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高梁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从高粱壳中提取的天然红色素是一种安全无毒的食用色素。本文对提取高粱红色素的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研究了食品中常用的几种食品添加对高粱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为高粱红色素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阳荷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用正交试验对阳荷红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筛选,得出最优提取条件为:在60℃下,用150倍于阳荷粉的pH1的70%乙醇,恒温提取50min。同时研究自然光照、糖类、防腐剂、氧化剂和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阳荷红色素除在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强氧化剂H2O2及铁离子环境中稳定性较差外,在其他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天然玫瑰花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野生刺玫瑰花为原料,以柠檬酸水溶液提取天然玫瑰花红色素。研究了食品中常见几种食品添加剂对玫瑰花红色素稳定性的影响,及该色素的耐酸性、耐光性、耐热性、耐氧化还原性等。  相似文献   

5.
女贞子果皮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L16(44×23)方法优选了提取女贞子(Ligustrum lucidum Ait)果皮红色素的方法,并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初步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女贞子果皮色素宜用碱液法浸提,碱液浸提法的最佳工艺条件是碱液宜用氨-氯化铵缓冲溶液或氨水溶液;控制溶液pH为12~13;物料比为干原料浸提液=17~10(w/w)或新鲜原料浸提液=14~6(w/w);浸提温度为65~68℃;浸提时间为微波辐照下5~10 min,无微波下60min以上;浸提次数为2~3次.色素粉的产率可达10.8%以上(干料),6.8%以上(鲜料),色素的提取率为70.2%~79.1%.色素经对热、光、盐的稳定性实验和溶解性等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色素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色素粉的质量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企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饮料加工厂废弃的李子皮渣为原料提取红色素,并对其工艺条件和色素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李子皮红色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是最适提取溶剂,体积分数为50%,pH=2,室温(20~25℃)提取2h,经抽滤、减压浓缩、真空干燥,得黑紫色粉末状色素粗品。李子皮红色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毒天然植物,  相似文献   

7.
以阳荷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进行色素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得出最佳提取条件为:在50℃下,以浓度为85%的酸性乙醇为提取荆,料液比为1 g:180 mL,恒温提取1.5 h.同时研究pH值、自然光照、温度、氧化剂、还原剂和金属离子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阳荷在酸性条件下色泽较好,氧化剂环境中稳定性较差,稳定性受其他条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大枣红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樊君  吕磊  李宏燕  郭涛 《食品科学》2005,26(6):52-54
用正交实验对大枣红色素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筛选,得出最优提取条件为:在80℃下,用16倍于枣皮粉的80%乙醇,超声波浸提30min。同时研究了光照、pH值、H2O2、Na2SO3等因素对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枣红色素除在强氧化剂H2O2和碱性环境中稳定性较差外,在其他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研究桃花红色素的提取工艺和稳定性。实验表明,该色素易溶于水、乙醇等极性较强的溶剂;在酸性条件下,色泽稳定且对K^+、Mg^2+、Al^2+、Ca^2+,Cu^2+等离子均有较好的稳定性;对蔗糖、味精等的稳定性较好,但对阳光、热、氧化剂、还原剂和高浓度加碘食盐的稳定性一般。  相似文献   

10.
蓝靛果天然红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蓝靛果天然红色素的提取条件及色素对于光、热、氧化剂、还原剂等的稳定性.对不同提取剂、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因素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蓝靛果天然红色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是:0.01%HCl-60%乙醇溶液作为提取剂.物料比为1∶10,提取温度30℃,提取时间3 h.蓝靛果红色素的最大吸收波长是520 nm.蓝靛果红色素溶液对光、热、氧化剂不稳定,但对低温、还原剂较稳定.  相似文献   

