文从《管子》一书入手,就城市功能、分级、密度、选址、型制、布局和防洪等方面探讨管仲的城市营建思想。通过这一研究,昭示世人:管仲在历史上最早以科学、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先进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管仲堪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4.
赣州古城选址于章、贡二江合流处,"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凭借"江河为池""龟背地形"等自然条件,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构建了"章、贡二江(环城段)-城壕-福寿沟-低洼水塘"的城市排蓄水体系统,代表了我国古代城市防洪御涝的一种传统模式。赣州古城水系的规划设计理念及营建经验,与当前我国"海绵城市"统筹建设的"源头控制系统、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以及超常规雨水径流蓄排系统"的系统组成,"灰绿互补"的雨水设施以及"蓄排结合"的雨洪控制理念高度吻合。剖析古代城市水系的营建智慧,总结值得当代人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对当前"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管仲城市营建思想及其历史贡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历史功迹是多方面的。从现有文献资料的考证可知,他在历史上最早以科学、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先进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本文从《管子》一书入手,就城市功能、分级、密度、选址、型制、布局和防洪等方面探讨管件的城市营建思想,再顺着城建史发展脉络,分春秋战国、秦至西汉、东汉以来三个历史阶段,对管仲城市营建思想的历史贡献作了探析。这对于正确认识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的历史价值,继承和发扬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的精髓,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宁  蒋雯倩 《城市建筑》2023,(7):102-105
我国西南地区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历代王朝为加强该区域的控制衍生出大量的军事城市。镇远古城作为西南军事城市的典型代表,既是湘黔交会区域的防御核心,又是黔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其“一地两城”的城市格局对于现代古城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文章聚焦镇远古城的军事防御特征,在借助古城历史城池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镇远古城的历史沿革。文章以镇远古城中的府城为具体研究对象,从选址布局、城池营造、水系建设三个方面剖析府城的安全体系构建模式,从而进一步从根源上把握镇远古城整体的营建策略,以期对西南军事城市延续古城风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水文化是山水之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与古代中国人最为根本的空间观念—"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同出一辙。赣州独特的山水格局孕育了以客家文化为主体的小盆地农耕经济和堪舆文化背景下的山水景观,对古城选址、空间发展、景观营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对新时期赣州的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对山水文化的利用将是赣州城市空间发展永恒的主题,将不断引导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传统城市营建艺术与围棋在价值取向、表达方式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文章尝试通过对审美共通性的研究,从空间格局、群体形态、虚实关系和布局选址四个方面探析中国传统城市营建艺术与围棋的共通性,以期传承和弘扬传统艺术中蕴含的理想人居环境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9.
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影响下,古代中国开凿了大量的运河,这些运河与自然水系相联通,为聚落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在历代建设中形成了自然—运河—聚落的整体系统。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运河系统影响下的传统聚落系统发展进行解析。首先概述扬州自然环境变迁下运河水利的动态演变,而后从运河系统组成与水利运行两方面对于运河系统进行解析,然后分析运河系统对区域内聚落布局与聚落空间营建的影响。最后以明清扬州城为例,从运河走势与城市轴线形成、山水节点与城市秩序营建、水运交通与基本骨架、运河文化与公共空间发展四方面对于扬州城—运景观体系进行解析,为运河遗产保护、地域特色发展、山水城市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无序扩张,在暴雨之后,城内街道仍会出现积水成河的情况,形成严重的内涝之灾。广府古城是华北地区唯一一座洼淀城池,因其独特的水环境营建智慧,极少出现内涝。通过对广府古城的选址布局特征、空间形态、街巷空间进行实地调研,系统分析广府古城旱地水城、洼淀中心、城水相依的选址特点以及因地就势、双水绕城、龟背地势的营建特色,探究水环境影响下城市营建模式,提出城市营建与水环境适应方法与措施,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涵 《南方建筑》2014,(2):88-95