11.
超临界流体CO2萃取枸杞子红色素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采用超临界CO2 流体萃取方法 ,从枸杞子中萃取红色素。讨论样品含水量、样品粉碎度、萃取温度、压力、时间和流速对萃取率的影响 ,从而确定最佳萃取工艺条件 ,为批量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甜樱桃果实红色素的提取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珍  王锋  孙元琳 《食品科学》2010,31(4):120-122
采用正交试验对甜樱桃果实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进行研究,并探讨该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以固液比1:8(m/V)加入体积分数90% 乙醇溶液,超声处理5min,在50℃水浴中提取效果最好;该色素属水溶性色素,耐室内自然光、耐热性强,耐氧化性较差,除Al3+、Fe3+ 外,其余金属离子对色素均无影响,在酸性介质、还原剂以及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等条件下有较好的稳定性,可作为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的天然植物色素。  相似文献   

13.
天然红菜苔色素的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报道了分别采用甲醇、乙醇、水作为溶剂提取红菜苔色素的工艺及光谱特性,其最大吸收峰为530nm;并针pH值、光、热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番薯紫色素为水溶性天然色素,属花色苷类化合物。本文研究了番薯紫色素的提取及大孔吸附树脂精制的方法,以及番薯紫色素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提取番薯紫色素的最佳条件为:物料比为1:20,提取剂为85:15的酸化水,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60min;番薯紫色素对热、光、金属离子等均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鸡冠花红色素的提取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立国  李连之 《食品科学》1993,(9):36-38,63
报道了鸡冠花红色素的提取和理化性质的研究,为鸡冠花红色素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食用玫瑰花红色素的提取精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玫瑰花天然红色素的提取、精制工艺进行了研究,通过实验确定了乙醇浸提法制备玫瑰花红色素的实验条件。乙醇浸提法的最佳条件为:70%的乙醇水溶液(料液比1:10)下70℃提取3h。采用DA101大孔吸附树脂对粗制的色素进行精制,精制后色素色价提高了8倍。  相似文献   

17.
黑豆皮红色素提取及影响其稳定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研究了黑豆皮红色素的最佳提取条件及光、pH值、温度、氧化剂、还原剂、金属离子、糖类、氨基酸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黑豆皮红色素最佳提取工艺是:95%乙醇与0.1%HCl按1:2混合作提取剂,物料与提取剂比为1:40(g:mL),温度70℃,浸提时间100min。Ca^2 、Cu^2 、Zn^2 对此色素有增色作用;Fe^3 对其有破坏作用;该色素对光、氧化剂、还原剂不稳定;低温下相对稳定;氨基酸对它的破坏作用很大;糖、酸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葡萄红色素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红提葡萄皮为原材料,对影响葡萄红色素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葡萄红色素不耐高温,pH值对其影响显著,色素溶液在pH<4时相对稳定;蔗糖和果糖对葡萄红色素有一定的护色作用,而葡萄糖对其作用不明显;金属离子Al3+对葡萄红色素有护色作用,而Fe3+、Cu2+对其起破坏作用,Na+、K+、Mg2+、Zn2+、Ca2+对其无影响;维生素C对葡萄红色素也有护色作用,但极不稳定;苯甲酸钠对该色素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9.
Microwave-assisted hexane or water extraction was used to extract flavor compounds from fresh red pepper fruit and also from traditionally and industrially made pepper past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volatile components from each extract was analyzed using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In total, 79 compounds were determined including 15 alcohols, 14 terpenes, 13 aldehydes, 12 ketones, 7 fatty acids, 6 fatty acid esters, and 6 browning reaction products. The major common compounds of fresh pepper and the pastes were 2-pentanone, 3-hexanol, acetic acid, oleic acid, and linoleic acid. The compounds (E)-2-undecenal, farnesol, 2-pentadecyn-1-ol, linolenic acid, and squalene were found only in the fresh pepper samples. Browning reaction products were observed in both of the pastes. However, their concentration was much higher in the industrially made one. Microwave-assisted hexane extrac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ly made pepper paste gave the highest number of volatiles. Many volatiles considered to possess pleasant aroma characteristics were observed only in the traditionally made pas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