本文从中国古代城市营建史的学术视角研究了明清商丘古城的防洪御灾体系。通过对其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历代水患的梳理,探讨其在防洪御灾上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选址、城墙外形、修筑圆形护城堤、巧筑排水涵洞、筑瓮城等方面。认为商丘古城是中国古城防洪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城市在基于城内外山系的择址和塑形过程中,形成了围绕"城-山"关系的特定审美意象、空间模式和营景经验,是中国人居环境"人与自然"内在关联的关键基因之一。结合文献史料整理,梳理了与城、山紧密相关的仙境、礼制、风水文化意象,总结了礼制求中、风水象形与仙境三山3类城市择址模式,以及中轴立向、经纬引秀、裁成增秀3种"城-山"塑形经验。探讨了楼阁布局与天际线、园林类型与社会秩序、山景游赏与交通设施的"城-山"景致营建,并分析了其对可望、可居、可游"城中园,园中城"的支撑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补充中国城市风景营建的历史理论、丰富城市风景重构的实践经验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城防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臻于极盛,南宋人居环境的防御空间与营建智慧集中体现在历史人物、城守兵书、建设实践三个方面,其中人居防御环境营建为各有识之士相互博弈而形成,城市营建思想在冲突与交融中造就了以守为主的格局,致使文人论兵盛行,促进了城守兵书的流变与发展,指导了南宋城市人居防御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通过提炼城守兵书与建设实践的人居防御智慧,分析边防城市背后的选址布局、联防机制和防御空间特征,进一步论证人居防御智慧历史承续与更新的问题,厘清南宋城池防御空间结构与营建智慧,以期对明清城墙军事城防遗产的认识、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营建理法体现了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人文智 慧,数象与形象的结合形成了数形空间的文化概念。其中,数 形和山川之于古代城市的营建理法体现了多尺度的空间考量。 聚焦数中的三、形中的山,从“三山空间”这一独特的山城营 建理法视角入手,分析其营建理法的历史缘起与空间内涵。从 秩序归纳与传说演绎结合的三山空间的营建缘起,到不同空间 尺度范围的营建理法体现:景观尺度下的象征图景营建、城市 尺度下的界面图景营建、环境尺度下的形势图景营建。并以典 型城市福州的“三山两塔”为实例,结合地域空间营建特征, 挖掘其历史营建内涵和特征,探寻其三山定城的形态演替和三 山两塔的图景演替,并挖掘梳理出面向三山空间的标于户外、 峙于域中、浮屠以镇空间营建理法。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代面 向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历史图景保护与传承提供“中国营建智 慧”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钦天监在以往被认为是清代皇家天学机构,对其参与皇家营建选址事宜尚无论述。营建首要“相地”,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中首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之一,是“三年寻龙,十年定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西陵为例,基于《大清五朝会典》和清代宫廷档案的互相释证,探究钦天监漏刻科在清西陵选址中的具体实践。从皇家机构的视角,弥补对营建中相度环节的忽视,即证明陵寝营建中堪舆文化的存在。为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钦天监在以往被认为是清代皇家天学机构,对其参与皇家营建选址事宜尚无论述。营建首要“相地”,清西陵作为中国明清皇家陵寝中首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单位之一,是“三年寻龙,十年定穴”的典型代表。本文以西陵为例,基于《大清五朝会典》和清代宫廷档案的互相释证,探究钦天监漏刻科在清西陵选址中的具体实践。从皇家机构的视角,弥补对营建中相度环节的忽视,即证明陵寝营建中堪舆文化的存在。为解读文化遗产的历史提供新视角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受到传统生态思想和自然审美观的影响,中国古代注重城市建设与园林的统筹发展,与古代西方城市有着本质的不同。以清代北京城为例,系统论述以皇家园林为建设重点的园林化营建过程。首先,分析北京的自然条件及清代北京城的营建基础;其次,利用相关文本和图像资料,梳理北京以水系整治为先导,围绕紫禁城由内向外分为内廷宫苑、皇城御苑、西北郊离宫和行宫群落的4个层次,发现园林化建设以皇家园林为重点,延伸至大小私园及寺庙园林、水陆交通沿线等;最后,分析清代北京园林化城市的特点,说明兼具民生、景观与生态的山水园林城市建设理念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优秀传统,以期为当代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金岩  梁江 《规划师》2007,23(1):74-77
明初鲁王城营建和兖州府城扩城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体基础.结合明初诸亲王的藩王城的规划,分析鲁王城与兖州府城布局,可发现鲁王城选址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城市用地现状,注重了"风水"思想;鲁王城与兖州府城的位置关系、尺度关系等则体现了明初兖州城市性质的军事性,体现了封建政体对城市建设的干预.  相似文献   

19.
佛教文化与中国名胜园林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庆洲  吴锦江 《中国园林》2007,23(10):73-77
探讨了佛教文化对中国山水名胜景观、城市名胜景观和园林艺术景观的影响,提出2个观点:(1)佛教文化为山水名胜景观添彩,以佛教四大名山之五台山、峨眉山以及乐山大佛的建设为例进行论述;(2)佛教建筑为城市名胜景观增色,分别从历史上佛教建筑对城市景观的贡献以及现代城市中佛塔对城市景观的重要作用2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还从佛教建筑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或视线焦点、佛教建筑构成园林名胜景观、以园林展示佛国世界图式、佛教寺庙的园林化4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与园林艺术景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其选址规划和营建思想的研究,补充了清朝边境旗城营建理论体系,反映了清朝边防思路和策略,希望能给相关研究带来新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